在XX市“发展农村电商,助力乡村振兴”协商座谈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各位委员:
今天,市政协组织召开这次“发展农村电商,助力乡村振兴”协商座谈会,意义重大,恰逢其时。刚才,听了有关部门和县(区)负责同志、政协委员的交流发言,很受启发。大家的发言准备充分、思考深入,既有对当前工作的总结,也有对未来发展的谋划,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建议。下面,结合大家的发言和前期的调研情况,我讲几点意见,与同志们共同探讨。
一、把握时代脉搏,深刻认识农村电商的战略新高度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在这一宏大历史进程中,农村电商作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已经从过去单纯的“农产品上网”,演变为重塑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的关键力量,成为推动乡村产业兴旺、激活农村内生动力的重要引擎。
回顾过去几年,我市农村电商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将发展农村电商置于优先位置,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市场主体日益壮大,发展模式持续创新。
从数据上看,我市农村电商的增长态势十分强劲。虽然缺乏完整的官方统计,但综合各方面信息,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条上扬曲线。几年前,我市农村电商网络交易额还停留在几十亿元的规模,到2021年,仅农村网络零售额就已接近40亿元。根据《XX市加快电商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的规划,到2025年底,全市网络零售额预计将突破150亿元。这一系列数字的背后,是我市电商生态的持续优化和市场活力的充分迸发。截至2021年底,全市电商活动单位已超过6800家,各类电商主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形成了一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更重要的是,电商发展的红利正在惠及越来越多的农民群众。有数据显示,通过电商渠道,曾带动超过8000名农户实现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也有地区通过电商助力,实现人均增收超过3500元。这充分证明,农村电商不仅是经济增长点,更是实实在在的富民增收渠道。
从实践上看,我市在推动农村电商发展方面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组合拳”。
一是政策支撑体系日益健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XX市加快电商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关于持续推进农村电商发展加快县乡村快递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有关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这些政策聚焦农村电商发展的关键环节,通过以奖代补、先建后补、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在企业培育、品牌发展、冷链建设、人才培训等方面给予精准扶持为农村电商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和资金支持。
二是品牌培育效应逐步显现。我市坚持把品牌建设作为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的核心抓手,成功构建了“市级区域公共品牌+县级区域公共品牌+企业产品品牌”的矩阵体系。以“富美XX”、“XX印象”等为代表的区域公共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有效带动了缠丝鸭蛋、太行山小米、大红袍花椒等一大批特色农产品的线上销售。通过品牌引领,我市近20款网络爆品销量位列电商平台同类产品前三名,部分产品甚至成功出口到20多个国家,实现了从“卖产品”到“卖品牌”的跨越。
三是基础设施网络不断完善。针对农村地区物流“最后一公里”的难题,我市大力推进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建设。通过整合邮政、快递、供销等资源,加快建设县级寄递公共配送中心、乡镇服务站和村级服务点,力求实现快递物流服务全覆盖。同时,加强农产品加工、包装、冷链、仓储等设施的信息化建设,为农产品上行提供了有力的硬件支撑,有效降低了流通成本,保障了产品品质。
总的来看,我市农村电商发展基础扎实、势头良好,已经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发展永无止境,对标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我市农村电商仍面临不少挑战和瓶颈。
二、坚持问题导向,精准破解农村电商的发展新瓶颈
当前,我市农村电商正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过去依靠规模扩张和流量红利的模式难以为继,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一是区域和产业发展不均衡。从区域看,各县(区)之间农村电商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距,有的县(区)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产业生态,而有的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从产业看,电商渗透主要集中在少数几种特色农产品上,大部分农产品的电商化程度还不高,“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优势尚未完全转化为电商优势,产品上线品类较为单一。?
二是专业人才短板依然突出。农村电商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目前,我市既懂农业生产又精通电商运营的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虽然开展了大量培训,但多以基础操作为主,缺乏能够进行市场分析、品牌策划、供应链管理的高层次专业人才。人才的短缺,直接导致了网店运营水平不高、营销手段单一、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如何通过更有效的引育机制,破解人才瓶颈,是亟待解决的课题。
三是产品标准化和供应链体系建设滞后。农产品是非标准化的,这是其电商化发展的天然障碍。我市部分农产品在分级、包装、品控等方面尚未形成统一标准,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难以形成稳定的品牌形象和客户忠诚度。同时,供应链体系仍不完善,特别是产地预冷、冷链运输等环节较为薄弱,这不仅增加了生鲜农产品的损耗,也限制了销售半径,制约了产业规模的扩大。
四是市场主体创新能力有待加强。目前,我市农村电商主体仍以小微企业和个体网店为主,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部分企业满足于传统的平台开店模式,对直播电商、社群电商、内容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的探索应用不够,同质化竞争激烈,盈利能力较弱。如何激发市场主体的内生动力,引导其从“搬运工”向“运营商”转变,是提升产业整体效益的关键。
这些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是前进中的烦恼。必须正视它们,以更大的决心、更精准的举措,逐一破解,为我市农村电商迈向更高水平扫清障碍。
三、聚焦高质量发展,奋力开创农村电商的时代新篇章
同志们,发展农村电商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锚定高质量发展方向,在以下几个方面持续用力、久久为功。
第一,强化系统思维,构建协同高效的政策支持体系。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的政策供给。各有关部门要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强化协同联动,形成工作合力。商务部门要发挥好牵头作用,发改、农业、财政、交通、邮政管理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要对标省内外先进地区在产业链整合、电商生态构建等方面的经验,定期对我市现有政策进行评估优化,摸清底数,梳理形成问题清单与任务清单。政策的生命力在于落实,要进一步细化品牌培育、物流优化、人才培训等配套政策的实施细则,简化申报流程,加强过程监管,确保政策红利能够精准、高效地直达企业与农户,真正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第二,突出产业升级,打造特色鲜明的品牌矩阵体系。品牌是农村电商的灵魂和核心竞争力。要持续深化“区域公共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培育战略。一方面,要进一步提升“富美XX”等市县两级公共品牌的内涵和影响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品牌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409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