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生态环境局局长2025年云南省曲靖市统计造假、政治生态恶化典型案例交流研讨发言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们:
按照会议安排,会前,我集中学习了XXX总书记在2025年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对统计工作的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还认真学习了《统计法》以及《关于转发层面学习教育工作专班<关于把云南省曲靖市统计造假、政治生态恶化的典型案例作为学习教育反面教材的通知>的通知》等内容。通过深入学习与思考,我深受触动,也有了许多深刻的体会。下面,我结合市生态环境局局长的工作实际,围绕此次学习主题,谈一谈我的认识。
一、深刻认识统计造假、政治生态恶化的严重危害
(一)统计造假背离科学决策基础
统计数据是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重要依据,对于科学决策、制定政策起着关键作用。在生态环境领域,准确的统计数据能帮助我们清晰了解环境质量现状、污染排放情况以及生态系统的健康程度。云南省曲靖市的统计造假行为,使得数据失去了真实性和可靠性,就如同在沙地上建高楼,决策层无法依据虚假数据制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和规划。以空气质量统计为例,如果数据造假,我们可能会高估空气质量改善的效果,从而放松对污染源的管控,导致空气质量持续恶化而不自知,最终损害公众的健康权益。
(二)政治生态恶化破坏工作环境与公信力
政治生态恶化会在组织内部形成不良风气,滋生腐败和不正之风。在曲靖市的案例中,政治生态的恶化导致权力滥用、监管缺失,使得正常的工作秩序被打乱。在生态环境局的工作中,良好的政治生态是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如果政治生态遭到破坏,工作人员可能会陷入拉帮结派、推诿扯皮的不良氛围中,无法将精力集中在实际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上。而且,公众对政府部门的信任是建立在公正、透明、廉洁的工作基础之上的。一旦政治生态恶化,出现以权谋私、弄虚作假等行为,必然会严重损害生态环境部门的公信力,让公众对我们的工作产生质疑,进而影响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社会支持度和参与度。
(三)两者交织阻碍可持续发展进程
统计造假和政治生态恶化相互交织,形成恶性循环,严重阻碍了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在生态环境方面,虚假的统计数据无法真实反映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使得我们在资源开发、产业布局等方面做出错误的决策,导致生态破坏和资源浪费。而政治生态的恶化又使得监管不力,无法有效遏制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一步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这种状况不仅会影响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还会对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要求。
二、对照案例反思市生态环境局存在的潜在问题
(一)数据统计方面
数据质量把控存在漏洞。在日常的生态环境数据统计工作中,虽然我们建立了一定的数据审核机制,但仍可能存在一些数据质量把控的漏洞。例如,在污染源排放数据的统计过程中,部分企业可能会为了逃避监管而虚报数据,而我们的审核人员可能由于专业知识不足、审核方法不够科学等原因,未能及时发现这些虚假数据。另外,在数据采集过程中,一些监测设备可能存在老化、故障等问题,导致采集的数据不准确,但我们可能没有及时进行维护和更新,从而影响了整体数据的质量。
数据统计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部分工作人员对数据统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敷衍了事的现象。他们认为数据统计只是一项简单的任务,只要完成上报即可,而没有认识到数据背后所反映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及对决策的重要影响。在实际工作中,可能会出现数据填报不及时、不完整、不准确的情况,甚至存在随意篡改数据的潜在风险。
(二)政治生态方面
内部监督机制不够完善。目前,市生态环境局虽然有一定的内部监督机制,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监督力度不够、监督范围有限等问题。例如,对于一些重点项目的审批、资金的使用等关键环节,监督往往不够深入,容易出现权力寻租和腐败现象。而且,内部监督缺乏有效的反馈和问责机制,对于发现的问题不能及时进行整改和处理,导致一些小问题逐渐积累成大问题。
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存在不足。部分干部存在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作风,工作中缺乏真抓实干的精神。在生态环境监管工作中,一些干部习惯于坐在办公室里发号施令,不愿意深入基层、深入一线进行实地调研和检查。对于群众反映的环境问题,可能存在推诿扯皮、拖延办理的情况,没有真正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这种不良作风不仅影响了工作效率和质量,也损害了生态环境局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
(三)制度执行方面
制度执行的刚性不足。我们制定了一系列完善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和规定,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打折扣、搞变通的现象。例如,在环境准入制度方面,为了追求经济发展速度,个别地方可能会放宽对企业的环境准入标准,允许一些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上马。在环境执法过程中,也存在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情况,对一些环境违法行为只是进行轻微的处罚,没有起到应有的震慑作用。
制度宣传和培训不到位。部分工作人员对相关制度和规定的内容了解不够深入,导致在实际工作中无法准确执行。例如,一些基层工作人员对新出台的环境监测标准和方法不熟悉,在数据采集和分析过程中容易出现错误。而且,由于缺乏系统的制度培训,工作人员对制度的重要性和意义认识不足,缺乏自觉遵守制度的意识。
三、以案例为鉴,采取有效措施改进工作
(一)加强数据统计管理
完善数据质量审核体系。建立更加严格的数据审核流程和标准,加强对数据采集、传输、处理等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对数据进行定期审核和评估,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同时,加强对监测设备的管理和维护,定期进行校准和更新,提高数据采集的可靠性。
强化数据统计工作的考核与问责。将数据统计工作纳入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体系,对数据质量高、工作认真负责的人员进行表彰和奖励,对数据造假、敷衍了事的人员进行严肃问责。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提高工作人员对数据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和责任感。
加强数据统计人员的培训。定期组织数据统计人员参加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数据分析能力。培训内容不仅要包括统计方法和技术,还要包括生态环境领域的专业知识,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处理生态环境数据。
(二)优化政治生态环境
完善内部监督机制。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建立健全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对重点岗位和关键环节进行重点监督,定期开展廉政风险排查和评估。同时,拓宽监督渠道,鼓励群众和媒体对生态环境局的工作进行监督,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网络。
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深入开展作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186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