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市党委在全市整治毁林毁草毁湿工作专题调度会议上的讲话

XX市党委在全市整治毁林毁草毁湿工作专题调度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整治毁林毁草毁湿工作专题调度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的工作要求,对我市当前存在的毁林、毁草、毁湿等突出生态问题进行一次全面、深入、彻底的调度和部署。这次会议,既是一次认清形势、统一思想的警示会,更是一次压实责任、狠抓落实的动员会。刚才,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等部门的负责同志分别通报了近期全市生态环境的总体情况和存在的问题,部分区县的同志也作了表态发言,我都认真听了。总的来看,情况不容乐观,任务十分艰巨。下面,我代表市委,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整治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了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保护林、草、湿等自然生态系统,不仅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更是我们必须坚决扛起的重大政治责任。
    近年来,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我们启动实施了“一山一水”生态屏障工程,稳步推进“西江”流域综合治理项目,东部矿区生态修复示范项目也初见成效。全市森林覆盖率、湿地保护率等关键指标持续向好,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有所增强。这些成绩来之不易,值得肯定。
    然而,我们必须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问题。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更要直面当前存在的严峻挑战。从刚才通报的情况和近期暗访督查掌握的线索来看,我市部分地区毁林毁草毁湿的问题依然突出,甚至触目惊心。有的地方,以发展项目为名,行违法占用林地之实;有的地方,对草原的过度放牧、非法开垦现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的地方,甚至公然向湿地保护区要地、要水,进行所谓的“旅游开发”。这些行为,不仅严重破坏了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损害了区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更严重的是,它反映出我们一些干部在思想认识上存在巨大偏差,发展观、政绩观出现了严重扭曲。
    这些问题的产生,根源在于少数领导干部政治站位不高,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理解不深、践行不力;在于责任落实不到位,压力传导层层递减,形成了“上热中温下冷”的局面;在于监管执法失之于宽、失之于软,对违法行为没有形成强有力的震慑;更在于一些地方为了短期利益、局部利益,不惜牺牲长远利益、全局利益。对此,我们必须高度警醒,深刻反思。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从讲政治、顾大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到抓好毁林毁草毁湿问题整治工作,是践行“两个维护”的具体体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期盼的民心工程。我们决不能有丝毫的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必须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和“坐不住”的责任感,坚决打赢这场生态保卫战。
    二、坚守制度底线,深刻领会《生态保护红线》政策的刚性约束
    国之大事,必有法式。生态文明建设要行稳致远,必须依靠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为我们划定了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生态保护红线》政策,不是一个建议、一个号召,而是必须严格遵守的法律法规和制度规矩,是生态环境领域带电的“高压线”。
    首先,要深刻理解生态保护红线的战略内涵。生态保护红线,并不仅仅是一条地理上的空间界线,更是一套实施严格源头保护的制度设计。它将我国生态功能最重要、生态环境最敏感、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识别出来,实施强制性、刚性的保护措施。其核心要义,就是从源头管控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空间的占用和扰动,确保核心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我市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区域,涵盖了重要的水源涵养区、生物多样性维护区和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是我们城市永续发展的“生命线”和“保障网”。任何对红线内林、草、湿资源的破坏,都是对国家生态安全的直接挑战,是对全市人民根本利益的严重侵害。
    其次,要准确把握生态保护红线的管控要求。红线之内,原则上禁止一切形式的开发性、生产性建设活动。政策明确要求,要严格保护天然林,合理利用土地,实施退耕还林,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全面恢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对于红线内的林地,必须实行最严格的用途管制和定额管理,严禁任何形式的破坏森林资源活动。所有生态修复工作,都必须依据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保护修复专项规划来开展,确保科学性、系统性和有效性。我们正在推进的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其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强化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的保护与修复。因此,全市各级各部门在规划项目、推动发展时,必须首先对照生态保护红线这把“标尺”,凡是触碰红线的项目,一律不批、一律不建。
    最后,要坚决维护生态保护红线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制度的权威性在于执行。我们必须让《生态保护红线》真正成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对于任何企图挑战红线、突破底线的行为,都要做到“零容忍”。要建立健全红线监管制度,完善监测预警体系,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实现对红线区域的全天候、全覆盖监控,确保问题能够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处置。全市上下要牢固树立“红线意识”,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随意调整红线,更不允许以任何理由破坏红线内的生态环境。
    三、聚焦关键环节,以雷霆之势坚决打赢整治攻坚战
    说一千、道一万,关键在落实。整治毁林毁草毁湿问题,必须拿出硬措施,采取硬办法。市委决定,从即日起至明年上半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为期数月的集中整治攻坚行动。各区县、各部门要迅速行动起来,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第一,全面彻底排查,建立问题台账。这是打好攻坚战的基础。各区县要立即组织力量,由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挂帅,对辖区内所有林地、草原、湿地,特别是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态保护红线区等重点区域,进行一次拉网式、地毯式的全面排查。要综合运用卫星影像比对、实地核查、群众举报等多种方式,全面摸清自2020年以来所有新增的毁林毁草毁湿图斑和问题点位。排查工作要做到不留死角、不留盲区、不留情面。对排查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要建立详细台账,明确问题性质、责任主体、破坏程度、涉及面积等关键信息,并附上影像资料,确保底数清、情况明。这项工作必须在2025年10月底前全部完成,并将排查结果和问题台账报市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第二,坚持分类施策,实施精准整改。整改是核心环节,必须动真碰硬。对排查出的问题,要坚持实事求是、依法依规的原则,进行分类处置。
    对于违法占用林地、草地、湿地进行非农建设的,要坚决予以取缔,立即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拆除违法建筑和设施,并尽快恢复土地原状。
    对于非法开垦、采石、采砂、取土等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必须立即叫停,并依法依规进行生态修复。
    对于涉及民生和历史遗留问题,要深入研究,一事一议,制定科学合理的整改方案,决不能“一刀切”,但在生态保护这个原则问题上决不能让步。
    所有整改工作都要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和责任人。原则上,所有新增的违法违规问题,必须在2026年春季植树期结束前完成生态修复和整改销号工作。市级相关部门要加强技术指导,确保生态修复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第三,严肃执纪问责,形成高压震慑。整治工作要取得实效,必须有严明的纪律作保障。要坚持“查事”与“查人”相结合,对所有违法违规行为,不仅要查清事实,还要深挖背后的责任问题。
    对违法行为人,市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林草、公安等部门要组成联合执法组,依法从严从重处罚;构成犯罪的,坚决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对监管不力、失职渎职的公职人员,市纪委监委要提前介入,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通报一起,绝不姑息。特别是对那些明知故犯、阳奉阴违,甚至充当“保护伞”的,要一查到底,依纪依法严肃处理。
对问题突出、整改不力的地区和单位,要对其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并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40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