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XX县基层干部业务大讲堂上关于公文写作的讲稿

在XX县基层干部业务大讲堂上关于公文写作的讲稿
    同志们:
    大家好!非常荣幸能有这样一个机会,在县委举办的基层干部业务大讲堂上,与各位奋战在基层一线的同志们,共同交流探讨公文写作方面的一些心得与体会。公文写作是每一位机关干部的基本功,也是一项贯穿职业生涯始终的重要能力。今天,我不想讲太多空泛的理论,而是想结合自己的一些实践经历,以及学习一些老领导、老前辈经验的感悟,与大家作一次坦诚的交流。我将这次分享的主题定为“在深学细照笃行中提升公文写作能力”,主要是谈一些不成熟的思考,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助益。如有不当之处,也请大家批评指正。
    下面,我将围绕三个方面展开今天的交流。
    一、深刻认识公文写作的极端重要性
    首先,需要明确一个基本认知:公文写作绝非简单的“舞文弄墨”,更不是一项可有可无的事务性工作。它的背后,承载着深刻的政治内涵和重要的实践价值。广义上的公文,涵盖了各级党政机关用以传达指示、部署工作、沟通情况、交流经验的各类文件与文稿。这些文稿,是党和政府声音的传递者,是政策方针落地的推动者,也是干部能力水平的直接体现。
    一份高质量的公文,通常具备四个显著特征:
    第一是权威性。公文代表的是组织意志,而非个人观点。其内容必须经得起实践、历史和人民的检验,一字一句都需有出处、有依据,确保其严肃性和公信力。
    第二是针对性。公文的生命力在于解决问题。每一份文件都应是问题导向的产物,源于基层工作的实际需求,回应人民群众的现实关切,做到有的放矢、切中要害。
    第三是鼓动性。好的公文语言是有力量的,能够激发干部群众的干事热情,凝聚思想共识,形成推动工作的强大合力。它应当能够清晰地描绘愿景,有力地号召行动。
    第四是指导性。公文的核心功能在于指导实践。无论是工作方案、实施意见还是调研报告,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推动具体工作的有效开展,为基层实践提供清晰的路线图和方法论。
    从这四个特征可以看出,公文写作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政令的畅通,关系到工作的成效,甚至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作为基层干部,处在政策执行的“最后一公里”,撰写和处理公文是日常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无论是向上的请示报告,还是对下的通知部署,亦或是平行的沟通协调,都离不开公文这一载体。因此,将公文写好看作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看作一项核心本领来锤炼,是每一位基层干部的应尽之责。
    二、准确把握写好公文的核心要义
    如何才能写好公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法,但一些根本性的原则是相通的。结合我自己10多年的写作经验,我认为,写好公文的关键在于做到“五个坚持”,始终与时代同行,与大局同频,与实践同步。
    (一)坚持深学细悟筑牢理论根基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公文写作的深度,取决于写作者理论根基的厚度。身处一个知识爆炸、最新讲话系列的时代,若不主动学习、持续“充电”,思想就会僵化,视野就会受限,写出的文稿自然也就缺乏高度和新意。要给别人一碗水,自己必须先有一桶水,甚至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
    一要学习理论。要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深刻领会其世界观和方法论。理论上的清醒是政治上坚定的基础,也是确保公文政治方向正确的根本保证。
    二要学习政策。上级的各项方针政策、决策部署,是开展工作、撰写公文的根本遵循。必须原原本本学、逐字逐句悟,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准确把握政策的边界、导向和精神实质。
    三要学习业务。要成为本领域、本行业的“活字典”“政策通”。无论是负责工业经济、乡村振兴,还是社会治理、民生保障,都必须沉下心来钻研相关的法律法规、专业知识和历史沿革。只有这样,写出的文稿才能做到内容详实、专业精准。
    四要广泛涉猎。除了上述“必修课”,还应广泛阅读经济、历史、文化、科技等各方面的书籍。广博的知识面能够开阔视野、启发思维,在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时,便能旁征博引、游刃有余。坚持每日阅读,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是每一位“笔杆子”成长的必由之路。
    (二)坚持胸怀大局提升思想站位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公文写作从来不是关起门来搞文字游戏,它必须置于时代、国家和地方发展的大背景下来审视和考量。一篇文稿站位高不高,直接决定了其格局、视野和影响力。
    要时刻关注大势。要养成每天看党报党刊、重要新闻的习惯,及时了解中央的大政方针、国际国内的形势变化、省市的重点工作部署。只有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才能在撰写文稿时找准定位、把握方向,使本地区、本单位的工作与上级精神同频共振。
    要深刻理解县情。我们身处XX县,就必须对XX县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深刻的洞察。要熟悉县域的资源禀G、产业结构、区位优势、短板弱项。比如,在起草一份关于推动我县文旅产业发展的报告时,就不能只停留在文字层面,而必须清楚我县XX景区的承载能力、XX文化的历史渊源、当前面临的交通瓶颈以及周边地区的竞争态势。只有把县情吃透,写出的文稿才能接地气、有底气。
    要善于提炼主题。在纷繁复杂的工作中,要善于从全局高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提炼出具有统领性的文稿主题。一个好的主题,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纲举目张的作用。这需要超越具体事务的局限,用战略思维和系统观念来审视工作,从而使文稿立意高远、思想深刻。
    (三)坚持精研政策确保行文准确
    政策是公文的灵魂和生命线。公文的权威性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其对政策的准确运用和体现。任何偏离、曲解甚至违背政策的表述,都可能导致工作方向的偏差,造成不良后果。
    一要熟知政策“红线”。对现行的各项方针政策,特别是那些具有刚性约束的规定,必须了然于胸,绝不能触碰红线、逾越底线。在行文中,涉及政策的表述必须精准无误,引用文件要注明出处,不能凭印象想当然。
    二要把握政策“火候”。政策的执行往往需要结合地方实际进行细化和创新。这就要求公文写作者不仅要懂政策,还要善于把握政策的“度”。在不违背上位法和上级政策精神的前提下,可以提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可操作的实施路径。但这种“突破”和“创新”,必须建立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提出充足的理由和依据,确保其科学性与合规性。
    三要跟踪政策“动态”。政策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和调整。必须保持对政策动向的高度敏感,及时学习新出台的政策文件,理解其调整的背景和意图。用最新的政策精神指导当前的公文写作,才能确保文稿的时效性和指导性。
    (四)坚持深入基层掌握鲜活实情
    “闭门造车,出门不合辙。”高质量的公文,字里行间都应散发着泥土的芬芳,跳动着实践的脉搏。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文稿,即便辞藻华丽、逻辑严谨,也必然是空洞无物、苍白无力的。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更是写好公文的前提条件。要获取第一手资料,就必须放下架子、迈开步子,真正沉到基层一线去。要到田间地头听农户的心声,到工厂车间看生产的实景,到项目现场感发展的热度,到社区村组察民生的冷暖。在70、80年代,一些老领导为了抓好农村工作,跑遍了全地区大部分的乡镇、村组,对情况了如指掌,因此他们起草的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文件,总能切中要害、指导有力。
    今天,我们的条件更好了,但深入一线的优良传统绝不能丢。写一份关于我县XX特色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就不能仅仅依赖于部门报上来的数据,而应亲自去XX产业园区走一走,与企业负责人、技术人员、一线工人深入交流,了解他们发展中遇到的真实困难和诉求。掌握了这些鲜活的素材,笔下的文字才会有血有肉,提出的对策建议才会“对症下药”。可以说,办公室的资料库再齐全,也比不上脚下沾满的泥土。
    (五)坚持守正创新彰显时代精神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也是公文写作永葆生机的动力源泉。特别是在改革进入深水区、社会深刻变革的今天,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很多时候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以照搬。这就要求公文写作者必须具备守正创新的勇气和智慧。
    “守正”,就是要坚守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和工作导向。这是根本,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公文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必须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创新”,则是在坚守正道的基础上,根据变化的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公文写作中,创新可以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思想观念的创新,敢于打破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提出新的思路和见解;二是工作举措的创新,针对新问题提出新办法,探索解决问题的新路径;三是文风文采的创新,在保证规范庄重的前提下,力求语言鲜活、形式新颖,增强文稿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例如,在当年推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等重大议题上,都曾面临“姓社姓资”的激烈争论。正是因为一大批思想解放的干部,敢于冲破思想的藩篱,实事求是地反映基层实践的呼声,才起草出了一系列推动改革的纲领性文件。这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28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