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生态环境保护专题学习班上的研讨发言

全市生态环境保护专题学习班上的研讨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非常荣幸能在此次全市生态环境保护专题学习班上作研讨发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通过近期系统学习,结合工作实际,我对“为什么护生态、怎样护生态、靠什么护生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汇报学习体会和实践思考。
    一、提高政治站位,深刻领会生态环境保护的时代内涵与实践要求
    生态环境保护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福祉的重大社会问题。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我们必须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实举措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切实筑牢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基石。
    (一)从政治维度看,生态环保是践行“两个维护”的具体行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污染防治攻坚战列为三大攻坚战之一,彰显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决心。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做好生态环保工作不是一般的业务工作,而是检验各级干部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的重要标尺。近年来,我市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将生态环保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机制,在应对重污染天气、治理黑臭水体等硬仗中,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冲锋在前,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党忠诚。
    (二)从民生维度看,生态环保是回应群众期盼的民生工程。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群众从“盼温饱”转向“盼环保”,从“求生存”转向“求生态”。我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近五年群众对生态环境满意度提升12.3个百分点,这既是肯定,更是鞭策。但我们也要清醒看到,个别区域的扬尘污染、部分河段的水质波动、少数企业的偷排漏排等问题,仍让群众心存不满。这要求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让群众共享蓝天白云、清水绿岸的生态红利。
    (三)从发展维度看,生态环保是推动转型跨越的必由之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不是对立关系,而是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我市作为传统工业城市,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的问题较为突出,生态环境约束日益趋紧。实践证明,只有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我们通过关停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培育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生态旅游等举措,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质量,还推动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绿色已成为我市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二、聚焦重点任务,以系统思维打好生态环境保护攻坚战持久战
    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统筹推进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一)突出“治”的重点,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污染防治是生态环境保护的主战场。要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在蓝天保卫战方面,聚焦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深化工业源、移动源、扬尘源“三源”治理,推进钢铁、焦化等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加强散煤治理和清洁取暖推广,确保空气质量持续向好。在碧水保卫战方面,以河流断面水质达标为核心,统筹推进“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活水循环”,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开展黑臭水体整治提升行动,实现“水清、岸绿、景美”。在净土保卫战方面,严格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进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保障粮食安全和人居环境安全。
    (二)强化“保”的举措,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生态保护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基础。要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一是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严格管控红线内的开发建设活动,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二是加强自然保护地建设和管理,推进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等规范化建设,保护生物多样性。三是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开展山体修复、湿地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工作,提升生态系统的质量和功能。四是加强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完善生态环境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置生态环境风险。
    (三)着眼“转”的长远,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绿色低碳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根本之策。要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优化调整,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在能源结构调整方面,加快发展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提高清洁能源占比,推进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在交通运输结构调整方面,发展绿色交通,推广新能源汽车,优化货运结构,减少交通运输领域碳排放。同时,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推动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新风尚。
    三、健全保障机制,凝聚生态环境保护的强大合力
    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健全的制度保障和广泛的社会参与,形成齐抓共管、协同共治的工作格局。
(一)压实各方责任,构建责任明晰的治理体系。责任落实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要进一步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企业主体、社会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24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