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会议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会议,主要任务是总结前期全市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成效,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与挑战,部署下一阶段重点工作,进一步推动我市养老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参加今天的会议有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副市长、市民政局局长、市财政局局长,以及各县(市、区)分管民政工作的副县(市、区)长、民政局局长等。刚才,市民政局、*区政府、*县民政局作了汇报发言,讲的都很好,我都同意,大家一定要落实好。下面,结合工作实际,我再讲几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正视不足,深刻认识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决策部署,围绕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在设施建设、服务提升、人才培育、智慧赋能及政策保障等方面多措并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为辖区老年人构建起更有温度、更具品质的养老服务网络。从数据来看,截至2024年底,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万人,占总人口的%,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人万人,失能半失能老人万人。面对日益严峻的老龄化形势,我们通过持续发力,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从2020年的*%提升至2024年的*%,建成各类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个,其中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个、养老驿站个、健康小屋个,基本实现了“15分钟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圈”的初步目标。在服务供给方面,全市年均开展助餐、助浴、助洁等“六助”服务万人次,组织老年人文体活动场次,服务老年人万人次,老年人对社区养老服务的满意度达到%,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各级各部门的辛勤付出,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
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短板。一是设施建设不均衡,部分偏远乡镇、农村地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仍然较低,与城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如县镇目前仅有个养老服务设施,远远不能满足当地名老年人的服务需求。二是服务品质有待提升,个性化、专业化服务供给不足,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健康状况老年人的分层分类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部分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存在服务内容单一、形式固化等问题。三是人才队伍建设滞后,全市专业养老护理员仅人,每千名老年人拥有护理员数量为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护理员队伍存在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流失率较高等问题,据统计,2024年全市养老护理员流失率达到*%。四是智慧养老应用不够深入,虽然建成了市级数字养老服务调度指挥平台,但在数据整合、功能应用、精准服务等方面还存在不足,部分社区和老年人对智慧养老设备的使用率不高,如区部分社区的智能呼叫设备使用率仅为%。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聚焦重点,精准发力,全面提升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水平
(一)持续夯实设施基础,织密织牢养老服务网络
设施建设是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根基,必须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进一步扩大设施覆盖范围,提升设施建设质量。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要积极争取中央、省级资金支持,同时优化市级财政支出结构,确保每年用于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的资金不低于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2025年,全市计划投入万元用于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其中市级财政配套万元,各县(市、区)配套万元。要严格落实省、市级四部门联合发文的《全省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移交管理办法》《住宅小区配建养老服务设施“四同步”实施意见》,确保新建住宅小区按标准配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比例不低于住宅总建筑面积的%,并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二是多渠道推进设施建设。要采取新建、改(扩)建、租赁、购置等多种方式,盘活闲置的厂房、学校、医院等资源,转化为养老服务设施。2025年,全市计划新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个,改(扩)建个,租赁转化个,新增养老床位张,其中护理型床位张,占比不低于%。要重点向农村地区和偏远乡镇倾斜,县、县等农村老年人口较多的地区,要确保每个乡镇至少建成个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每个行政村至少建成个农村幸福院或日间照料点,切实解决农村老年人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三是提升设施功能品质。要按照适老化、智能化标准建设和改造养老服务设施,配备必要的生活照料、康复护理、文体娱乐等设备,如护理床、康复器械、书画桌椅、健身器材等。同时,要注重设施的人性化设计,设置无障碍通道、防滑地面、紧急呼叫系统等,为老年人提供安全、舒适的服务环境。
(二)精准对接老年需求,不断提升服务供给品质
老年人的需求是社区养老服务的导向,要坚持以老年人为中心,分层分类提供个性化、多元化服务,满足不同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一是构建全方位服务网络。要依托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整合各类养老服务资源,引入专业养老服务机构运营管理,实现助餐、助浴、助洁、助医、助行、助急等“六助”服务全覆盖。2025年,全市计划新增社区食堂个,实现每个街道至少有个社区食堂,为老年人提供便捷的助餐服务,助餐服务覆盖老年人达到万人次。要加强社区文化服务中心与养老服务设施的联动,定期组织开展适合老年人的书画展览、文艺演出、健康讲座、棋牌比赛等文体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2025年计划开展各类活动场次,服务老年人万人次。二是推行分层分类服务模式。针对低龄活力老年人,要依托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组织成立书法、绘画、舞蹈、摄影等兴趣小组,每月开展至少次文化交流活动,引入社会组织开设各类兴趣班,如区已开设书法班个、绘画班个,参与老年人达人次,要在全市范围内推广这种模式,打造多彩晚年生活。针对中龄段老年人,要在各社区健康小屋的基础上,加强与医疗机构的合作,每月开展次健康讲座,每季度组织次免费体检,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提供线上绿通就医服务,2025年计划为名中龄段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开展健康讲座场次。针对高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要通过嵌入式养老机构提供专业护理服务,同时扩大居家上门服务范围,为居家老人提供上门护理、康复指导、精神慰藉等服务,2025年计划新增居家上门服务对象人,服务人次达到万。三是加强特殊老年群体关爱服务。要重点关注独居、空巢、留守老年人,建立定期探访制度,由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每周至少探访次,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需求,及时解决实际困难。2025年计划为名特殊老年群体配备智能手环,实现定位、一键呼叫等功能,保障他们的安全。
(三)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激活养老服务发展动能
人才是推动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的核心动力,要通过培养、引进、激励等多种方式,打造一支专业化、规范化的养老服务队伍。一是加强本土人才培养。要制定并落实《全市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方案》,加大对养老护理员的培训力度,建立健全培训体系,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每年组织开展不少于次的专业培训,2025年计划培训养老护理员人次,其中线上培训人次,线下培训人次。要完善激励机制,对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护理员给予补贴,初级证书补贴元,中级证书补贴元,高级证书补贴元,同时在评优评先、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倾斜,稳定护理员队伍。二是拓宽人才引进渠道。要联动家政、物业、医疗等关联行业,鼓励执业护士、健康管理师、社会工作者等专业人员加入养老服务队伍,为他们提供便捷的入职通道和优惠政策,如对入职养老服务机构的执业护士,给予每月元的岗位补贴。要加强与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的合作,开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培养专业人才,2025年计划与所院校合作,定向培养养老服务专业人才人。三是发挥志愿服务力量。要组建以退休干部、教师、医护人员等为主体的专业志愿服务队伍,建立志愿服务信息平台,完善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实行“时间银行”制度,志愿者服务时间可兑换相应的养老服务。2025年计划发展专业志愿者人,开展志愿服务场次。同时,要挖掘“银发互助”力量,组织低龄老年人为高龄、失能老年人提供服务,形成“低龄助高龄、健康助失能”的互助养老模式,区已发展“银发互助”志愿者人,帮助高龄老人*人次,要在全市推广这一做法。
(四)推进数智赋能养老,构建高效服务管理平台
智慧化是提升社区养老服务效率和质量的重要手段,要加快推进智慧养老建设,实现服务精准化、管理智能化。一是完善数字指挥中枢功能。要进一步升级市级数字养老服务调度指挥平台,整合呼叫救助、居家照料、健康服务、档案管理、数据分析等功能,实现与各县(市、区)、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互联互通。要优化平台响应机制,确保“15分钟服务圈”内的服务请求在分钟内响应、分钟内上门,偏远地区不超过分钟响应、分钟内上门,2025年计划将平台响应率提升至%,服务满意度达到%。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23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