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全区政府系统集中整治问题整改“回头看”专题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全区政府系统集中整治问题整改“回头看”专题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加强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以整改促落实、以实效强担当”的部署要求,对去年以来全区政府系统集中整治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进行全面“回头看”,推动问题整改走深走实,以更严作风、更实举措护航高质量发展。刚才,督查室通报了前期整改总体情况,部分地区和部门作了表态发言,讲得都很实在,体现了正视问题、动真碰硬的态度。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回头看”的紧迫性和严肃性
开展整改“回头看”,不是简单的“再检查”,而是政治责任的再压实、工作作风的再锤炼、治理效能的再提升。各级各部门要从三个维度深化认识:
第一,这是践行“两个维护”的具体行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整改不落实,就是对党不忠诚、对人民不负责”。去年集中整治中,我们对照中央巡视反馈、自治区党委督查、群众反映等渠道梳理的12类327个问题,建立了“清单化、闭环式”整改机制。但从近期暗访督查看,仍有15%的问题整改质量不高,个别地方存在“表面整改”“数字整改”现象。开展“回头看”,就是要以问题整改的实效检验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和自治区工作要求不折不扣落地。
第二,这是回应群众关切的必然要求。去年整治中,群众反映强烈的“窗口服务推诿扯皮”“民生项目进度滞后”“政策落实‘中梗阻’”等问题占比达63%,这些问题直接关系群众获得感。当前,仍有群众通过“12345”热线反映,个别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只挂号不看病”、部分惠民补贴发放“打折扣”。“回头看”就是要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推动整改从“做没做”向“好不好”提升,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
第三,这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今年是我区“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冲刺“西部领先、全国进位”目标的关键一年。从前期整改看,产业项目审批效率低、营商环境短板、基层执法不规范等问题,仍是制约发展的“绊脚石”。开展“回头看”,就是要通过整改破难题、除积弊,以作风之变促效能之升,为高质量发展清障护航。
二、坚持问题导向,全面复盘前期整改的成效与不足
总体看,去年集中整治以来,各地各部门扛起整改责任,推动问题整改取得阶段性成效:一是责任体系更严实。56个局均成立整改专班,建立“周调度、月通报”机制,327个问题中已完成整改278个,完成率85%;二是民生痛点有突破。针对“老旧小区改造进度慢”问题,全区新增改造小区1200个,惠及居民18万户;针对“医保报销跑腿多”问题,实现15类高频事项“跨省通办”;三是制度机制更完善。围绕审批服务、执法监管、民生保障等领域,出台《自治区政务服务标准化管理办法》《基层执法“三项制度”实施细则》等12项制度,整改成果逐步转化为治理效能。
但也要清醒看到,整改工作仍存在“四个不到位”: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个别地区和部门把整改当“任务”,存在“过关”心态,对反复性、顽固性问题缺乏长效根治措施。比如,某市“农村公路养护不到位”问题,2023年整改后,今年又因责任虚化反弹,群众投诉量同比上升20%。二是整改质量不到位。12个问题仅完成“纸面整改”,未达到“群众认可”标准。如某旗“拖欠中小企业账款”问题,虽上报“清零”,但经核查仍有3家企业未收到尾款,涉及金额460万元。三是举一反三不到位。部分部门就问题改问题,未从制度层面深挖根源。比如,“政务服务网办件超时”问题,表面看是系统操作不熟,实则是“AB岗”制度落实不严、人员培训缺位,类似问题在8个盟市不同程度存在。四是督导问责不到位。个别督查组“重形式、轻实效”,对整改中的“软抵抗”“打折扣”现象失察。去年以来,因整改不力被约谈的干部仅23人,占问题涉及干部总数的4.2%,震慑作用未充分发挥。
这些问题,暴露出我们在整改态度、方法、力度上仍有短板,必须以“回头看”为契机,动真格、下狠劲,坚决杜绝“雨过地皮湿”。
三、聚焦重点任务,以“钉钉子精神”推动整改提质增效
“回头看”关键在“看”,核心在“改”。要坚持“三个不放过”(问题不解决不放过、责任不落实不放过、群众不满意不放过),重点抓好五方面工作:
(一)紧盯“未销号问题”,打好“歼灭战”。对尚未完成整改的49个问题(其中,12个超期未结、37个进展缓慢),要实行“一问题一方案一专班”。特别是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后期管护缺失”“工业园区环保设施不达标”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责任部门“一把手”要亲自包案,9月底前必须销号。对因客观原因需长期整改的,要明确阶段性目标,每季度向社会公示进展,接受群众监督。
(二)紧盯“已整改问题”,打好“巩固战”。对278个已销号问题,要开展“随机抽查+交叉检查”,重点核查整改措施是否落地、成效是否持续。比如,对“优化营商环境30条”落实情况,要抽查100个企业,通过“企业评”检验整改实效;对“基层减负”问题,要核查文件会议数量、督查检查频次是否反弹,确保“只减不增”。
(三)紧盯“反复性问题”,打好“持久战”。对“窗口服务态度差”“执法自由裁量权过大”等易反弹问题,要建立“红黄牌”预警机制。比如,“12345”热线每月通报投诉量前10的单位,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22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