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正确政绩观、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题学习研讨会议上的交流发言
当前,随着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政绩观已成为检验党员干部党性修养、能力水平和担当精神的重要标尺。与此同时,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也被列为推进作风建设的一项长期任务。二者虽分属理念与实践两个维度,却根在一处、症在一体,既是衡量政治立场的经验交流,也是检验实干担当的落脚点。
现实中,一些看似繁荣的政绩背后,实则难掩空转的形式;一些原本为民谋利的好机制,却被庸俗化为考核的“指标秀”。追亮点、造台账、拼数据,不仅耗散了基层的宝贵时间,也扭曲了政绩的价值坐标,严重消解了党员干部的公信力、执行力与创造力。事实一再表明,形式主义的病根,往往不在基层,而在于“上热下冷”的指挥逻辑、不当政绩观的导向误差。
此次专题学习研讨,正当其时、意义重大。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深入检视政绩观偏差背后的成因,从源头上校准“为什么干”“为谁而干”“干得如何”的思想坐标,推动减负工作真正从文件上落到心坎上,从声势上转到实效上。下面,结合学习体会和工作实践,谈几点思考,作为交流,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厘清政绩导向,明确干事方向
政绩观是领导干部的价值指南,也是衡量担当作为的思想标尺。政绩导向一旦偏离,必然带来工作逻辑的错位、发展重心的漂移和基层负担的加重。实践表明,形式主义顽疾往往不是从基层生发,而是源于“唯上”“唯快”“唯显”的政绩冲动。这背后,正是对什么是政绩、怎样做政绩缺乏清醒认知。厘清政绩导向,首先要从思想源头上确立科学的价值追求,真正回答好“政绩为谁而树、树什么样的政绩、靠什么树政绩”的根本问题。
树立正确政绩观,归根到底是一个立场问题。政绩是人民的获得感,不是干部的履历表;是百姓口中的实话,不是领导口中的夸奖。现实中,一些干部习惯“向上看”,以材料“包装”成绩、用数据“堆砌”成果,把“被看见”误当“干得好”,把“文件厚”当作“工作实”。这种扭曲的政绩观,表面是求快求功,实则掏空了工作内核,伤了民心、误了发展。必须深刻认识到,真正的政绩,从来不是盆景上的风景,而是大地上的生长,是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发展成果。
政绩导向失真,根源在于“考什么、评什么、奖什么”的指挥棒没有牢牢指向实效。过度依赖痕迹管理、频繁调度督查、泛化过程考核,容易让基层陷入“为材料而干、为留痕而忙”的怪圈。该重实绩的地方轻描淡写,该讲过程的地方层层加码。一些地方热衷于用“推进会”落实“部署会”,再通过“回头看”叠加“总结评”,工作走了样,负担加了码。要防止这种“表功式政绩”绑架了实际工作,把时间和精力从做事情转向做表象。
厘清政绩导向,必须回归“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把群众满意作为最高标准。真正的政绩,不是场面多大、数据多高,而是能否回应群众关切、解决实际问题、带来长久之利。考核机制应向实绩导向回归,指标设置要更科学、更精准。不能只看项目是否上马,更要看是否真正落地见效;不能只比亮点工程,更要关注民生温度。同时,也要把“看现场、听群众、问实情”作为调研常态,从一线中检验干部作风,从结果中评价工作成效。
干事方向明,落实才有力。正确的政绩观引领的是务实的工作方法和真诚的群众感情。只有把政绩立在民心上,把事情干到实处,才能在干部履历上写下真正有分量的一笔,也才能让群众发自内心地点赞。这种政绩,不需要刻意展示,不必精心包装,自有口碑传扬,自带公信底气。
二、破除形式顽疾,减轻基层负担
形式主义并非枝节小病,而是作风顽疾。一旦政绩观出现偏差,形式主义便会以种种面目滋生蔓延,从“纸上落实”到“会上重复”,从“数字政绩”到“痕迹留痕”,看似热闹非凡,实则空转内耗,最终苦了基层、误了实事。真正减轻基层负担,就必须从深层病灶入手,破除那些看似“合理”却早已异化的工作惯性,把形式主义的面具一一揭开,把基层的压力层层卸下。
当前,一些地方和部门在工作推动中,仍存在不同程度的留痕执念与数字崇拜。台账越做越多,清单越列越细,会议材料越写越厚,数据指标越追越杂,表面上是“精细化管理”,实则变成“无差别填表”。一些干部日常工作中,最熟悉的是“督导问题台账”,最忙碌的是“迎检材料准备”,最担心的是“照片是否规范”,而真正服务群众、解决问题的时间却被严重压缩。更有甚者,为了迎合评比检查,基层被反复要求“造景观、摆场面”,本该简朴的民生项目,被包装成“示范工程”;本应务实的调研活动,变成了“走场过堂”。这些现象表明,形式主义之害,不仅在于劳民伤财,更在于侵蚀了干群关系,透支了为民信任。
值得警醒的是,部分“减负”举措也正在异化为新的负担。一些地方虽然出台了文件“减会、减表、减检查”,但执行过程中又搞起新套路:会议虽少了,但视频调度频率更高;表格精简了,但报进平台换了花样;文件压缩了,但工作提示、督查通报名目繁多。这种换汤不换药、变味不变质的做法,不仅没有起到减负作用,反而带来了更深层次的心理疲惫和制度不信任。
破除形式主义顽疾,必须扭转“重痕不重绩”的错误导向,切实推动“留痕”向“留实”转变。要健全工作评估体系,强化实地抽查、群众测评、结果验收等环节,淡化过程材料在考核中的比重,真正把“干得好”作为评价“写得好”的前提。同时,科学设计工作任务,凡是无统一平台、无明确依据的报表一律叫停,凡是脱离实际、重复填报的表格一律清理。要用制度手段倒逼上级部门做“减法”,真正实现“基层有感、干部有感、群众有感”。
减负不是放松要求,而是回归常识。要清醒认识到,“文山会海”不是担当的体现,“痕迹管理”也不是落实的证据。整治形式主义,重在厘清职责边界、厘定权责清单,让基层把更多时间用在走村入户、用在项目落地、用在群众需求的回应上。只有将基层从繁冗事务中“解放”出来,干部才能从“被动应付”中“走出来”,激发出服务群众的内生动力,推动工作走深走实。
三、健全工作机制,推动作风转变
作风转变从来不是一蹴而就,更不是一时之策,必须依靠制度发力、机制支撑、常态推动,才能实现从“治标”到“治本”的根本转变。近年来,虽然在减负工作中出台了一系列制度性举措,但从实践成效来看,仍存在制度刚性不足、执行弹性过大、监督力量分散等问题,导致作风问题屡禁不绝、形式主义屡现变种。要真正推动作风转变,就必须把制度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注重顶层设计与基层感知的统一,推动形成可持续、可检验、可落实的长效机制。
健全机制,首在完善源头设计。要坚持系统思维,把整治形式主义、优化考核评估、减轻基层负担统筹纳入制度架构中,形成职责清晰、层级明晰、权限明了的责任体系。要科学界定上级部门与基层单位的权责边界,防止“责任下移”“压力下沉”变成“任务甩包”。同时,要完善重大事项会商制度,凡涉及基层重大工作部署,必须充分征求基层意见,让基层既知情、也有发言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214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