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市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推进会议上的讲话

在全市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推进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现在开会,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推进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上级关于基层社会治理的决策部署,总结前期全市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工作成效,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短板,部署下一步重点任务,推动全市综治中心“五个规范化”建设提档升级,切实提升基层矛盾纠纷预防化解能力。参加今天会议的有各县(市、区)分管政法工作的领导同志、政法委副书记、综治中心主任,市法院、市检察院、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司法局等相关市直部门分管负责人。刚才,*市、*区就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工作作了汇报发言,分享了他们在阵地建设、机制运行、矛盾化解等方面的经验做法,讲得都很实在、很有借鉴意义,我都同意,大家一定要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认真学习借鉴,抓好贯彻落实。下面,结合工作实际,我再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综治中心是基层社会治理的“神经中枢”,是化解矛盾纠纷的“主阵地”,是服务群众的“连心桥”。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不仅是落实上级部署的政治任务,更是夯实基层治理根基、回应群众期盼的现实需要。我们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是夯实基层治理根基的必然要求
    基层是社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而综治中心则是基层治理的“桥头堡”。当前,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基层矛盾纠纷呈现出数量增多、类型复杂、化解难度加大的特点,从邻里纠纷到物业矛盾,从经济纠纷到涉法涉诉问题,群众对高效、便捷化解矛盾的需求日益迫切。据统计,去年全市基层受理的矛盾纠纷中,涉及物业、婚恋家庭、经济合同等新型纠纷占比达42%,较2022年上升15个百分点,传统治理模式已难以适应新形势。综治中心作为整合治理资源、统筹治理力量的核心平台,其规范化建设水平直接关系到基层治理效能的高低。只有建强用好综治中心,才能把治理资源下沉到基层、把服务触角延伸到一线,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近年来,*县综治中心通过规范化建设,将原本分散在公安、司法、民政等部门的调解力量整合入驻,去年矛盾纠纷化解率较建设前提升了28个百分点,这充分证明,规范高效的综治中心是夯实基层治理根基的关键支撑。
    (二)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行动
    “让群众化解矛盾纠纷‘最多跑一地’”,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我们对群众的庄严承诺。群众遇到矛盾纠纷,最盼的是有人管、能解决,最怕的是“多头跑、反复跑、跑空趟”。综治中心“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的功能定位,正是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去年,我们开展的群众满意度调查显示,有67%的群众希望“在家门口就能解决矛盾纠纷”,有58%的群众曾因不了解办事流程在多个部门间往返。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就是要通过科学设置功能分区、优化工作流程、健全服务机制,让群众走进综治中心就能找到办事窗口、见到办事人员、得到有效解决。*区综治中心自去年完成规范化改造后,设立“群众诉求受理大厅”,实行“首问负责、一窗受理”制度,群众平均办事时间从原来的2.5天缩短至0.8天,群众满意度从72%提升至91%,这就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在基层治理中的生动实践。我们必须通过规范化建设,让综治中心真正成为群众信得过、靠得住的“说理处”“解忧站”。
    (三)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是建设更高水平平安城市的重要保障
    平安是群众幸福生活的基本要求,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当前,我市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类风险隐患交织叠加,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艰巨繁重。综治中心作为研判风险、处置矛盾、防控风险的实战平台,在平安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实践来看,凡是综治中心规范化水平高的地方,矛盾纠纷化解及时率、风险隐患排查准确率都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去年,*市综治中心通过建立“每日研判、每周调度、每月通报”机制,成功预警化解了X起群体性事件苗头,排查整改安全隐患X处;而部分综治中心建设滞后的地区,因矛盾处置不及时引发的信访问题占比达35%,较规范地区高出20个百分点。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就是要构建“情报信息联享、矛盾纠纷联调、社会治安联防、重点工作联动、突出问题联治、平安建设联创”的工作格局,把风险隐患化解在萌芽状态,为全市高质量发展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聚焦关键环节,全面提升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质效
    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不能搞“一刀切”“表面化”,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聚焦阵地建设、力量配备、机制完善、功能发挥等关键环节,下实功、出硬招,确保建设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一)以“标准化”为基础,筑牢综治中心实体阵地
    阵地是综治中心发挥作用的基础载体,必须按照“功能齐全、布局合理、便捷高效”的原则,推进标准化建设。一是科学规划功能分区。要结合实际需求,合理设置案件受理登记室、多元调解室、综合研判指挥调度室、心理疏导室等功能区域,确保群众“进一扇门、办所有事”。目前,全市已有X个县(市、区)综治中心完成功能分区优化,*区综治中心更是创新设置“涉企纠纷专调区”“家事调解温馨室”,针对性解决不同类型矛盾,值得推广。下一步,要对照“五个规范化”建设标准,对功能分区不合理的X个综治中心进行整改,6月底前必须全部完成。二是完善硬件设施配备。要配齐电脑、打印机、视频会商系统等基础办公设备,配备必要的调解桌椅、录音录像设备、心理疏导工具等,有条件的地区可引入智能调解辅助系统,提升智能化水平。去年,市级财政已统筹X万元用于综治中心硬件升级,各县(市、区)要配套落实资金,确保7月底前硬件设施全部达标。三是规范标识标牌设置。统一规范综治中心门头标识、功能区域指示牌、岗位职责牌等,让群众一目了然。*县综治中心通过制作“办事指南二维码”“调解流程示意图”,让群众进门就能知晓办事步骤,这种做法要在全市推广。
    (二)以“专业化”为核心,建强综治中心工作队伍
    人员力量是综治中心高效运转的核心支撑,必须坚持“选优配强、专兼结合”的原则,打造专业化队伍。一是优化入驻力量配置。要推动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民政、人社等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部门入驻综治中心,明确每个部门派驻人员数量和职责分工。目前,全市综治中心平均入驻部门X个,较去年增加X个,但部分地区仍存在“派驻人员兼职多、专职少”的问题。下一步,要明确要求每个入驻部门至少配备1名专职人员,实行“常驻+轮驻”相结合模式,确保群众诉求有人接、有人办。二是加强人员能力培训。围绕法律法规、调解技巧、心理疏导等内容,建立常态化培训机制,每年至少开展2次全员培训。今年上半年,我们已组织开展1次全市综治中心业务骨干培训,参训人员达X人,反响良好。各县(市、区)要参照市级模式,开展本地化培训,确保年底前实现工作人员培训全覆盖。三是健全激励保障机制。将综治中心工作人员纳入基层治理人才队伍建设范围,在评优评先、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倾斜;建立与工作实绩挂钩的绩效考核机制,对表现突出的人员给予表彰奖励,激发工作积极性。*市通过设立“金牌调解员”奖励制度,去年有X名调解员因矛盾化解成效显著获得表彰,带动了整体工作效能提升。
    (三)以“制度化”为保障,健全综治中心运行机制
    机制顺畅是综治中心规范运行的关键,必须通过制度建设打破部门壁垒、理顺工作流程,实现“闭环管理、高效运转”。一是完善受理分流机制。建立“统一受理、分类登记、按责分流、限时办理”的受理流程,对群众通过来访、来电、网络等渠道反映的诉求,实行“一口受理”,并在24小时内完成分流交办。*区综治中心开发“矛盾纠纷受理平台”,实现诉求登记、分流、反馈全程线上流转,今年以来平均分流时间缩短至12小时,较线下模式效率提升50%。二是健全协同联动机制。定期召开综治中心入驻部门联席会议,每月至少开展1次矛盾纠纷分析研判,对跨部门、跨领域的复杂矛盾,实行“一案一专班”制度,明确牵头单位和配合单位责任,确保矛盾有人管、管到底。去年,全市通过协同联动机制化解跨部门矛盾纠纷X件,化解率达92%,较分散办理时提升30个百分点。三是强化跟踪督办机制。建立“受理—分流—办理—反馈—回访”闭环管理台账,对分流交办的事项,实行“周跟踪、月督办”,对超期未办的及时预警,对办理不力的通报问责。*县综治中心去年通过跟踪督办,推动X件久拖未决的矛盾纠纷得到化解,群众信访投诉量同比下降25%。
    (四)以“实效化”为目标,发挥综治中心核心功能
功能发挥是检验综治中心建设成效的最终标准,必须聚焦“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让群众切实感受到成效。一是提升矛盾纠纷化解效能。整合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286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