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党课讲稿:严守底线,坚决向违规吃喝说“不”
同志们: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制定实施中央八项规定,是我们党在新时代的徙木立信之举,必须常抓不懈、久久为功,直至真正化风成俗,以优良党风引领社风民风。今年全国两会后,党中央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这是推进党的自我革命、以优良作风促进全党团结统一、推动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近期,中央层面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工作专班、中央纪委办公厅公开通报了党员干部违规吃喝严重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问题,释放了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的强烈信号。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以案为鉴、以案明纪,持续巩固拓展作风建设成效,以优良作风为我行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站位,深刻认识违规吃喝问题的严重危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制定实施中央八项规定开局破题,驰而不息正风肃纪,推动党风政风为之一新、社风民风持续向好。但我们也要清醒看到,“四风”问题树倒根存、顽固复杂,违规吃喝等享乐奢靡之风禁而未绝,顶风违纪现象仍时有发生。这些问题严重损害党的形象,侵蚀党的肌体,破坏党群干群关系,必须高度警惕、坚决整治。我们农商行作为服务“三农”和实体经济的金融主力军,每一名党员干部的作风都关系到我行的形象和声誉,关系到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果。违规吃喝看似小事小节,实则是作风问题的具体表现,不仅违反党纪国法,还极易滋生利益输送、权钱交易等腐败问题,最终损害的是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影响的是农商行的稳健发展。因此,我们要站在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充分认识违规吃喝专项整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以坚定的决心和有力的举措,坚决遏制违规吃喝等“四风”问题反弹回潮。
(一)违规吃喝背离党的性质宗旨,损害党的形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党的性质宗旨决定了党员干部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违规吃喝,将公款用于个人享乐,挥霍浪费国家资财,是对党的性质宗旨的严重背离。这种行为让群众看到党员干部的特权思想和享乐主义,严重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破坏了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人民群众对我们党的信任,源于我们党始终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若党员干部因违规吃喝等不良行为,让群众对党的信任大打折扣,党的事业发展将失去坚实的群众基础。我们农商行作为金融服务机构,日常与广大群众密切接触,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党的形象。若出现违规吃喝问题,不仅会让群众对我行产生负面看法,更会影响党在金融领域的公信力。
(二)违规吃喝违反党纪国法,破坏政治生态
党的纪律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完成党的任务的保证。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是铁规矩、硬杠杠,是不可触碰的纪律红线。违规吃喝明显违反了党的廉洁纪律和工作纪律,是对党纪的公然漠视。同时,这种行为也可能触犯国家法律法规,如违反财经纪律、涉嫌贪污受贿等。在我行内部,若违规吃喝之风蔓延,将形成不良风气,破坏公平公正的工作环境,干扰正常的经营管理秩序。领导干部因违规吃喝而丧失原则,在选人用人、信贷审批等关键环节可能出现偏差,导致优秀人才被埋没,不良贷款风险增加,严重破坏我行的政治生态和经营生态。良好的政治生态是我行稳健发展的重要保障,我们必须坚决抵制违规吃喝等违纪违法行为,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
(三)违规吃喝滋生腐败问题,危害金融安全
从大量案例来看,违规吃喝往往是腐败问题的“前奏”。在觥筹交错之间,一些别有用心之人以吃喝为“诱饵”,拉拢腐蚀党员干部,进而谋取不正当利益。党员干部一旦陷入违规吃喝的“围猎”陷阱,很容易在利益诱惑面前丧失底线,一步步滑向腐败的深渊。在金融领域,腐败问题的危害尤为严重。我行掌管着大量资金,承担着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重任。若因违规吃喝引发腐败问题,导致信贷资金被违规挪用、金融资源被滥用,将直接威胁到金融安全,影响我行的稳健运营,甚至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给国家和社会带来巨大损失。我们要深刻认识到违规吃喝与腐败问题的关联性,从源头上防范和遏制腐败滋生,守护好金融安全。
(四)违规吃喝带坏社风民风,影响社会风气
党员干部的作风对社会风气具有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风问题关系执政党的生死存亡,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促进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带头深入调查研究,扑下身子干实事、谋实招、求实效。若党员干部违规吃喝,追求享乐奢靡,这种不良风气会在社会上产生不良示范效应,带坏社风民风。群众会认为这种行为是被默许的,从而降低对自身行为的约束,导致社会上奢靡之风盛行,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被淡化。在我们所处的金融行业,与社会各界广泛联系,我们的作风直接影响着社会对金融行业的认知。若我行党员干部存在违规吃喝问题,不仅会损害我行形象,还会对整个金融行业乃至社会风气产生负面影响。我们要以身作则,坚决抵制违规吃喝,以良好的作风带动社风民风向上向善。
二、聚焦重点,全面排查违规吃喝问题的具体表现
违规吃喝问题具有隐蔽性、多样性的特点,我们要聚焦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重要岗位,全面深入排查,确保不留死角、不留盲区。通过认真梳理分析,当前我行违规吃喝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一)违规接受管理服务对象宴请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保持对权力的敬畏感。在我行日常工作中,部分岗位人员与管理服务对象接触频繁,存在违规接受宴请的风险。一是信贷业务人员在贷款审批、发放等环节,接受借款企业或个人安排的宴请。借款人为获取贷款额度、降低贷款利率、加快审批流程等利益,往往会以各种名义邀请信贷人员吃饭。信贷人员若接受宴请,容易在后续业务中丧失客观公正的判断,可能导致贷款审批把关不严,增加信贷风险。二是客户服务人员在为企业或个人提供金融服务过程中,违规接受服务对象宴请。例如,在办理大额存款、理财业务等方面,客户可能通过宴请服务人员,期望获得更好的服务体验或特殊待遇,这会破坏公平服务的原则,影响其他客户的权益。三是监管对接人员在与监管部门沟通协调工作时,接受被监管对象安排的宴请。这种行为不仅违反廉洁纪律,还可能干扰监管工作的正常开展,损害监管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二)公款吃喝或变相公款吃喝
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然而,仍有个别人员存在侥幸心理,进行公款吃喝或变相公款吃喝。一方面,通过虚列会议费、培训费、差旅费等名目套取公款用于吃喝。例如,虚构会议事项,虚报参会人数、会议天数,将套取的公款用于组织聚餐、宴请等活动。或者在报销差旅费时,虚增餐饮费用,将个人吃喝费用混入其中报销。另一方面,以加班、团建等名义公款吃喝。有的部门以加班工作辛苦为由,用公款安排丰盛的晚餐或夜宵;有的将团建活动变成大吃大喝的聚会,超出正常团建经费标准,挥霍公款。此外,还有通过转嫁吃喝费用到下属单位、关联企业等方式变相公款吃喝,严重违反财经纪律和廉洁纪律。
(三)出入私人会所或隐蔽场所违规吃喝
一些违规吃喝行为为逃避监督,转向更为隐蔽的场所。私人会所往往设置在高档小区、写字楼等隐蔽位置,实行会员制,具有较强的私密性。部分党员干部违规出入此类私人会所,接受管理服务对象或利益相关方安排的高档宴请,享受奢华服务。还有一些隐蔽场所,如农家乐、私人住宅改造的餐厅等,也成为违规吃喝的新选择。这些场所打着“农家菜”“私房菜”的幌子,实际提供高档菜肴和酒水,为违规吃喝行为披上“合法”外衣。党员干部出入这些场所,不仅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还容易滋生权钱交易、利益输送等腐败问题,严重损害党的形象和声誉。
(四)在内部食堂违规吃喝
内部食堂本是为员工提供工作餐的场所,但个别情况下也出现了违规吃喝问题。一是超标准接待。在接待上级单位检查、兄弟单位交流等活动时,不按照规定的接待标准安排餐饮,而是准备丰盛的菜肴、高档的酒水,造成铺张浪费。二是违规安排非工作用餐。部分员工将内部食堂当作私人聚餐场所,利用工作时间或下班后,在食堂违规组织聚餐,甚至使用食堂食材、设备为个人聚餐服务,增加了食堂运营成本,破坏了单位正常秩序。三是在食堂账目中违规列支其他费用用于吃喝。通过虚开发票、虚报食材采购数量等方式,套取食堂资金用于购买高档烟酒、支付额外餐饮费用等违规吃喝行为,严重违反财务管理制度。
(五)违规组织或参加“一桌餐”
“一桌餐”通常是指在私人住宅等隐蔽场所,由少数人参加的违规吃喝活动。这种形式看似规模小、人数少,但性质恶劣。一些党员干部为规避监督,以亲友聚会、老乡联谊等名义,违规组织或参加“一桌餐”。在这些活动中,往往伴随着利益交换、拉帮结派等行为。例如,一些干部利用“一桌餐”场合,为自己的晋升、工作调动等寻求帮助,向有权力的人员送礼行贿;或者通过“一桌餐”拉拢关系,形成小圈子,破坏单位内部团结和正常工作秩序。“一桌餐”隐蔽性强,监管难度大,容易成为滋生腐败和不正之风的温床,必须坚决予以打击。
三、追根溯源,深入剖析违规吃喝问题产生的根源
违规吃喝问题屡禁不止,既有个人思想认识方面的原因,也有制度执行、监督管理等方面的漏洞。只有深入剖析根源,才能对症下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一)思想防线松动,纪律意识淡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部分党员干部出现违规吃喝问题,首要原因在于思想上出现滑坡。一方面,对党的理论学习不深入、不系统,没有真正理解和把握党的性质宗旨、纪律要求,导致理想信念动摇,价值观扭曲,将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当作时尚,追求物质享受,忽视了党性修养和纪律约束。另一方面,对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相关纪律规定缺乏敬畏之心,心存侥幸,认为偶尔违规吃喝不会被发现,或者即便被发现,也只是小问题,不会受到严重处理。这种错误的思想认识,使得他们在面对吃喝诱惑时,轻易突破纪律底线,一步步走向违规违纪的深渊。在我行日常工作中,一些员工在与客户交往过程中,没有坚守廉洁从业的底线,正是因为思想上放松了警惕,纪律意识淡薄,才会陷入违规吃喝的陷阱。
(二)制度执行不力,缺乏有效约束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尽管我行建立了一系列关于廉洁自律、公务接待、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制度规定,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打折扣、搞变通的现象。一是部分制度过于原则化,缺乏具体的操作细则和量化标准,导致在执行过程中存在模糊地带,给违规行为留下可乘之机。例如,在公务接待制度中,对于接待标准的界定不够清晰,对于陪同人员数量、菜品档次等没有明确规定,容易导致超标准接待问题的发生。二是制度执行缺乏有效的监督检查机制,对违反制度的行为未能及时发现和纠正。一些部门和单位对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往往流于形式,没有真正深入到业务流程中去查找问题,对于发现的违规行为,处罚力度不够,没有形成足够的威慑力,使得制度成为“稻草人”,无法发挥应有的约束作用。三是部分员工对制度不熟悉、不了解,缺乏按制度办事的意识,在工作中随意性较大,也容易导致违规吃喝等问题的出现。
(三)监督管理缺位,存在监管盲区
有效的监督管理是防范违规吃喝问题的重要保障。但在实际工作中,监督管理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一是内部监督存在不足。纪检监察部门在监督过程中,有时存在监督方式单一、手段有限的问题,主要依赖于事后检查、信访举报等方式,难以做到对违规吃喝行为的实时监控和事前防范。同时,内部各部门之间的监督协作不够紧密,信息共享不及时,导致监督合力不足。例如,财务部门在审核报销凭证时,可能只关注票据的表面合规性,而对于背后是否存在违规吃喝行为缺乏深入调查;业务部门在开展工作时,对本部门员工的行为监督不到位,发现问题后也未能及时向纪检监察部门报告。二是外部监督作用发挥不充分。虽然我行接受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但监管部门的检查往往具有阶段性和重点性,难以实现对我行日常经营活动的全方位、全过程监督。此外,社会监督渠道不够畅通,公众对我行员工违规吃喝等问题的监督举报缺乏有效的途径和激励机制,导致外部监督的力量未能充分发挥出来。
(四)不良风气影响,存在从众心理
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对我行部分员工产生了负面影响。在一些社交场合,吃喝宴请被视为一种常见的社交方式,甚至成为一种“潜规则”。部分员工受这种不良风气的影响,认为不参与吃喝宴请就无法拓展业务、维护关系,从而随波逐流,参与到违规吃喝活动中。同时,在单位内部,若存在个别违规吃喝未被及时查处的现象,容易形成不良示范效应,使其他员工产生从众心理,认为大家都这么做,自己参与也不会有问题。这种从众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违规吃喝之风的蔓延。例如,在一些业务拓展活动中,部分员工看到其他同事通过吃喝宴请与客户建立了所谓的“良好关系”,便纷纷效仿,而忽视了这种行为的违规性和危害性。
四、强化举措,坚决打赢违规吃喝专项整治攻坚战
开展违规吃喝专项整治,是当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强化工作举措,建立长效机制,确保专项整治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一)加强教育引导,筑牢思想防线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我们要把加强教育引导作为整治违规吃喝问题的基础性工作来抓,不断增强党员干部的纪律意识和规矩意识。一是加强党纪法规学习。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认真学习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以及我行相关的规章制度,通过集中学习、专题研讨、个人自学等多种形式,让每一名党员干部深刻理解纪律要求,明确行为边界。二是开展警示教育。通过剖析典型案例,特别是近期中央和地方通报的违规吃喝案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让党员干部深刻认识到违规吃喝的严重后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14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