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省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全省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推进会,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领会国家关于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守牢耕地红线、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系列要求,全面动员、系统部署我省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刚才,相关处室负责同志详细解读了目标任务、实施内容、方法步骤、支持政策和工作要求,特别是对《云南省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方案编制指南(试行)》进行了系统阐释,并对摸底调查工作进行了技术培训,内容详实、要求明确,希望大家认真学习领会,切实抓好落实。
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党中央、国务院立足新发展阶段,着眼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这项工作不是简单的土地整理复垦,而是对国土空间格局的系统优化、对乡村各类资源要素的深度整合、对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整体重构。对于云南这样一个集边疆、民族、山区、美丽于一体的省份而言,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这是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的“生命线工程”。云南“九分山、一分田”,优质耕地资源尤为珍贵且零散。通过整治,能够有效破解耕地碎片化、空间布局无序化、资源利用低效化等问题,推动耕地“小田变大田”,实现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为端牢中国饭碗贡献云南力量,切实担负起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
这是激活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新动能的“引擎工程”。云南拥有得天独厚的生物资源、民族文化资源和气候资源优势,但乡村产业发展往往受限于用地保障不足、布局散乱、配套滞后。整治通过优化用地结构和布局,盘活存量建设用地,腾挪空间,为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乡村旅游、休闲康养、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提供坚实的要素支撑,打通“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通道。
这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筑基工程”。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整治聚焦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统筹推进农房建设、村庄道路、供水供电、垃圾污水处理、公共服务设施等一体化建设与提升,着力解决村庄“脏乱差散”问题,保护乡村风貌和地域特色(特别是民族特色村落),让云岭乡村既有“颜值”更有“品质”,留住乡愁记忆。
这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和共同富裕的“纽带工程”。整治有助于破解城乡要素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政策工具,显化农村土地资产价值,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同时,优化城乡产业布局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促进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距,走出一条具有云南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新路。
这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的“实践工程”。整治是落实各级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抓手和平台。它以规划为引领,对“三区三线”进行精细化、动态化优化调整,促进农业空间集约高效、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城镇空间宜居适度,提升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筑牢我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
当前,我省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已进入全面推开、纵深攻坚的关键阶段。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多次作出指示批示,要求我们抢抓机遇、扎实推进、务求实效。前期,我们在政策制定、试点探索、技术支撑等方面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特别是《实施方案编制指南》的出台,标志着工作有了更规范的操作指引。但也要清醒看到,这项工作面广、量大、政策性强、涉及利益关系复杂,推进过程中还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机制协调不顺畅、摸底调查不扎实、方案编制质量不高、政策运用不灵活等问题。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下面,我就扎实有力、高质高效推进全省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讲几点具体意见:
一、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深刻认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重大意义和紧迫要求
要胸怀“国之大者”,扛牢政治责任。深刻认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中的基础性作用,在促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中的战略性意义。将其作为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和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要把握历史机遇,勇于担当作为。国家层面政策支持力度空前,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明确。各地务必抢抓政策窗口期和发展机遇期,克服畏难情绪和观望心态,主动作为、迎难而上,把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要坚持系统观念,强化统筹协同。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深刻理解整治工作涉及国土空间优化、耕地保护、产业发展、生态修复、乡村建设、权属调整、资金整合等多个维度,必须打破部门壁垒、区域界限,加强顶层设计,强化系统集成,形成工作合力。
二、健全工作机制,压实工作责任,构建高效协同的推进格局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上下联动、公众参与”的原则。
一是强化政府主导责任。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是组织实施的责任主体,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负总责。要尽快成立由政府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牵头的领导小组,明确专门机构负责日常工作,配齐配强工作力量。州(市)人民政府要加强对所辖县(市、区)工作的统筹协调、督促指导和政策支持。
二是健全部门协同机制。自然资源部门要发挥好牵头抓总作用,主动加强与财政、发展改革、农业农村、林草、水利、生态环境、住建、交通、文旅等部门的沟通协调。要建立定期会商、信息共享、联合审查、协同监管的工作机制,特别是在规划衔接、项目审批、资金整合、政策配套等方面,要密切配合,同向发力。决不允许出现“铁路警察各管一段”、互相推诿扯皮的现象!
三是压实乡镇(街道)和村级组织责任。乡镇(街道)是具体实施的关键层级,村级组织是联系群众的重要桥梁。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明确其在群众动员、意愿调查、项目实施、权属调整、后期管护等方面的具体职责,确保工作“最后一公里”畅通无阻。
三、全面精准摸底,夯实工作基础,确保实施方案编制有的放矢
摸底调查是编制高质量实施方案的前提和基础,必须做实做细做准。
一要明确调查范围与对象。严格按照《编制指南》要求,聚焦拟实施整治的区域(可以是一个或几个完整行政村,或乡镇内的部分区域),以县、乡、村三级国土空间规划为引领,进行地毯式、精细化调查。
二要突出调查重点内容。
群众意愿与诉求是根本。必须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中,通过问卷调查、村民代表会议、个别访谈等多种形式,全面、真实、准确地了解群众对整治的期望、担忧和建议,特别是涉及农房搬迁、土地权属调整、产业发展方向等切身利益问题。坚决杜绝“替民做主”、“闭门造车”。
资源潜力底数是关键。详细调查区域内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的数量、质量、分布及整治潜力;建设用地(农村宅基地、工矿废弃地、闲置低效用地等)的规模、结构、利用状况及盘活潜力;未利用地开发的适宜性与生态风险;生态空间的现状、敏感性和修复需求;水资源保障条件;以及特色农产品、自然风光、民族文化遗产等资源禀赋。
“三区三线”优化可能性是重点。在严守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的前提下,科学评估区域内“三区三线”是否存在布局明显不合理、严重影响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优化的情形,研究提出优化调整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具体方案(需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和程序)。
产业导入可行性是核心。深入分析区域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市场前景,研究适合导入和发展的主导产业(如高原特色种养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乡村旅游、民宿经济、电商物流、民族手工业等),明确产业发展的用地需求、空间布局和带动模式。
三要确保调查成果质量。调查数据要真实、准确、完整,建立规范的台账和图册。要运用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无人机等技术手段辅助调查,提高效率和精度。调查成果要经得起检验,为方案编制提供坚实可靠的依据。
四、聚焦质量效能,科学编制方案,打造引领实施的行动纲领
实施方案是指导整治工作的蓝图和施工图,其质量直接决定整治成效。
一要坚持规划引领,精准定位。方案必须严格遵循各级国土空间规划(特别是村庄规划)的约束和引导,明确整治区域的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确保与区域发展战略、乡村振兴规划等有机衔接。
二要突出云南特色,发挥优势。方案编制要紧密结合云南实际:
高原特色:考虑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科学布局耕地、园地、设施农业用地,推广坡改梯、高效节水灌溉等适应高原的工程技术。
生态优先:将生态保护修复贯穿始终,强化对九大高原湖泊流域、重要水源地、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生态脆弱区的保护,推广生态型整治技术。云南是“植物王国”、“动物王国”,生态价值无可替代,整治绝不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
民族风情:在村庄建设和风貌提升中,注重保护民族村落格局、传统民居特色和民族文化元素,避免“千村一面”。整治要成为传承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载体。
沿边开放:边境地区的整治要结合兴边富民、强边固防,考虑口岸经济、跨境旅游等发展需求。
三要统筹核心内容,系统谋划。方案必须涵盖且深度统筹以下重点:
耕地保护与提质:明确耕地整治的目标、区域、工程措施(如土地平整、灌溉排水、地力提升、生态型田坎建设等),确保新增耕地和提质改造耕地的高标准、可持续。
建设用地盘活与布局优化:精准识别低效闲置建设用地,明确腾退复垦、就地盘活(如用于乡村产业、公共设施)、布局调整的具体方案。稳妥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探索。
产业发展空间保障:科学规划产业用地布局,明确为农文旅融合、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等产业预留的发展空间和配套要求,实现“以整治兴产业、以产业促整治”的良性循环。
乡村人居环境提升:系统设计村庄基础设施(路、水、电、讯、污)、公共服务设施(医疗、教育、养老、文化)、农房建设与风貌引导的具体项目与标准。
生态保护修复:明确生态修复区域(如废弃矿山、退化林地草地、沟渠河道等)和具体措施(如植树造林、湿地修复、小流域治理)。
权属调整与利益平衡:这是难点也是关键点。必须制定公平公正、合理可行、群众认可的权属调整方案,明确调整原则、程序、补偿安置办法,切实保障农民土地权益和集体资产权益。要审慎稳妥,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确保社会稳定。
资金整合与多元投入:系统梳理可整合使用的涉农资金(如高标准农田建设、乡村振兴衔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修复等资金),明确整合路径。更要用好用活政策,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方案中要设计有吸引力的项目包,明确社会资本参与的领域、模式(如EPC、EOD、特许经营等)、收益分配机制和风险防范措施。探索运用好政策性金融工具(如土地整治专项债券、PSL等)。
四要强化技术支撑,规范编制。严格依据《云南省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方案编制指南(试行)》,确保方案结构完整、内容合规、数据翔实、图文并茂、措施可行。鼓励引入高水平技术团队参与编制,但地方政府和技术团队必须深入实地,确保方案接地气、能落地。
五、紧盯时间节点,狠抓工作落实,确保年度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今年是全面推进我省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攻坚之年,时间紧、任务重,必须争分夺秒,挂图作战。
一是摸底调查要快马加鞭。各地务必集中力量,全力以赴,严格按照技术规范要求,确保在7月31日前全面完成摸底调查工作,并形成高质量的调查报告。省厅将加强督导和抽查。
二是方案编制要质效并重。对于摸底调查基础扎实、条件成熟、群众意愿强烈的区域,要立即启动实施方案编制工作。第一批试点项目中已完成方案编制的,要抓紧按程序逐级上报审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14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