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集团“十四五”时期安全生产工作总结暨“十五五”发展规划报告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集团公司在“双碳”目标引领下,加快战略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复杂严峻的内外部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集团公司始终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安全生产的系列决策部署,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统筹发展和安全,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全面推进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为集团公司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稳固的安全保障。本报告旨在系统总结“十四五”时期安全生产工作,科学谋划“十五五”时期发展蓝图。
一、“十四五”时期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十四五”期间,集团公司所处的电力建设行业面临深刻变革,新能源项目建设加速推进,传统业务与新业态深度融合,工程项目呈现出规模巨大、技术复杂、环境多变等新特点,安全生产风险挑战前所未有。集团公司迎难而上,主动作为,以系统化思维和精准化举措,全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安全生产形势保持了持续稳定向好的总体态势。
(一)发展回顾与总体评价
“十四五”时期,集团公司安全生产工作始终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和企业发展大局展开。我们深刻认识到,安全是发展的前提,是集团公司履行央企责任、打造世界一流企业的基石。在集团公司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全系统深入践行“安全是投资,不是投入”的核心理念,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为核心,以深化双重预防机制建设为抓手,以强化科技兴安和本质安全为支撑,构建并不断完善具有集团特色的安全管理体系。
总体来看,“十四五”时期是集团公司安全生产治理能力提升最快、管理体系优化最全面、安全文化建设最有成效的时期之一。全集团安全生产基础得到系统性加固,风险管控能力实现阶段性跃升,广大干部职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素养显著增强,为集团公司承建的一大批国内外重大工程项目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力保障,圆满完成了各项既定目标任务。
(二)主要成绩与亮点
“十四五”期间,集团公司安全生产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筑牢了安全防线。
1.安全责任体系持续压实,治理效能显著增强
集团公司始终将压实安全生产责任作为首要任务。一是健全领导责任体系。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要求,将安全生产工作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重要议事日程与业绩考核范畴,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业务部门协同抓的强大合力。二是完善全员责任体系。修订并发布《安全生产责任制管理办法》,厘清从集团总部到项目一线、从管理人员到作业人员的各层级、各岗位安全职责,推动安全责任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实现了安全生产责任的全覆盖。三是强化监督问责机制。加大安全生产巡视、督查和考核力度,对责任不落实、措施不到位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严肃追责问责,有效发挥了警示和震慑作用,倒逼安全生产责任的有效落实。
2.安全生产指标稳中向好,风险防控成果斐然
面对艰巨的建设任务和复杂的安全环境,集团公司安全生产核心指标持续优化。截至2024年底,集团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伤亡人数较“十三五”末期实现显著下降,连续多年杜绝了重大及以上生产安全责任事故,多项安全指标优于行业平均水平。特别是在新能源、抽水蓄能、特高压输电等重点领域,通过超前辨识和精准管控,成功防范了一系列重大安全风险。根据公司相关报告,2021年全年未发生重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安全生产形势平稳。2023年,全集团累计排查整改安全隐患29.4万项,投入整改资金2.72亿元,隐患整改率达到98%以上,从源头上消除了大量事故隐患。
3.双重预防机制建设深化,源头治理能力提升
集团公司将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作为安全管理的核心抓手,推动安全管理关口前移。一是完善风险辨识评估标准。结合行业特点和集团业务范围,组织编制了覆盖水利水电、风电、光伏、输变电、基础设施等主要业务板块的风险辨KI库,实现了对高危作业和关键环节的精准识别。二是推动隐患排查治理常态化。建立“日周月”隐患排查制度,运用信息化手段固化排查流程,实现隐患从上报、整改、复查到销号的全过程闭环管理。三是探索重大风险“吹哨人”和内部举报奖励机制,鼓励全体员工主动发现和报告身边的风险隐患,营造了“人人都是安全员”的良好氛围。
4.“科技兴安”战略成效显著,智慧管理水平跃升
集团公司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安全生产管理深度融合。一是安全生产投入持续加大。据统计,仅2021年,集团安全生产总投入即达到70.55亿元,为科技创新和应用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二是“智慧工地”建设全面铺开。在XX水电站、XX海上风电场等一大批重点工程中,综合应用BIM、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建立了集人员实名制管理、设备状态监测、高危作业视频监控、环境参数感知、风险动态预警于一体的智慧工地管理平台,实现了对施工现场“人、机、料、法、环”等要素的全方位、全时段、智能化管控。三是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取得突破。例如,在隧道施工中应用“隧道施工安全监控和应急指挥系统”,通过量子级感知和数字孪生技术,实时监控围岩稳定性与有害气体浓度;在塔机等大型设备上推广应用“智慧螺母”,有效预警螺栓松动风险,将传统的人工巡检升级为智能预警,极大提升了设备运行的本质安全水平。
5.本质安全水平稳步提升,安全文化深入人心
集团公司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加强安全基础建设。一是安全培训体系不断完善。构建了集团、子企业、项目部三级安全培训网络,针对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一线作业人员等不同群体,开发差异化的培训课程。积极利用VR、AR等虚拟现实技术开展沉浸式安全体验培训,增强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应急管理能力持续增强。修订完善各级各类应急预案,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和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定期组织开展桌面推演和实战演练,特别针对山洪、地震、火灾、高空坠落等典型场景,有效提升了全员应急处置和自救互救能力。三是安全文化建设蓬勃开展。“安全生产月”、“安康杯”竞赛等活动有声有色,通过树立安全生产标杆、宣传先进典型,使“我要安全、我会安全、我能安全”的理念在集团内部蔚然成风。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对标世界一流企业的标准和新时代安全生产工作的更高要求,集团公司的安全管理工作仍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
1.新业态新领域安全风险认知与管控能力有待加强
随着集团公司业务向海上风电、大型储能电站、氢能、综合智慧能源等新领域快速拓展,传统安全管理经验面临“水土不服”的挑战。对于新型储能电站的热失控与爆炸风险、海上风电施工的恶劣海洋环境风险、氢能“制储输用”全产业链的安全风险等,我们的风险辨识深度、管控标准体系、专业管理人才储备和应急处置能力尚不能完全适应业务发展的速度和要求,存在一定的认知盲区和管理短板。
2.安全管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存在
集团公司规模庞大、业务多元、地域分布广泛,导致安全管理水平在不同子企业、不同区域、不同项目之间存在一定差距。部分单位安全基础依然薄弱,安全投入不足,管理方式粗放。尤其在分包商安全管理方面,虽然制度上明确了总包单位的统一协调管理责任,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以包代管”、“包而不管”的现象,对分包队伍的安全资质审核、人员培训、现场监督等环节的管控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分包环节已成为事故易发多发的薄弱环节。
3.部分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亟待提高
电力建设行业一线作业人员流动性大,人员构成复杂,整体文化和技能水平参差不齐。尽管集团持续加大安全培训投入,但部分从业人员,特别是劳务分包队伍中的新进人员和临时用工,安全意识淡薄,“三违”现象屡禁不止。传统的“说教式”培训效果有限,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未能有效转化为现场的自觉安全行为,人的不安全行为仍是引发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
4.“科技兴安”的应用深度和广度尚需拓展
尽管集团在“智慧工地”建设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整体上还存在“盆景多、风景少”的问题。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在不同项目间存在较大差异,部分项目仍停留在简单的视频监控层面,数据价值未能得到充分挖掘。集团层面尚未形成统一的数字化安全管控平台和数据标准,各系统间存在数据壁垒,难以实现安全生产数据的互联互通、共享分析和智能预警,距离实现全集团范围内的“一张网”智慧安全管理目标还有较大差距。
二、“十五五”时期安全生产工作规划
进入“十五五”时期,我国能源革命将进入纵深推进阶段,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将全面提速。集团公司作为电力建设领域的国家队和主力军,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承担着更为严峻的安全生产挑战。
(一)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十五五”时期,集团公司的安全生产工作将面临“五大”严峻挑战:
1.能源结构深刻转型带来的系统性风险
“十五五”期间,新能源将从补充能源成长为装机和发电量主体,我国新能源装机在2024年底已首次超过火电。电力系统将从“火电基荷+新能源补充”加速向“新能源主体+灵活电源支撑”转型。这意味着集团公司承建的大量新能源项目将直接面对电网的强波动性、高不确定性。例如,大规模光伏的集中接入可能导致局部地区出现巨大的电力爬坡缺口,如XX东地区曾出现的130万千瓦缺口。市场化改革深化带来的“负电价”现象,也反映了电力供需在特定时段的严重失衡。这些系统层面的风险,对集团工程建设的设计安全、施工安全和并网调试安全都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2.“双碳”目标下工程建设任务艰巨复杂
为实现“双碳”目标,我国面临超欧美主要国家10倍的年均减排任务,同时要保障全社会年均4%-6%的用电增长。这要求“十五五”期间能源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必须保持极高强度。预计发电机组退役更新年均新增规模增长率将达到8%,最高年增长率甚至可达30%。这意味着集团公司将面临工期紧、任务重、多项目交叉作业的常态化局面,大规模的“拆旧”与“建新”同步进行,安全管理的复杂性和压力将呈几何级数增长。
3.极端天气与自然灾害频发构成严峻考验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近年来我国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广发、强发、并发。强台风、特大暴雨、持续高温、极寒冰冻等对电力工程建设安全构成了直接威胁。在山区进行的水电和输变电工程面临更高的山体滑坡、泥石流风险;在沿海地区进行的核电和海上风电工程,则要应对超强台风和风暴潮的考验。传统基于历史气象数据进行的安全设计和风险评估范式,已难以完全适应气候风险加剧的新常态。
4.新技术新业态安全管理面临未知挑战
“十五五”期间,以大型锂电池储能、抽水蓄能、氢能、先进核能为代表的新技术将规模化应用。这些技术的安全机理和风险演化规律与传统能源存在本质区别。大型储能电站的消防安全是世界性难题;高压气态和低温液态氢的存储与运输安全要求极高;第四代核电技术等也带来了全新的安全课题。集团公司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和完善针对这些新业态的安全管理体系,这是一个没有现成经验可循的艰难过程。?公文?思享文库出品文章
5.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更高
国家对安全生产的要求日益严格,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完善,社会和公众对央企安全生产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传统的、依赖经验和人力投入的粗放式管理模式已难以为继。如何运用系统工程理论、数字化智能化手段,构建与集团公司全球业务布局和世界一流企业地位相匹配的现代化安全治理体系,实现从事后调查向事前预防、从被动响应向主动塑造的根本性转变,是“十五五”时期必须破解的重大课题。
(二)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1.总体思路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以推动集团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线,以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为核心任务,创新性地引入并实践“适应性—预警”规划范式。从传统的“刚性预测、被动应对”向“弹性适应、主动预警”转型,构建一个具备前瞻性、系统性、韧性和智能化的“大安全”管理体系,实现从本质安全人、本质安全设备到本质安全系统环境的全面跃升,为集团公司建设成为世界一流企业提供最坚实、最可靠的安全保障。
2.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到2030年,全面建成与集团公司“世界一流企业”战略地位相匹配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实现安全生产由“持续稳定向好”向“高质量、高水平、本质化安全”的根本性转变,集团整体安全管理水平达到国际领先。
具体目标:
事故控制目标:杜绝重大及以上生产安全责任事故,坚决遏制较大事故。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在“十四五”时期基础上进一步下降20%以上。百万工时伤害率等与国际对标的指标达到同行业世界一流水平。
体系建设目标: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在所有在建项目和生产运营单位100%有效运行。建立起覆盖所有业务领域、特别是新能源新业态的动态风险评估和预警体系。
科技赋能目标:建成集团统一的、覆盖全球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40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