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镇关于2025年度前三季度道路交通安全劝导工作的总结报告
为系统总结本年度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深入分析当前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形势,巩固并拓展交通安全劝导工作成果,根据上级单位统一部署,现将我镇2025年1月至8月期间道路交通安全劝导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背景与基本情况
我镇地处XX区域,乡道、村道纵横交错,路网复杂,部分路段坡陡弯急、临水临崖,交通安全基础相对薄弱。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机动车特别是摩托车、电动自行车、农用车辆保有量持续攀升,人流、车流量显著增加,给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带来了严峻挑战。经初步摸排,2023年至2024年,我镇辖区内因不规范驾驶行为引发的轻微交通事故时有发生,主要集中于摩托车骑乘人员不佩戴安全头盔、农用车及三轮车违法载人、超速超载等突出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也成为制约我镇安全稳定发展大局的隐患。
面对此形势,镇党委、政府深刻认识到,筑牢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防线是推进平安建设、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的重要一环。自年初以来,我镇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则,将道路交通安全劝导工作作为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关键性的民生工程来抓,旨在通过常态化、精细化的前端干预和教育引导,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
二、主要工作举措与实施路径
为确保劝导工作落地见效,我镇整合资源、系统谋划,构建了“党政主导、部门协同、村为主体、全民参与”的工作格局。
(一)健全组织体系压实工作责任
我镇第一时间成立了由镇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派出所、应急办、农服中心及各村(社区)负责人为成员的道路交通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统筹协调劝导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分析研判辖区交通安全形势,部署阶段性工作重点。同时,制定并下发了《XX镇道路交通安全劝导站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各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为第一责任人,将劝导工作成效纳入年度村级绩效考核体系,通过层层传导压力,确保责任到人、任务到岗。目前,全镇11个行政村均已建立标准化的交通安全劝导站,形成了覆盖全镇的网格化管理体系。
(二)科学部署力量优化劝导模式
在劝导力量部署和工作模式上,我镇注重科学性与实效性的结合。
首先,在人员配备方面,按照“一村一站、一站多人”的原则,依托各村(社区)“两委”干部、党员、网格员及热心公益的村民,公开选聘并组建了一支由24名专兼职劝导员构成的骨干队伍。这支队伍熟悉村情民意,具备较强的群众工作能力。
其次,在工作模式上,采取“定点值守与流动巡查”相结合的方式。
定点值守:在镇域交通主干道、重要村组路口、校园门口、集市入口等事故易发、人流车流密集的关键节点设立固定劝导岗位。劝导员严格按照“七必上”工作要求,即重要节假日、学生上学放学高峰、赶集日、群众早晚出行高峰、红白喜事、民俗活动及雨雪雾等恶劣天气时段,必须全员在岗在位。根据劝导站的等级划分,一级劝导站每日在岗时间不少于6小时,二级劝导站则确保在重点时段值守不少于4小时,确保关键时段不失管、不漏控。
流动巡查:针对农村道路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组建流动巡查小组,由经验丰富的劝导员带领,不定期、不定时地对辖区内易被忽视的“毛细血管”道路进行动态巡查,及时发现并纠正隐蔽的交通违法行为,弥补固定岗位的覆盖盲区。
(三)强化业务培训提升履职能力
为打造一支专业、规范的劝导员队伍,我镇联合XX县公安局交警大队、辖区派出所,定期组织开展业务培训。培训内容涵盖《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常见交通违法行为的识别与危害、规范的劝导手势与用语、现场安全防护知识以及突发事件的初步处置流程。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现场演练”的模式,确保每一位劝导员都能准确掌握工作职责与操作规程,做到文明劝导、依法劝导、有效劝导,提升其履职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四)聚焦重点违法精准开展劝导
工作中,劝导员紧盯农村地区最突出的交通安全风险点,对五类重点违法行为进行精准劝导和现场纠正:
1.严查农用车违法载人:坚决制止并教育农用货车、三轮汽车、拖拉机货箱载人行为,讲明其安全风险。
2.严管摩托车、电动自行车:重点劝导骑乘人员佩戴安全头盔,纠正超员、逆行、不按规定车道行驶等行为。
3.严抓驾乘人员安全带:对过往的小型汽车、面包车等车辆,提醒并监督司乘人员全程规范系好安全带。
4.严控超限超载:对有超载嫌疑的货运车辆、面包车进行劝导,并及时向执法部门报告。
5.同步开展宣传教育:在劝导纠违的同时,向过往群众发放交通安全宣传资料,以案说法,将劝导点变为宣传站,将劝导过程变为普法过程。
三、工作成效与初步评估
通过近九个月的扎实工作,我镇道路交通安全劝导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辖区交通安全形势呈现出稳中向好的积极态势。
(一)道路交通安全态势持续向好
最直接的成效体现在事故数据的下降。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5年8月底,全镇共发生适用简易程序处理的道路交通事故21起,同比下降12.5%;受伤人数同比下降15.2%,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等级的道路交通事故。实现了事故起数和受伤人数的“双下降”,守住了“零较大事故”的安全底线。这一成果的取得,前端劝导工作的源头预防作用功不可没。
(二)重点违法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常态化的路面劝导形成了强大的震慑效应,群众的驾驶习惯正在发生积极转变。其中,摩托车、电动自行车骑乘人员的安全头盔佩戴率由年初的不足60%大幅提升至95%以上;农用车违法载人的现象已基本杜绝;主要道路司乘人员安全带使用率显著提高。这些关键指标的改善,直接降低了交通事故的发生概率和伤亡风险。
(三)群众安全文明出行意识普遍增强
劝导工作不仅是行为的纠正,更是思想的引导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40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