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健全科协组织体系的交流发言

关于健全科协组织体系的交流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上午好!
    非常荣幸能够参加这次中国科协举办的培训班,与来自全国各地的科协同仁们一起学习交流。这既是一次宝贵的“充电”机会,也是一个难得的“取经”平台。今天,我想围绕“健全科协组织体系”这一主题,结合我们XX市科协近年来的一些实践与思考,向各位领导和同仁作一个汇报,不当之处,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我发言的题目是《固本强基纵横联动着力构建新时代科协组织发展新格局》。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
    一、XX市科协组织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科协是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其组织体系的健全程度,直接决定了其履职效能和服务能力。近年来,XX市科协紧紧围绕“四服务”职责定位,坚持以组织建设为根本,初步构建起一个覆盖广泛、运转有序的组织网络体系。
    (一)夯实“四梁八柱”,构建立体化组织架构
    我们深刻认识到,一个坚强有力的组织架构是科协事业发展的“顶梁柱”。为此,我们着力构建了“一体两翼、纵横贯通”的立体化组织体系。
    “一体”是指做强市科协本级。我们于2025年4月成功召开了第十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选举产生了新一届领导班子,明确了未来五年的发展方向。目前,市科协内设普及部、学会部、办公室(组宣部)等职能部门,并直管市科技馆,形成了一个权责清晰、运转高效的领导核心和执行中枢。
    “两翼”是指强化横向和纵向联系。横向上,我们大力加强市级学会建设,涵盖了理、工、农、医及交叉学科等多个领域,成为我们联系服务一线科技工作者的重要触角。纵向上,我们实现了对全市所有XX个县(市、区)和主要开发区科协组织的全覆盖,并将组织触角延伸至乡镇(街道)、村(社区)。
    在这种架构下,我们形成了一个相对完善的“金字塔”式工作体系。市科协作为“塔尖”,负责统筹规划、资源协调和政策引领;县区科协作为“塔身”,是承上启下、推动落实的关键环节;广大学会、高校科协、企业科协和基层“三长”等作为“塔基”,是科协工作的力量源泉和最终落脚点。
    (二)聚焦主责主业,彰显组织体系服务效能
    健全的组织体系最终要通过服务成效来检验。依托这一体系,我们在服务科技工作者、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服务全民科学素质提高、服务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
    在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方面,我们围绕XX市作为制造业名城的定位,聚焦机器人、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主导产业,通过“政府、企业、学会、专家”四方联动机制,搭建了一系列产学研合作平台。我们连续多年举办“科创XX”系列活动,邀请国家级学会的顶尖专家为我市产业“把脉问诊”。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至2025年,通过科协组织牵线搭桥,促成了超过50项技术合作意向,有效推动了高端创新资源向企业和产业汇聚。
    在服务全民科学素质提升方面,我们构建了以市科技馆为龙头,县区科普场馆、科普教育基地为骨干,社区科普大学、农村科普示范基地为补充的现代科技馆体系。我们的品牌活动——中国(XX)科普产品博览交易会,已成为全国科普产业界的一大盛会。同时,我们大力推动科普信息化建设,打造“科普XX”融媒体矩阵,线上线下同频共振。以2023年为例,仅市科技馆就开展了各类科普活动215场,服务公众超过10万人次。我们预计到2025年底,全市年均开展各类科普活动将超过500场次,服务群众超30万人次。
    在服务科技工作者方面,我们坚持“哪里有科技工作者,科协工作就做到哪里”。我们建立了领导干部联系走访专家制度,定期开展“最美科技工作者”评选和宣传活动,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我们还积极探索为科技人才“搭台架梯”,通过举办青年科学家论坛、支持青年科技人才项目等方式,为他们的成长成才提供支持。
    在服务科学决策方面,我们着力打造“科协智库”品牌。依托市级学会和专家库资源,我们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专题调研和战略咨询活动,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的决策咨询报告,其中部分建议已被相关部门采纳,逐步提升了科协在科技评价、标准制定等领域的影响力。
    总体来看,XX市科协的组织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组织网络不断织密,服务能力逐步提升。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与新时代赋予科协的新使命新任务相比,我们的组织体系建设仍存在诸多不足和挑战。
    二、新时代背景下健全科协组织体系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我国正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在这一宏大背景下,健全科协组织体系,不仅是科协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时代召唤。
    (一)健全组织体系是贯彻落实国家科技创新战略的“最后一公里”
    党中央对科技创新和科协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强调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这些顶层设计和战略蓝图,最终需要通过像我们这样的地方科协组织,一竿子插到底,转化为服务基层、服务企业的具体行动。一个上下贯通、指挥灵敏、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是确保中央决策部署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根本保证。没有健全的组织,再好的政策也可能“悬在空中”;没有强大的组织,再宏伟的目标也难以实现。
    (二)健全组织体系是助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XX市作为“东数西算”工程的重要节点城市和先进制造业基地,正处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时期。无论是传统产业的智能化改造,还是未来产业的前瞻性布局,都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强力支撑。科协组织联系着最大规模、最多样化的科技人才群体,是无可替代的战略资源。只有建立一个更加完善、更具活力的组织体系,我们才能更有效地把这些分散的“珍珠”串成“项链”,把科技人才的个体智慧汇聚成推动区域发展的磅礴力量,真正成为地方党委政府抓科技创新工作“离不开、用得上、靠得住”的助手。
    (三)健全组织体系是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的“坚实基础”
    全民科学素质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也是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石。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社会工程,单靠科协机关的有限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这必须依赖一个深入社会肌理的庞大组织网络。从城市社区到偏远乡村,从中小学校到老年大学,从工厂车间到田间地头,都需要科普的阳光普照。只有健全的组织体系,才能将科普资源精准、高效地输送到每一个有需要的地方,才能有效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科普事业,形成“大科普”格局。
    (三)健全组织体系是优化科技人才服务的“神经末梢”
    科协是“科技工作者之家”。这个“家”建得好不好,关键看服务是否贴心、覆盖是否广泛。科技工作者的需求是多样的,既有学术交流、成果转化的事业需求,也有职业发展、建言献策的个人诉求。一个强大的组织体系,就像一个灵敏的“神经网络”,能够及时感知科技工作者的所思所想、所急所盼,并快速作出反应,提供精准化、个性化的服务,从而增强科技工作者的归属感、获得感和荣誉感,把他们更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
    三、当前科协组织体系建设面临的共性难点
    在推进组织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一些长期存在、具有共性的难题,正成为制约科协事业发展的瓶颈。这些问题,相信在座的许多同仁也感同身受。
    (一)组织覆盖的“倒金字塔”困局依然突出
    科协组织体系长期存在一个结构性问题,就是“上面强、中间平、下面弱”的“倒金字塔”现象。市级科协和主要学会有一定的组织基础和活动能力,但越到基层,组织越薄弱。
    一是乡镇(街道)一级组织虚化。部分乡镇(街道)虽然挂了科协的牌子,但往往由其他部门干部兼任,没有专职人员,没有专项经费,没有固定阵地,“三无”现象普遍存在,导致科协工作在基层“有名无实”,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迟迟难以打通。
    二是企业科协建设动力不足。虽然我们一直倡导在科技人员密集的企业建立科协组织,但实际推进效果并不理想。一些企业管理者认为科协组织“务虚”,短期内看不到直接经济效益,积极性不高。加上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工作抓手,导致企业科协覆盖率低,即便建立了,活动也难以正常开展,成为组织网络中的“断点”。
    三是新兴领域组织覆盖空白。随着平台经济、数字经济等新业态的兴起,涌现出大量“体制外”的科技工作者。他们思想活跃、创新能力强,但组织归属感弱。如何将这些新兴领域的科技群体纳入科协组织体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全新课题。
    (二)运行保障的“经费紧缺”难题普遍存在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经费是科协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保障。长期以来,经费不足是困扰各级科协,特别是基层科协的“老大难”问题。
    一是科普经费法定投入难以完全落实。《科普法》明确规定了政府对科普的投入责任,但在实际执行中,由于地方财政压力等多种原因,科普经费占同级财政支出的比例常年徘徊在较低水平,与法定要求和事业发展需求存在较大差距。这直接导致许多好的科普项目因缺乏资金而无法实施,科普场馆设施更新缓慢,科普活动规模和质量受限。?
    二是工作经费增长乏力。随着科协“四服务”职责的拓展,工作任务日益繁重,对经费的需求也水涨船高。然而,科协的行政事业经费增长缓慢,常常是“小马拉大车”,捉襟见肘。一个项目经费需要反复论证,一项活动预算需要精打细算,严重束缚了科协干部干事创业的手脚。
    三是社会化筹资渠道狭窄。我们也在努力探索经费来源的多元化,但收效甚微。由于相关激励政策不明确,社会力量和企业捐资科普、支持科协发展的积极性不高,科协“自我造血”能力弱,对财政的依赖性强,难以形成可持续的投入增长机制。
    (三)队伍建设的“人才短板”问题日益凸显
    事业发展的关键在人。科协组织体系的活力,最终取决于人的活力。当前,科协系统的人才队伍建设面临严峻挑战。
    一是人员编制普遍紧张。市、县两级科协机关多为“参公”管理或事业单位,编制数量少,与日益繁重的工作任务形成鲜明对比。以我们XX市科协为例,机关和下属事业单位的在编人员总数不足30人,却要服务全市数十万科技工作者和数百万市民,力量明显不足。
    二是干部队伍结构不尽合理。一方面,干部年龄结构趋于老化,知识结构更新不及时,特别是缺乏既懂科技又懂管理、既能做群众工作又能玩转新媒体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由于晋升空间有限、工作待遇不高等原因,难以吸引优秀的年轻人才加入科协队伍,干部梯队建设面临断层风险。
    三是服务能力有待提升。部分科协干部习惯于“机关化”“行政化”的工作方式,满足于办文办会、上传下达,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不够,主动联系服务科技工作者的意识和能力不强,对科技前沿动态和产业发展需求的敏感度不高,导致工作“不接地气”,服务“隔靴搔痒”。
    四、对健全科协组织体系的几点意见建议
    面对上述困难和挑战,我们认为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系统性地谋划和推进科协组织体系建设。在此,我提出四点不成熟的建议,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强化顶层设计,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402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