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是运用各种手段科学整合现有警力和社会资源,把管理、防范、控制等多种措施有机结合,对社会治安实施全方位动态防控的一项系统工程。近年来,我市从加强网络建设、突出技术防控、注重完善机制等方面采取了卓有成效的举措,收到了显著的成效。但在一些环节、一些领域仍存在问题和不足,如何从根本上预防控制和发现打击犯罪,是各级政法部门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一、我市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方面所采取的措施
近年来,我市通过技防设施、社区防范、街面巡逻、治安辅助力量小区巡逻,以及农村义务护村、十户联防等,对单位、行业场所、“虚拟社会”实施了有效防控,形成全市多层次、立体化治安防控网络。
一是依托技防措施,强化视频监控网。在社会治安管控压力逐年增大,而警力短缺的情况下,技防水平的改革提升,可以使警力资源实现内涵式倍增。为此,我市立足实际,在全市九小场所、内部重点单位、消防重点单位、特种行业的部门、行业、场所共安装各类视频监控探头104**个。基本实现了城区公共场所、重要部位、重点单位视频监控全覆盖,大大压缩了不法分子的犯罪空间,为侦查破案和有效防范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
二是增加基层警力,强化社区防控网。按照“两个百分之六十”的配置,派出所警力始终保持在全市公安警力的60%以上,社区民警动态保持在派出所总警力的60%以上,并实行社区民警专职化。投入资金为社区民警配备执法记录仪,单警装备“八件套”,推行每周“4211”工作机制。即:社区民警每周四天到社区收集(采集)信息、发送证件、走访调查、宣传防范等,2个半天在警务室接待群众、代办证照、调解纠纷和开展信息录入研判等警务工作,1天在所值班备勤,1个晚上在辖区内开展巡逻1—2次。与此同时,全力推行讲评工作制度。市公安局每月召开一次警务工作讲评会,结合当月工作内容、措施,采取讲评、介绍先进经验、以会代训等形式,促进社区民警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是加强街面巡控,有效压缩违法犯罪空间。为全市巡防民警配置了单警装备,30辆警用摩托车,6辆警车,20部对讲机,配合派出所民警、社区民警开展巡逻。做到24小时屯警街头,机动循环、听令出警,全天候处于戒备状态,严密打击、防范街头刑事违法犯罪。同时,在不断总结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实行网格化布警,采取车巡与步巡相结合、公开与便衣防控相结合等巡防方式,在网格内24小时开展动态巡逻,有效发挥了巡警机动灵活和快速反映的优势,实现了街面见警率的最大化,形成了一张有形的街面防控网,有效压缩了违法犯罪空间。
四是依托阵地防控,治安防控体系得到有效补充。依托信息化条件下的各种管理系统,使阵地控制工作逐步实现了由人力管理向信息化管理转变。在全市所有宾馆旅店和网吧等安装了信息管理系统,顾客信息登记率和上传率不断上升。对特种行业场所和从业人员进行了信息采集并定期进行核对更新。在此基础上,对各类信息进行不间断的分析研判和比对碰撞,有效挤压了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空间,提高了对**的发现、管控能力。
五是依托群防群治,治安防控体系得到有效保障。按照“警力有限,民力无穷”的理念,严格责任落实,逐步建立起了以专职巡防力量为骨干,以治保会、企事业单位保安、物业管理人员、防护员等为补充的群防群治体系,开展形式多样的治安防范活动,基本形成了全社会广泛参与、综合治理的治安防范网络。
二、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我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随着全市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社会生活方式的复杂多元,导致治安违法案件仍处于高发态势,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仍面临一些亟需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全社会群防群控观念有待于强化。一些单位和部分居民治安防范意识不强,对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主动参与群防、群控、群治的意识和积极性不高。二是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投入不够。部分要害部位的高科技防范设施有待进一步加强;有的居民区防控安全设施不完善,部分建设较早及经济实力薄弱的社区物防、技防设施还比较落后。三是流动人口的犯罪率仍然较高。目前我市的外来暂住人口大约有15万人,由于其居住高度分散,从业压力大,增加了管理难度,部分人违法犯罪率相对较高。四是社区民警不足问题比较突出。因社区民警数量少,任务重,制约了我市社会治安工作的深入发展。
三、全面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为进一步推进我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针对问题和不足,提出建议如下:
一要深化思想认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全市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各职能部门要不断深化新形势下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对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安居乐业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责任感。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工作力度,强化工作措施,努力形成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社会治安防控工作长效机制。全市各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抓共管。要通过多种有效形式,加大对治安防控的宣传,增强公民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安全预防素质,积极营造全社会共同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399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