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干部谈在乡村振兴建设中如何有为发言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下午好。
我是XX乡的一名年轻干部,今天能有这样一个宝贵的机会,和大家一起围绕“争当乡村振兴排头兵”这个主题进行交流,我感到非常荣幸,也有些许紧张。作为一名刚在基层工作不久的年轻人,要谈“如何有为”,确实深感资历尚浅、经验不足。因此,今天我不作工作汇报,只想结合近期的一些学习和思考,特别是对标学习“百千万工程”等先进经验,从个人角度,分享一点关于年轻干部如何在乡村振兴建设中找准定位、发挥作用的不成熟感悟,希望能得到各位领导和前辈的批评指正。
今年是2025年,对于许多宏伟蓝图而言,这是一个关键的节点。身处这样的时代坐标,我时常感到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也更加深刻地思考,作为一颗投入乡村振兴洪流的“小水滴”,该如何找准自己的航道,激荡出应有的浪花。在实践与反思中,我逐渐明晰了一条从旁观到融入、从学习到实践的成长路径,我把它概括为年轻干部在乡村振兴中需要扮演的三重递进角色。
一、第一个角色,做脚下有泥的“观察员”,用脚步丈量乡情,在泥土中找寻发展的“密码”
初到XX乡时,说实话,内心既有憧憬,也有迷茫。面对广袤的田野和朴实的乡亲,感觉自己像一个“闯入者”或“旁观者”,手里的书本知识和脑海里的发展模型,在这里显得有些水土不服。我深切地感受到,乡村振兴的第一个答案,不在办公室的文件里,而在田间地头的泥土中。
于是,我开始强迫自己“走出去”,放下“机关干部”的身段,换上解放鞋,学着像本地人一样,去村里串门、去地里看活。在和村民的闲聊中,我听到了他们最真实的期盼和最直接的烦恼。比如,有经验的老农会指着一片茶园告诉我,虽然XX的茶叶品质不错,但因为缺乏统一的技术指导和品牌包装,好茶卖不出好价钱。在走访养牛大户时,我看到了“牛劲十足”的产业前景,也了解到散户在饲料成本、疫病防治和市场对接上的重重困难。
这种“沉浸式”的观察,让我对XX乡的家底有了更真切的认识。这里不仅有亟待升级的肉牛、花椒、茶叶等传统产业,还有“多彩田园”工程背后蕴藏的农旅融合潜力,更有像日处理300吨的污水处理厂这样正在补齐的基础设施短板。这些零散的信息碎片,共同拼凑出XX乡发展的全景图。我认识到,做一名合格的“观察员”,就是要带着感情和问题去调研,用脚步丈量每一寸土地,用耳朵倾听每一种声音,用眼睛发现每一个细节。只有把情况摸透、把问题找准、把优势看清,乡村振兴的后续工作才能有坚实的地基,而不是建在沙滩上的城堡。这正是“XX工程”强调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的底层逻辑。
二、第二个角色,做心中有数的“策划员”,用智慧连接城乡,在现实中擘画可行的“蓝图”
当调研积累到一定程度,从“观察员”向“策划员”的角色转变就显得尤为关键。如果说观察是输入,那么策划就是消化和输出的过程。这个过程,考验的是将一线情况与宏观政策、传统资源与现代市场进行有效连接的能力。
我常常思考,作为年轻干部,最大的优势或许不在于经验,而在于视野和思维。学习“XX工程”的经验,其核心就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在XX乡,这意味着不能就乡村论乡村。例如,在思考如何提升茶叶附加值时,除了引入高校技术团队进行田间管理,是否还能借助我们在外求学时接触到的电商直播、社群营销等新模式,为XX的茶叶打开新的销路?在规划“多彩田园”项目时,除了发展特色种养,是否可以借鉴一些地区的经验,引入研学、采摘、民宿等元素,让一产“接二连三”,实现价值倍增?
成为一名“心中有数”的策划员,需要具备两种思维。一是“系统思维”,要能跳出眼前的一亩三分地,将产业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整治、乡风文明培育等统筹起来。比如,发展稻渔共作项目,既是农业生产方式的创新,也与生态环境保护息息相关,这本身就是系统规划的体现。二是“转化思维”,要善于将上级的政策文件“翻译”成群众能听懂、能参与的具体项目。像光伏发电、种植奖补这类惠民政策如何设计出最贴合本地实际、最能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的实施细则,正是策划能力的直接体现。这个角色要求将“仰望星空”的理想情怀,落实到“脚踏实地”的方案设计中,让每一个规划都有源头、有路径、有目标。
三、第三个角色,做手上有招的“领航员”,用实干破解难题,在奋斗中点燃振兴的“引擎”?公△文↑思享文库◇创↑作文章
“蓝图绘就,关键在落实。”从“策划员”到“领航员”的跨越,是整个链条中最艰难,也是最有价值的一环。它要求年轻干部不仅要能“说”,更要能“做”;不仅要能“谋”,更要能“干”。在这一阶段,遇到的阻力是最多元的,可能是资金技术的瓶颈,也可能是群众“等等看”的保守观念。
我理解的“领航员”,并非发号施令的指挥官,而是冲锋在前的战斗员、服务群众的勤务员。面对群众的疑虑,最好的说服就是做出样子。想推广一个新的种植技术,与其开一百次会,不如自己先建一个示范田,让大家看到实实在在的收益。在推动项目落地的过程中,年轻干部被赋予了“突击队”的角色,就是要发挥敢闯敢试、链接资源的能力。资金不足,就积极研究政策,主动对接上级部门和外部资本;技术不懂,就虚心向农业专家、技术能手请教,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38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