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XX区“返家乡”大学生社会实践总结分享会上的发言

在XX区“返家乡”大学生社会实践总结分享会上的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非常荣幸能有这个机会,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这个夏天的所思所感。当“青春返航”的汽笛声响起,为期一个多月的社会实践画上了句点。这不仅是一段旅程的结束,更是一场深刻自我剖析与成长的开端。今天,我想围绕三个关键词——“视角”“角色”与“航向”,谈谈我个人的一些浅薄体会。
    一、转换“广角”与“微距”的视角,在平凡琐碎中读懂责任的重量
    走出校园的“象牙塔”,我最初怀揣着一种略带理想主义的热情,渴望能用所学知识为家乡发展贡献一些“大智慧”、参与一些“大项目”。报名参加“返家乡”社会实践,正是被“服务家乡”这四个字深深打动。然而,当我真正投身于具体工作,特别是在XX“甜蜜之旅”第十九届XX瓜节的志愿服务中,才发觉自己的想法是多么片面。
    我被分配到的任务,并非运筹帷幄的宏大叙事,而是引导人流、分发资料、解答问询、整理物资等一系列具体而微小的工作。起初,心中难免有些落差,觉得这些工作似乎任何一个有热情的人都能胜任,与大学里所学的专业知识关联不大。但随着活动的深入,我的看法彻底改变了。我亲眼看到,办公室的前辈们为了一份宣传文件上的数据,会反复核对到深夜;为了一场青年活动的流程顺畅,会提前数周进行推演与协调。他们日复一日的“平凡”,恰恰是维系家乡这部精密机器正常运转不可或缺的“毛细血管”。
    这次实践让我学会了切换观察世界的镜头。既要有用“广角镜”仰望星空的格局,也要有用“微距镜”俯察肌理的耐心。一个节庆活动的成功,正是由无数个看似不起眼的细节支撑起来的。每一个志愿者的微笑、每一次精准的指引、每一份整洁的物料,共同构成了家乡热情好客的生动名片。我深刻理解到,真正的贡献,并非总是轰轰烈烈,更多时候,它是将平凡的岗位当作战场,将琐碎的工作做到极致的责任与担当。这份对“平凡”的重新定义,是我此行最为宝贵的认知重塑。
    二、完成“学生”与“同事”的角色,在团队协作中感受集体的力量
    在学校里,很多时候是以“学生”的身份与他人相处,团队合作多是为了完成课程项目,评价标准相对单一。而这次实践,则让我体验了一次从“学生”到“准社会人”的角色转变。在这里,我不再仅仅对自己负责,我的言行举止、工作效率,直接关系到团队的整体形象和活动的实际效果。
    我所在的志愿服务小组有近20名成员,大家来自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如何快速磨合、高效协同,成了一个现实的课题。在一次物资调配任务中,由于沟通上的微小偏差,导致部分点位物料短缺。问题发生后,没有相互指责,带队老师第一时间组织复盘,引导大家厘清责任、优化流程。正是这次小小的“事故”,让我对团队协作有了远超书本理论的理解。它不是简单的任务叠加,而是基于共同目标的信任、坦诚的沟通和及时的补位。
    我从共事的同事身上学到了许多。他们教会我,一份正式的通知该如何措辞,一个紧急的情况该如何应对,一场活动的背后需要多少默默无闻的付出。这种在真实工作场景中的耳濡目染,远比任何职业规划课程都来得真切。我逐渐明白,个体是集体中一颗小小的“螺丝钉”,只有当每一颗螺丝钉都各司其职、严丝合缝时,整个集体才能爆发出强大的能量,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这种并肩作战的归属感和成就感,是在校园里难以体会的。
三、校准“过客”与“归人”的航向,在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369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