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市2024-2025年度志愿服务工作总结报告

XX市2024-2025年度志愿服务工作总结报告
    2024年至2025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市志愿服务工作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密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聚焦社会治理现代化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深入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社会化、专业化发展,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XX篇章贡献了磅礴的志愿力量。现将本年度工作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一、强化顶层设计,志愿服务制度体系建设实现新突破
    制度化建设是志愿服务事业行稳致远的根本保障。我市始终将体系构建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推动志愿服务工作迈入系统化、规范化发展的新阶段。
    (一)高位推动,率先构筑“六位一体”新格局。
    我市在全省范围内率先以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名义印发了《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加快“志愿之城”建设的实施意见》。该《意见》立足我市志愿服务发展实际,系统性地提出了构建动员体系、供给体系、组织体系、阵地体系、文化体系、保障体系等“六大体系”的战略目标。这一顶层设计,明确了新时代我市志愿服务工作的“四梁八柱”,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和根本遵循,标志着我市志愿服务工作从分散、自发状态,向统筹规划、协同推进的科学化治理模式转型。
    (二)健全机制,协同治理效能显著增强。
    为确保《实施意见》落地见效,我市成立了志愿服务工作协调机制,并于近期召开了第一次全体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XX志愿服务工作协调机制工作规则》,进一步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分工、议事规则和协作流程。该规则的建立,有效打破了部门壁垒,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一盘棋”工作格局,为统筹解决志愿服务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高效整合各类社会资源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二、壮大组织队伍,志愿服务社会力量基础实现新跃升
    人才是志愿服务事业最宝贵的资源。本年度,我市坚持分层引导与分类施策相结合,持续壮大志愿者队伍,优化组织网络,为志愿服务活动的广泛开展奠定了坚实的人力基础。
    (一)志愿者规模持续扩大,社会参与面不断拓宽。
    截至2025年初,我市实名注册志愿者人数已突破187万,较2023年的148.43万实现了大幅增长。全市注册志愿服务组织(团体)数量达到8408个,较2023年的6941个稳步提升。这些数据表明,志愿服务精神已深入人心,“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风尚日益浓厚,越来越多的市民愿意投身于志愿服务事业中,形成了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生动局面。
    (二)组织网络体系日臻完善,专业力量成为中坚。
    在组织建设方面,我市成功构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组织网络体系。市级层面,为应对复杂多样的社会需求,精准对接服务资源,我们整合优势力量,牵头成立了11支市级志愿服务专业大队,分别是:应急救援大队、疑难重症医疗援助大队、乡村振兴大队、青年先锋大队、文化保护传承大队、平安建设大队、法律支援大队、行政助企大队、银企共建大队、“三新”领域服务大队和生态环保大队。
    这些专业大队的成立,标志着我市志愿服务正从普适性服务向专业化、精细化服务转型。例如,应急救援大队在过去一年中,参与各类抢险救灾、安全保障等任务超过150次,出动队员逾5000人次,有效提升了城市公共安全韧性;疑难重症医疗援助大队集结了全市百余名医疗专家,为超过300个困难家庭提供了高质量的医疗咨询和援助服务,有效防止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其他各大队也立足自身专业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服务活动,成为服务全市中心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三、创新服务载体,志愿服务激励回馈模式实现新变革
    探索建立长效激励机制,是保持志愿服务活力的关键。我市大胆创新,着力破解志愿者“奉献有余、回馈不足”的难题,成功打造了富有特色的激励回馈新模式。
    (一)积分回馈平台成功上线,开创“双向奔赴”新局面。
    2024年7月1日,我市倾力打造的“幸福XX”志愿服务积分回馈平台正式上线运行。该平台是我市志愿服务工作的一项重大创新,它将志愿者的服务时长和贡献,通过科学算法转化为可量化的积分,志愿者可凭积分在平台兑换商品或享受服务。这一举措,彻底改变了以往志愿服务“单向流动”的传统模式,构建了“服务—积分—回馈”的良性闭环,实现了精神激励与物质回馈的有机结合。
    (二)平台运营成效显著,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共赢。
    平台上线一年以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据统计,平台已吸引超过1.21万个爱心商家踊跃入驻,涵盖了商超、餐饮、出行、医疗、教育、金融等多个领域,形成了“爱心商家、爱心市场、爱心出行、爱心医院、爱心学校、爱心国企”六大爱心联盟。通过平台发起和记录的志愿服务活动累计超过4.6万场次,服务总时长超过200万小时。据不完全统计,平台已累计发放超过5000万积分,完成商品或服务兑换超过300万次,直接撬动了可观的社会消费。这不仅让广大志愿者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关爱与尊重,也提升了入驻商家的品牌形象和社会美誉度,实现了志愿者、商家与社会的“三方共赢”,推动了志愿服务由“单向流动”向“双向流转”的深刻转变。
    四、深化品牌建设,志愿服务文化影响力实现新提升
    品牌是志愿服务的旗帜和灵魂。我市高度重视志愿服务品牌的培育与弘扬,通过打造特色品牌、传承经典项目,不断提升志愿服务的社会感召力和文化影响力。
    (一)打造全市总品牌,形成强大品牌矩阵。
    为整合全市志愿服务资源,提升整体形象,我市精心创设了“XX馨”这一全市志愿服务系列总品牌。“XX馨”品牌寓意着源于XX大地的温馨与大爱,旗下涵盖了各领域、各层级的子品牌和项目,形成了一个特色鲜明、覆盖广泛的品牌矩阵。总品牌的建立,有利于统一宣传口径,扩大社会认知,凝聚发展合力,使我市的志愿服务工作更具标识度和向心力。
    (二)传承发展经典项目,擦亮城市文明名片。
    在打造新品牌的同时,我们注重对历史悠久、群众认可度高的老品牌的传承与发展。如持续开展多年的“前辈帮扶”空巢老人项目、“希望之灯”关爱留守儿童项目、“爱心家长”结对帮扶困境学子项目、“寸草之心”爱老敬老工程、“关爱我的残疾人邻居”等经典志愿服务项目,在新时代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活力。这些项目经过多年的沉淀,已经成为我市温暖的城市记忆和闪亮的文明名片,它们与“XX馨”新品牌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我市志愿服务深厚的文化底蕴。
    五、完善保障机制,志愿服务协同发展环境实现新优化
    坚强有力的保障是志愿服务事业健康发展的后盾。我市坚持多方联动、资源整合,全力为志愿服务工作创造最优越的环境和条件。
    (一)强化资金保障,拓宽多元投入渠道。
    我们积极构建“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支持为主体、社会捐赠为补充”的多元化资金保障体系。一方面,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专项资金支持;另一方面,通过政策引导和搭建平台,鼓励和引导本地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设立志愿服务专项基金或直接资助志愿服务项目。同时,充分发挥公益慈善组织的作用,面向社会募集资金,为志愿服务活动的常态化开展提供了稳定的财力支持。
    (二)创新保险保障,解除志愿者后顾之忧。
    为切实保障志愿者的合法权益,我市在风险保障机制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我们与XX财险等爱心企业达成战略合作,由其为全市所有在“幸福XX”平台实名注册的志愿者,在服务期间免费提供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这一举措,使得我市成为XX省内首个、也是唯一一个实现注册志愿者保险全覆盖的地级市。这不仅解决了志愿者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能够更安心、更投入地参与服务,也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志愿者的真切关怀,向全社会传递了“德者有得、好人好报”的鲜明价值导向。
    六、存在问题与面临挑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364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