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高中在庆祝第41个教师节暨优秀教师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亲爱的老师们:
金秋九月,丹桂初绽。今天,我们怀着无比崇敬与喜悦的心情相聚于此,共同迎来第41个教师节的光辉时刻,隆重表彰过去一年在教育教学一线涌现出的先进典型。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学校党委、行政,向辛勤耕耘在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岗位上的全体教职员工,致以最热烈的节日祝贺!向为学校发展倾注心血、作出贡献的老领导、老教师,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向今天即将受到表彰的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道一声:“你们辛苦了!”
同志们,教师节不仅是一场属于教育人的庆典,更是我们回望来路、致敬使命的精神洗礼。41年前,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亲自倡导设立教师节,将“尊师重教”上升为国家意志;41年来,从“科教兴国”到“人才强国”,从“优先发展教育”到“建设教育强国”,党和国家始终将教育摆在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位置,而教师作为教育的“第一资源”,始终是推动民族复兴伟业的“筑梦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今年教师节前夕,总书记又强调:“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这既是对教育事业的高度定位,更是对我们全体教师的殷切嘱托。
一、回溯师道荣光,感悟“为师者”的精神品格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从孔子杏坛讲学的弦歌不辍,到朱熹白鹿洞书院的格物致知;从张桂梅校长扎根滇西深山办女高,到黄大年教授“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的铿锵誓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就是一部尊师重教、薪火相传的精神史诗。
在我们的校园里,同样涌现着无数“燃灯者”的身影:有的老师数十年如一日坚守三尺讲台,教案写满数十本,批改作业的红笔芯用了上百支;有的老师把实验室当成“第二个家”,带领学生攻克技术难关,让科研成果服务国家战略;有的老师把“育人”放在首位,像父母一样关心学生的饮食起居、成长困惑,用温暖治愈青春的迷茫……他们用行动诠释着:教师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诚;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理想信念的铸魂人、成长成才的引路人。
同志们,师道的崇高,在于它连接着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当我们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教育的“国之大者”更加凸显——我们培养的不仅是“解题者”,更是“破局者”;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更要引导他们“为何学习”;不仅要传授“科学知识”,更要厚植“家国情怀”。这,就是新时代教师的使命所系。
二、锚定教育使命,扛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担当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回答好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审视自身职责。
第一,要始终把“铸魂育人”作为首要任务。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们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把思政教育融入课程体系、融入校园文化、融入日常管理,引导学生厚植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去年,我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正式挂牌,多位教师带领学生走进红色场馆、乡村振兴一线开展研学,用“行走的课堂”让理论“活起来”、信仰“立起来”。这样的探索,我们要持续深化,让思政教育真正入脑入心。
第二,要始终把“质量提升”作为核心追求。面对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高分低能”“重智轻德”的教育模式已难以适应时代需求。我们要以“双减”政策为契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一方面,聚焦“核心素养”培养,打破传统课堂的“满堂灌”,推行项目式学习、跨学科融合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创新思维;另一方面,强化“五育并举”,开齐开足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课程,让“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成为学生成长的底色。今年我校学生在国家级学科竞赛中斩获23项奖项,科技创新社团研发的“智能农业监测系统”获国家专利,这既是学生的荣誉,更是全体教师潜心育人的成果。
第三,要始终把“因材施教”作为关键方法。??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教育既要“面向全体”,更要“尊重差异”。我们的教师队伍中,有擅长心理疏导的“心灵导师”,有帮助学困生突破瓶颈的“学业教练”,有挖掘学生特长的“兴趣导师”——这些“个性化”的教育实践,正是教育温度的最好体现。希望全体教师继续践行“以生为本”的理念,用“放大镜”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用“望远镜”规划学生的成长路,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自己的赛道上绽放光芒。
三、弘扬尊师风尚,打造“安心从教、热心从教”的良好生态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一所学校的温度,很大程度体现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36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