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用心用情保障和改善民生,擦亮中国式现代化民生底色
同志们: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民生保障始终是治国理政的重要落脚点。2025年6月公开发布的《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围绕解决群众在民生保障方面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出增强社会保障公平性、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扩大基础民生服务普惠性、提升多样化社会服务可及性等方面的举措,旨在推动民生建设朝着更加公平、均衡、普惠、可及的方向发展。这份文件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破解公共服务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提供了指导意见。各有关单位和部门必须把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的一揽子民生政策落到实处,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具体实践中筑牢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石,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更深厚的民生底色。借此机会,由我为大家作一堂党课报告,与同志们共同交流。
一、深刻认识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必然要求、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举措、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回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选择。
(一)这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就是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从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到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我国在民生领域取得的一系列历史性成就,都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新时代新征程,只有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用心用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才能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不断厚植党长期执政的群众基础。
(二)这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举措。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我们党追求的一个十分崇高的价值目标。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公共服务等民生领域,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是体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方面。当前,在一些民生领域还存在着城乡差距、区域差距等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不同群体在享受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方面还存在差异。通过增强社会保障公平性,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缩小城乡、区域、群体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营造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使每个人都能享有平等的发展机会,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不仅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三)这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民生与经济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一方面,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发展的根本目的,经济发展最终要体现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上。另一方面,民生的改善也能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当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生活品质得到提升,将极大地增强人民群众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促进消费升级,从而拉动内需,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例如,大力发展“一老一小”普惠服务,既满足了民生需求,又能带动养老、育儿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提高劳动者的社会保障水平和基本公共服务质量,有利于提升劳动者素质和劳动生产率,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可以说,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就是在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积蓄力量、夯实基础。
(四)这是回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当前,在民生领域,诸如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方面,还存在着资源配置不均衡、服务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存在差距。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在这些方面的急难愁盼问题,努力实现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充分性,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推动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二、准确把握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所面临的挑战
当前,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过程中,我们主要面临4个方面的挑战:社会保障相关制度措施有待优化、基本公共服务的均衡性有待提高、基础民生服务仍然存在薄弱环节、社会服务供给能力有待提升。只有充分认识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所面临的挑战,才能真正兜住民生底线、提升治理效能,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群众基础。
(一)社会保障相关制度措施有待优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等群体规模日益扩大。然而,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在覆盖这些群体时存在一定困难,相关制度措施有待进一步优化。比如,灵活就业人员往往面临参保门槛高、缴费方式不灵活、社保关系转移接续不畅等问题;农民工在城市就业,但由于户籍等因素,在享受城市社会保障方面存在诸多限制;新就业形态人员如快递员、外卖配送员等,工作性质特殊,其劳动权益保障和社会保险参保情况也不容乐观。此外,在社会保障待遇水平调整机制、不同保障制度之间的衔接等方面,也需要进一步完善,以提高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
(二)基本公共服务的均衡性有待提高。尽管我国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不同群体之间在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和享受上仍存在较大差距。在教育方面,优质教育资源过度集中在大城市和发达地区,农村和偏远地区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施落后,导致教育机会不平等。在医疗领域,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衡问题突出,大城市的三甲医院人满为患,而基层医疗机构尤其是农村和贫困地区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设备简陋、人才匮乏,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在一些地区依然存在。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城乡之间、不同区域之间的文化设施建设、文化活动开展等也存在明显差距,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这种基本公共服务的不均衡,制约了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也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三)基础民生服务仍然存在薄弱环节。“一老一小”等基础民生服务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但目前在这些方面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在养老服务方面,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服务需求快速增长,但养老服务供给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质量不高的问题较为突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不完善,社区养老服务功能不健全,机构养老服务收费较高,且专业护理人员短缺,难以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需求。在托育服务方面,托育机构数量严重不足,尤其是普惠性托育服务供给短缺,托育服务价格偏高,质量参差不齐,“入托难”“托育贵”成为困扰许多家庭的难题。此外,在住房保障方面,部分城市房价过高,保障性住房供应不足,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住房困难问题亟待解决。这些基础民生服务的薄弱环节,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影响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四)社会服务供给能力有待提升。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社会服务的需求日益多样化、个性化,对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目前我国社会服务供给能力还难以满足这些需求。在社区服务方面,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滞后,服务内容单一,主要集中在基本的便民服务上,对于居民在文体娱乐、心理咨询、法律援助等方面的多样化需求,难以提供有效服务。在社会救助方面,救助体系还不够完善,救助对象的精准识别存在困难,救助方式较为传统,以物质救助为主,缺乏对救助对象的个性化帮扶和能力提升支持。在残疾人服务、殡葬服务等其他社会服务领域,也存在服务供给不足、服务质量不高的问题。社会服务供给能力的不足,制约了民生保障水平的进一步提升,需要加大力度加以改进。
三、用心用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2025年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要用心用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用心用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就必须增强社会保障公平性、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扩大基础民生服务普惠性、提升多样化社会服务可及性、进一步强化政策保障,推动民生建设更加公平、均衡、普惠、可及。
(一)增强社会保障公平性。一是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社会保险制度,全面取消在就业地参加社会保险的户籍限制,通过降低参保门槛、优化参保流程、创新参保方式等,将更多群体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例如,针对灵活就业人员,可以开发线上参保平台,实现参保缴费“一站式”办理;对于新就业形态人员,可以探索由平台企业与个人共同缴费的参保模式。二是加强低收入群体兜底帮扶。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纳入救助范围,提高救助标准,优化救助程序,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同时,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就业扶持力度,通过提供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创业担保贷款等政策,帮助他们提高就业能力,实现稳定就业增收。三是促进社会保障制度整合与衔接。加强社会保险与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制度衔接,推进不同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之间的整合与衔接,实现社保关系顺畅转移接续,避免出现保障空白和重复参保现象,确保各类群体都能享受到公平合理的社会保障待遇。
(二)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一是推动公共服务资源均衡配置。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全面推进公共服务规划布局、设施建设、资源配置、人才调配城乡一体化,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在教育方面,实施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行动计划,加强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通过教师轮岗交流、城乡学校结对帮扶等方式,提升农村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35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