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单位副职领导关于《习近平经济文选》研讨发言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根据本次中心组学习的安排,我就学习《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结合个人的一些思考,谈几点不成熟的体会和认识,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不妥之处,请各位批评指正。
在上个月,镇里已经组织了专题学习,要求我们原原本本学、系统深入学、结合实际学。这段时间以来,我反复研读《习近平经济文选》中的篇章,越学越感到其内涵的博大精深,越学越感到我们工作中存在的差距。它不仅仅是理论的旗帜,更是一把解决现实问题的“钥匙”。今天,我想跳出单纯谈工作成绩的范畴,更多地从一个基层干部的视角,聚焦于学习后的感受、反思以及对未来工作方法的思考,向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汇报我的三点学习心得。
一、校准思想罗盘,深刻领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内涵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一谈到经济发展,我们脑海里浮现的可能首先是GDP增长了多少、招商引资来了几个大项目、财政收入增加了几个百分点。这些指标固然重要,但《习近平经济文选》让我深刻反思,我们是否有时会陷入一种“速度情结”和“数字崇拜”,而忽略了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这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对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对照这一要求,反思我们XX镇的实际情况,确实存在一些需要正视的问题。比如,根据去年的统计数据,虽然我们的经济总量在稳步增长,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步伐还不够快。参照一些先进地区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12.2:33.9:53.9的例子,我们的第一产业占比仍然偏高,且多以传统种养殖为主,产品附加值低;第二产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凤毛麟角,传统加工业面临着环保和市场的双重压力;第三产业虽有起色,但现代服务业、文旅产业等新业态的培育还处于起步阶段。这说明我们的增长,在“质”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习近平经济文选》为我们校准了思想的罗盘。它告诉我们,发展不能再走粗放型增长的老路,必须把关注点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这对我个人而言,最大的触动就是工作思路的转变。今后在分管领域的工作中,我将更加注重引导和推动发展的“含金量”、“含新量”和“含绿量”。比如,在推动一个项目落地时,不能只看投资额大小,更要评估它的技术水平、单位产出效益、环境影响以及产业链带动能力。在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时,要从单纯追求产量,转向提升品质、打造品牌、延伸链条,真正让高质量发展的理念贯穿于我们决策和执行的每一个环节。
二、深耕实体经济,努力找到转型升级的“公开讲话”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选中多次强调,“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实体经济都是我国经济发展、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这为我们基层抓经济工作指明了主攻方向。XX镇的根基在实体经济,未来的希望也在实体经济。然而,我们面临着现实的瓶颈,特别是“产业升级瓶颈”和“乡村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梗阻”的问题。
如何破局?我从一些先进地区的实践中受到了启发。有的地方通过打造“特色专业镇”,将一个看似不起眼的产业做成了富民强镇的支柱。例如,一个镇可能依托当地的菌菇资源,从菌种研发、标准化种植,到精深加工、冷链物流,再到文旅体验,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反观我们XX镇,我们也有自己独特的资源禀赋,比如我们的XX农产品、XX手工艺品,但长期以来“养在深闺人未识”,或者只是作为初级产品廉价卖出去,没有形成气候。
学习《习近平经济文选》让我认识到,我们必须用改革创新的办法,为实体经济赋能。我思考,能否借鉴“科技特派员制度”的经验,主动与省内外的高校、科研院所对接,柔性引进一批专家学者,针对我们特色产业发展的技术难题进行靶向攻关?能否搭建一个镇级的小微企业创新孵化平台,为那些有想法、有技术的本地创业者提供场地、政策和信息支持,鼓励他们进行技术改造和产品创新?同时,在服务重大项目落地方面,我们的服务也要升级,从“保姆式”服务转变为“专家式”服务,不仅解决水电路网等基础问题,更要在政策解读、市场对接、人才引进等方面提供更高水平的支持。这把“公开讲话”,就握在我们自己手中,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敢于解放思想,敢于打破常规,真正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
三、践行“两山”理念,精心绘就永续发展的生态底色
《习近平经济文选》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贯穿始终。这对于我们这些身处基层的干部来说,感受尤为真切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34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