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同志在XX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会《习近平经济文选》上的研讨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根据会议安排,我就本次中心组集体学习《习近平经济文选》作一个研讨发言。与其说是发言,不如说是一次学习心得的汇报。通过近期对《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的系统研读,结合XX书记在上次学习会上的讲话精神,我个人确实有几点比较深刻的感悟和反思,在此与各位同志作一个坦诚的交流。
一、深化了一种根本认识,即经济工作的“纲”与“魂”
过去在具体工作中,有时会不自觉地陷入“就经济论经济”的思维定式,把增长率、招商额、项目数等指标看作是衡量工作的全部。通过这次对《文选》的深入学习,我最深刻的体会是,必须跳出经济看经济,深刻把握经济工作的政治属性和人民立场,这才是做好一切经济工作的“纲”与“魂”。
《文选》开篇就强调“坚持和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这绝不是一句空话。它要求在谋划任何一项经济政策、推进任何一个重大项目时,首先要进行政治考量,问一问是否符合党中央的大政方针,是否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是否能为最广大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福祉。比如,我们XX市作为经济发展较快的县市,肩负着在全省乃至全国百强县市中“挑大梁”的责任。这副担子,不仅是经济分量,更是政治分量。我们在抓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工作时,每一个决策背后,都关联着区域发展的稳定大局,关联着人民群众的信心与期盼。因此,学习《文选》,对我个人而言,最大的触动就是强化了这种“政治标尺”意识。今后在工作中,要时刻提醒自己,把坚持“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的要求,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贯穿到经济工作各领域全过程,确保我们走的每一步,都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
二、校准了一种思维方法,即问题导向的“变”与“应”
《文选》收录的文稿,绝大部分都不是空泛的理论阐述,而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不同阶段出现的具体问题,提出的分析和对策。这种鲜明的问题导向,为我们在基层解决实际难题提供了“公开讲话”。XX书记在讲话中也强调要“积极识变、应变、求变”,这正是习近平经济思想方法论的精髓所在。
反思自身,以往在面对复杂局面时,有时会习惯于沿用旧经验、老办法,或者等待上级的明确指示,主动“求变”的意识和能力还有待加强。通过学习,我认识到,所谓的“问题导向”,并非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应对,而是一种主动发现问题、精准研判问题、科学解决问题的前瞻性思维。当前,我们正处在奋战三季度、决战下半年的关键时期,内外环境复杂多变,经济企稳向好的基础仍需持续巩固。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再用老眼光看待新形势。例如,在常态化开展“解难题、稳增长、促发展”企业帮扶活动中,不能仅仅满足于解决了企业反映的几个具体困难,更要透过这些“点”上的问题,去系统分析我们营商环境中是否存在“面”上的短板和制度性障碍。学习《文选》,就是学习这种透过现象看本质、从纷繁复杂中抓住主要矛盾的科学方法。只有真正把问题当作研究和创新的起点,才能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和区域发展格局中,牢牢把握主动权。
三、明晰了一条发展路径,即高质量发展的“形”与“势”
关于高质量发展,特别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我们当前经济工作的核心命题。《文选》中关于创新驱动、绿色发展、产业升级的系列论述,为我们描绘了高质量发展的清晰图景。学习过程中,我愈发感到,推动高质量发展,绝非简单的产业更替,而是一场深刻的发展方式变革,重在塑造未来发展的“形”与“势”。
我们XX市的产业有一定基础,传统产业占比不小,优势产业也面临转型压力。过去一谈发展,可能首先想到的是扩大规模、铺新摊子。但《文选》指引的方向是,要在“质”上做文章。这对我个人工作思路的启发很大。这意味着,我们抓产业发展,不仅要看“长高了多少”,更要看“长壮了没有”。具体来说,就是要下更大力气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对传统产业,重点不是“淘汰”,而是通过技术改造、数字赋能,让其“脱胎换骨”;对优势产业,要引导其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攀升,巩固领先地位;更重要的是,要以更大的魄力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这可能在短期内看不到显著的GDP贡献,但它决定了我们未来5年、10年乃至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32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