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区园林管理处2025年度“城市素地”生态治理专项工作总结报告
随着我区城市化进程的持续加速和城区建设的不断深化,部分区域因规划调整、项目建设间歇或历史遗留等原因,形成了多处城市素地,即裸露土地。这些地块不仅因尘土飞扬、杂草丛生而影响市容观瞻,更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城市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服务功能。为系统性解决这一问题,提升城市人居环境品质,增强城市生态韧性,XX区园林管理处于2025年4月上旬正式启动“城市素地”生态治理专项工作。本报告旨在全面总结该专项工作自启动以来的实施情况、取得成效、核心经验,并对未来工作进行展望。
一、项目背景与总体目标
(一)现实背景与挑战
长期以来,城区内散落的裸露土地是我区城市管理与生态建设中的一个顽疾。其主要挑战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生态层面,裸露的土壤极易在干燥、多风季节造成扬尘污染,影响空气质量;在雨季则易产生水土流失,加剧市政管网的排水压力,且缺乏植被覆盖导致区域微气候调节能力差,生物多样性低。二是社会层面,这些地块视觉上呈现“城市伤疤”效应,与周边整洁的建成区形成鲜明对比,降低了市民的居住舒适度和环境满意度;部分地块甚至沦为临时垃圾堆放点,滋生卫生问题。三是管理层面,零散、多点、成因复杂的特点,使得治理工作难以形成合力,传统的被动式、粗放式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新时期城市精细化管理的要求。
(二)设定工作目标
基于以上背景,我处将本次“城市素地”治理专项工作定位为一项兼具生态修复、民生改善与形象提升的多维度系统工程。总体目标是彻底消除建成区内的永久性裸露土地现象,实现“黄土不露天、绿意满城区”的愿景。具体分解为以下三个子目标:
1.生态效益目标:通过科学的植被恢复措施,显著提升治理地块的植被覆盖率,恢复土壤健康,增强地块的水土保持和雨水渗透能力,为昆虫、鸟类等提供栖息地,丰富城市生物多样性,构筑更为健康的城市生态基底。
2.社会效益目标:将消极的裸露地块改造为积极的绿色公共空间,为市民提供可观、可游、可憩的休闲场所。通过环境的实质性改善,直接提升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与归属感,将治理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民生福祉。
3.管理效益目标:探索并建立一套科学、高效、可持续的城市素地治理与长效管护模式。通过本次专项行动,形成从排查、设计、施工到后期养护的全链条标准化工作流程,为我区未来同类工作的开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范本。
二、核心举措与实施过程
为确保工作目标的顺利达成,我处秉持“系统规划、精准施策、生态优先、全民参与”的原则,自2025年4月起,有序推进各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显著成效。截至2025年8月中旬,全区已累计完成21处重点裸露地块的治理工作,总治理面积达到3.31万平方米。
(一)系统性排查与台账建立:奠定精准治理基础
专项工作启动之初,我处迅速组建了一支由园林工程师、技术员及一线管护人员构成的专业排查小组。小组利用半个月时间,对全区主次干道两侧、城市街角、滨水空间、待建空地及居民区周边等关键区域进行了地毯式排查。排查工作不仅限于简单的位置和面积记录,更注重信息的深度与广度。我们建立了详实的《XX区裸露土地治理专项台账》,为每一处地块建立专属档案。档案内容包括:地块编号、精确地理位置、面积实测数据、土壤理化性质初步分析、周边环境特征、权属状况及形成原因等关键信息。这一台账的建立,如同为城市素地绘制了一幅“精准地图”,为后续“一地一策”的科学决策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
(二)精准化设计与分类施策:“一地一策”的实践路径
在全面掌握全区裸露土地现状的基础上,我处坚决摒弃“一刀切”的绿化模式,严格遵循“一地一策”的精准治理原则。根据台账信息,我们将21处地块依据其区位功能、面积大小和环境特点,划分为三大类型,并分别制定了针对性的治理方案。
1.A类:临街节点与居民区周边地块。此类地块可见度高,与市民日常生活联系紧密。治理的重点是快速形成优美的景观效果,并兼顾居民的休闲需求。以位于XX路与XX路交会处的XX小区A区东墙外地块为例,该地块面积达3804平方米,紧邻大型居住区。治理前,这里是居民反映强烈的一片荒地。我处的设计方案明确了“花海景观营造”的核心思路,通过对土壤进行改良、平整后,集中种植了醉蝶、百日草等花期长、色彩艳丽、观赏性强的应季花卉。经过数月生长,该地块已形成一片壮观的红色系花海,彻底改变了昔日面貌,成为周边居民散步、拍照的“网红打卡地”,社会反响热烈。
2.B类:滨河岸线与生态廊道边坡。此类地块的核心治理目标是发挥生态功能,即水土保持、净化水质和廊道贯通。在植被选择上,我们优先考虑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的乡土草本与灌木,构建稳定的植物群落,有效防止雨水冲刷造成的土壤流失,保护河道生态。
3.C类:城区内零散、不规则地块。此类地块面积小、分布散,若采用传统的高成本精细化绿化模式,投入产出比较低。为此,我处创新性地引入了“野花组合”混播技术。我们精选了波斯菊、孔雀草、硫华菊等多个品种,它们具有极强的环境适应性、较低的养护需求和良好的自播繁衍能力。将这些种子混合播撒在经过基础整理的土地上,不仅能迅速覆盖裸露地表,形成自然野趣的景观效果,更极大地降低了后期的浇水、施肥、修剪等管护成本,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高度统一。
(三)科学化种植与生态化施工:兼顾效率与质量
在具体施工环节,我处严格遵循园林绿化工程的技术规程。首先,重视土壤改良。针对部分地块土壤板结、含有建筑垃圾等问题,组织力量进行深耕、清运杂物、换填种植土或施用有机肥,为植物健康生长创造良好的基础。其次,把握最佳种植时机。所有种植工作均安排在春季适宜的气候窗口期内完成,确保了较高的成活率。在植被配置上,注重乔、灌、草的合理搭配,模拟自然植物群落结构,力求建成后不仅有即时景观,更能形成一个可自我维持、具备韧性的微型生态系统。
(四)全民化参与与社会化共建:汇聚治理合力
我们深刻认识到,城市环境的建设与维护离不开广大市民的参与和支持。在本次专项工作中,我处积极探索“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成果共享”的共建模式。在方案设计阶段,通过社区公告、线上问卷等形式,征求部分地块周边居民的意见建议。在种植环节,与部分街道、社区合作,组织“共植一片绿”等市民志愿者活动,让市民亲手参与到美化家园的行动中。这种参与感不仅增强了市民对治理成果的认同感和爱护意识,也有效分担了部分工作量,形成了良好的社会互动氛围。
三、项目成效与综合评估
历经四个多月的集中治理,XX区“城市素地”生态治理专项工作取得了多方面的显著成效,实现了城市“颜值”与生态功能的双重提升。
(一)城市景观品质显著跃升,人居环境焕然一新
最直观的成效体现在城市面貌的改善上.3.31万平方米的裸露土地被生机盎然的绿植和花卉所取代,曾经的城市“斑秃”区域变成了赏心悦目的绿色斑块和花卉节点。这些新生的绿地如同为城市织补了“绿网”,有效提升了街道景观的连续性和整体美感。特别是一批精品节点的打造,如XX小区外的花海,已成为新的城市名片,极大地美化了市民的生活空间,印证了市民“幸福感与获得感显著增强”的积极反馈。城市环境的优化,直接回应了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热切期盼。
(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初步恢复,城市韧性得到增强
本次治理不仅是“面子”工程,更是扎实的“里子”工程。生态效益的提升是其核心价值所在。
1.植被覆盖率大幅提高:治理后的21处地块,植被覆盖率平均达到了90%以上,有效遏制了扬尘污染源。据初步估算,在同等风力条件下,治理后地块的扬尘量较治理前下降超过85%。
2.水土保持与雨洪调蓄能力增强:茂密的植被及其根系有效固定了土壤,尤其是在河道边坡区域,水土流失现象得到根本性扭转。改造后的绿地变身为小型的“海绵体”,增加了雨水的自然下渗率,据测算可有效消纳本地20%以上的中小强度降雨,减轻了市政排水系统的压力,为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31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