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县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全县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会议,这是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营商环境是一个地方政治生态、社会生态的综合反映,是区域竞争力的核心要素。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号工程”,持续推进简政放权、强化政策供给、提升服务效能,全县营商环境整体呈现向好态势: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内,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限缩短*%,市场主体数量年均增长*%以上,一批重大项目实现“当年签约、当年开工、当年投产”……这些成绩值得肯定,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与先进地区相比,与市场主体期盼相比,我们的营商环境仍有较大差距。
近期,县纪委监委、县营商办通过走访调研、问卷调查、座谈交流等方式,收集到企业反映的突出问题涉及审批效率低、政策落实难、执法检查多、要素保障弱等四大类*项。比如,某企业反映办理施工许可证时,因部门数据未共享,需重复提交*份材料,来回跑腿*次;某园区企业反映,因电力配套滞后,导致设备调试延期*个月,直接损失超百万元;更有企业直言:“在*县办事,不仅要‘跑手续’,还要‘跑关系’!”这些问题暴露出,我们的营商环境仍存在“中梗阻”“玻璃门”“旋转门”等现象,必须以刀刃向内的勇气、刮骨疗毒的决心,来一场彻底的自我革命。
下面,我结合调研情况和企业诉求,讲几点意见。
一、深化思想认识,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推进营商环境革命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当前,县域经济竞争已从“政策优惠”转向“环境比拼”,从“要素驱动”转向“服务驱动”。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优化营商环境的极端重要性。
第一,优化营商环境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关键一招”。今年以来,受疫情反复、需求收缩、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影响,全县GDP增速较去年同期回落*个百分点,部分中小企业面临订单减少、成本上升、融资困难等多重挑战。在此背景下,企业最需要的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只有打造“审批最少、流程最优、体制最顺、机制最活、效率最高、服务最好”的营商环境,才能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稳住经济大盘。
第二,优化营商环境是赢得区域竞争主动的“制胜法宝”。近期,我们赴长三角、珠三角考察学习,深刻感受到先进地区“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服务理念。比如,*工业园区推行“全生命周期服务”,从项目签约到投产运营,全程配备“店小二”;实行“*一枚印章管审批”,企业办事只需进一扇门、盖一个章。反观我们,部分干部仍存在“官老爷”思维,习惯于“我说你听、我批你办”,这种差距不缩小,项目、人才、资金就会用脚投票,流向其他地区。
第三,优化营商环境是检验干部作风的“经验交流”。营商环境问题,表面是服务问题,本质是作风问题。企业反映的“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背后是部分干部不担当、不作为、乱作为;企业吐槽的“政策空转、承诺不兑现”,背后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祟。我们必须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检验干部能力作风的重要标尺,对那些“吃拿卡要”“推诿扯皮”“新官不理旧账”的干部,坚决亮红牌、敲警钟。
二、聚焦关键环节,以“钉钉子”精神破解企业痛点堵点
优化营商环境不能停留在口号上,必须聚焦企业反映最强烈、制约发展最突出的问题,靶向发力、精准施策。重点抓好“五个突破”。
第一,在深化“放管服”改革上求突破,让企业办事更便捷。审批效率是营商环境的第一竞争力。要全面推行“一网通办”“一窗受理”“一次办好”,年底前实现全县*%以上政务服务事项“全程网办”。针对企业反映的“数据壁垒”问题,加快建设“城市大脑”,打通市场监管、税务、自然资源等*个部门数据平台,实现“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同时,要学习借鉴*“最多跑一次”改革经验,对重大项目实行“容缺受理+并联审批+全程代办”,确保项目从立项到开工不超过*个工作日。
第二,在强化要素保障上求突破,让企业生产更顺心。土地、资金、人才是项目落地的“三大要素”。土地方面,要开展“批而未供、供而未用”土地专项清理,盘活存量土地*亩以上;推行“标准地”改革,实现“拿地即开工”。资金方面,要搭建政银企对接平台,年内新增贷款*亿元以上;扩大“政采贷”“税易贷”覆盖面,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题。人才方面,要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建设人才公寓*套;开展“订单式”技能培训,为企业定向输送技术工人*名以上。
第三,在规范执法检查上求突破,让企业经营更安心。执法检查过多过滥,是企业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之一。要严格落实“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对同一企业的多个检查事项,原则上一次性完成,避免“重复检查、多头执法”。要推行“柔性执法”,对首次轻微违法行为实行“首违不罚”,通过批评教育、指导整改等方式帮助企业纠错。同时,要建立涉企检查备案制度,未经县营商办审核同意,任何部门不得擅自入企检查,违者严肃问责。
第四,在政策精准供给上求突破,让企业享受更多红利。政策不落地,企业就没获得感。要开展“政策清零”行动,对近三年出台的惠企政策进行全面梳理,凡是没有落实的,必须限期兑现;对不符合当前实际的,及时修订完善。要推行“政策找企业”机制,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推送政策信息,变“企业找政策”为“政策找企业”。比如,对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企业,无需申请即可直接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
第五,在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上求突破,让企业交往更清爽。政商关系亲而不清,容易滋生腐败;清而不亲,则会导致服务缺位。要制定政商交往“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明确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能碰。比如,鼓励干部光明正大与企业交往,主动了解企业诉求,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但严禁接受企业宴请、收受礼品礼金,严禁干预企业正常经营。同时,要设立“企业家日”,定期召开政企座谈会,让企业家站“C位”、当主角。
三、强化组织保障,以“硬举措”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优化营商环境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系统思维、协同推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企业参与”的工作格局。
第一,压实责任链条。县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要发挥牵头抓总作用,每月召开一次调度会,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各分管县领导要按照“管行业必须管营商环境”的要求,抓好分管领域优化提升工作;各镇街、各部门“一把手”要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亲自督办。县营商办要发挥“指挥棒”作用,建立“问题收集—交办督办—回访评估”闭环机制,确保企业诉求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
第二,严格监督问责。县纪委监委要开展营商环境专项巡察,重点查处“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问题,对损害营商环境的典型案例,点名道姓通报曝光。要建立“企业评部门”机制,每季度组织市场主体对部门服务进行评价,排名后三位的单位主要负责人要在全县大会上作检讨;连续两次排名末位的,予以免职处理。同时,要完善容错纠错机制,对在优化营商环境中敢于担当、主动作为的干部,给予容错免责;对受到不实举报的,及时澄清正名。
第三,营造浓厚氛围。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电视、报纸、新媒体等渠道,广泛宣传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措施和工作成效,让企业看到县委、县政府优化环境的决心。要选树一批先进典型,对服务企业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大张旗鼓表彰奖励;对破坏营商环境的行为,坚决予以曝光。同时,要鼓励企业参与监督,设立营商环境监督热线,对企业反映的问题,做到“接诉即办、限时办结”。
四、坚持企业至上,以“店小二”精神打造一流服务品牌
优化营商环境,最终要体现在服务企业的实效上。全县各级干部要牢固树立“服务企业就是服务发展”的理念,当好“有求必应、无事不扰”的“店小二”。
第一,要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270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