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根据年度重点工作安排,为全面掌握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现状,精准破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服务供需矛盾,近期,由市民政局牵头,联合市卫健委、市发改委、市财政局等部门组成专项调研组,采取“四不两直”方式(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深入7个县(区)、15个街道(乡镇)、28个社区(村),通过实地走访养老服务机构、座谈交流基层干部、问卷调查老年群体等形式,系统梳理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成效与短板。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研背景与基础数据:老龄化浪潮下的民生必答题
近年来,受生育率下降、人均寿命延长等因素叠加影响,我市人口老龄化进程持续加快。据2024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及后续补充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全市60周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口已达87.6万人,占总人口的21.3%,较2020年第六次普查上升3.8个百分点;其中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56.2万人,占比13.7%,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国际标准: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14%为深度老龄化)。从分布特征看,呈现“城乡倒置”特点——农村老年人口占比23.1%,高于城镇2.6个百分点;从需求结构看,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占比达18.7%(约16.4万人),空巢、独居老人占比32.4%(约28.4万人),养老服务需求呈现“多样化、个性化、品质化”趋势。
调研过程中,我们随机选取了300名60岁以上老年人开展问卷调查(有效回收率98.2%),其中72%的受访者表示“最需要生活照料服务”,58%希望“就近获得医疗资源支持”,41%期待“参与文化娱乐活动”,仅有12%对现有养老服务表示“完全满意”。这些数据直观反映出,随着老年群体规模扩大、需求升级,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已从“补缺型”向“普惠型”“品质型”转型过渡的关键阶段,亟需破解“总量不足、结构失衡、质量不高”等突出问题。
二、当前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成效与特色亮点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养老服务工作,将其作为“民生工程”“德政工程”高位推进,先后出台《XX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关于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12项,累计投入财政资金18.7亿元,建成各类养老服务设施2346个(其中养老机构187家、社区日间照料中心326个、农村幸福院1833个),初步构建起“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形成以下特色经验:
(一)政策供给“精准滴灌”,托起基本保障底线
针对困难老年群体,建立“政府+市场+社会”协同保障机制。一方面,严格落实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将全市4.2万名特困供养老年人全部纳入集中或分散供养范围,月均基本生活标准达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1.3倍;另一方面,创新“时间银行”“低龄助高龄”等互助养老模式,在12个社区试点“银龄互助站”,组织低龄老人(60-70岁)为高龄老人(80岁以上)提供买菜做饭、陪同就医等服务,累计服务时长超2.3万小时,既缓解了专业照护压力,又促进了代际情感联结。XX区XX街道“银龄互助超市”便是典型案例——老人们通过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积累“时间币”,可兑换米油、理发等生活物资,参与率达社区老年人口的45%,被《中国民政》杂志专题报道。
(二)设施布局“全域覆盖”,织密服务网络节点
按照“15分钟养老服务圈”建设目标,推动养老服务设施与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等公共服务空间融合共建。在城区,重点打造“枢纽型”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配套设置日间照料、助餐助浴、康复护理等功能区域,目前已有42个街道建成此类中心,覆盖率91%;在农村,依托行政村或较大自然村建设农村幸福院,为留守老人提供集中就餐、文化娱乐等服务,全市农村幸福院覆盖率达89%,其中XX县通过“闲置校舍改造+乡贤捐赠”模式,仅用1年时间新建农村幸福院58个,解决了32个偏远村“无服务场所”问题。调研中,X县X镇X村78岁的王桂兰老人拉着我们的手说:“以前吃饭得走2里路去镇里买,现在幸福院每天有热乎饭,还能和老姐妹们打麻将,比在家待着强多了!”
(三)医养结合“破题见效”,打通健康服务堵点
针对老年人“看病难、康复难”痛点,推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签约合作、资源共享”。目前,全市90%的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签订合作协议,32家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设老年医学科,15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签约率82%)。其中,XX区“医养联合体”模式颇具代表性——由区中医院牵头,联合3家养老机构、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建立“预防-治疗-康复-长期照护”全周期服务链条,为失能老人提供“床边诊疗、床边康复、床边护理”服务,年服务失能老人超3000人次,相关经验被省卫健委列为典型案例推广。
(四)智慧养老“探索前行”,赋能服务提质增效
顺应数字化发展趋势,搭建“XX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整合养老服务资源数据库,实现助餐、助洁、助医等服务“一键下单”。目前,平台已录入老年人信息12.6万条,接入服务商87家,累计受理服务订单4.8万单,满意度达92%。在XX区XX社区,75岁的独居老人李建国通过佩戴智能手环,不仅能实时监测心率、血压,还能在摔倒时自动向平台发送求助信息,3分钟内社区工作人员即可赶到现场。“这东西刚开始觉得麻烦,现在真离不开了!”李大爷笑着展示手环,“上次我在卫生间滑了一跤,手环马上响,社区小张5分钟就来了,比我亲儿子还快!”
三、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尽管我市养老服务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但对照老年群体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仍存在一些短板弱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服务供给“总量不足”与“结构失衡”并存
从总量看,全市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32.7张,虽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0.2张),但优质床位供给仍然紧张——民办养老机构中,中高端养老机构入住率达95%以上,而部分公办养老机构因设施陈旧、服务单一,入住率不足60%。从结构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仍是“短板”,目前全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平均日服务人数仅12人(设计容量30人),农村幸福院因缺乏专业运营团队,30%的设施处于“半闲置”状态。调研中,XX区XX街道民生办主任张敏坦言:“我们现在不缺场地,缺的是会服务的‘能人’——护理员招不来、留不住,很多社区工作者既要忙养老,又要兼顾综治、计生,精力实在跟不上。”
(二)专业队伍“量少质弱”问题突出
全市养老行业从业人员总数1.2万人,其中护理员仅8500人,持证率不足40%(初级证书占比78%,中级及以上仅12%)。从年龄结构看,50岁以上护理员占比达55%,“年轻血液”补充缓慢;从职业发展看,护理员平均工资约3200元/月(低于全市城镇非私营单位平均工资41%),且职业晋升通道狭窄,导致“招不来、留不住”现象普遍。XX养老院院长陈芳告诉我们:“去年我们招了10个护理专业毕业生,半年内走了8个,有的去了医院做护工,有的转行做销售,说是在养老院‘看不到前途’。”
(三)农村养老“短板效应”日益凸显
受青壮年劳动力外流、集体经济薄弱等因素影响,农村养老服务水平显著滞后于城市。一是设施利用率低——全市农村幸福院中,28%因缺乏运营经费,仅能提供“节日聚餐”等阶段性服务;二是医疗资源匮乏——农村老年人生病多依赖村卫生室,但村医普遍年龄偏大(平均58岁)、专业能力有限,慢性病管理、康复护理等服务难以满足需求;三是精神关爱缺失——农村空巢老人占比达41%,子女常年在外务工,部分老人存在孤独、抑郁等心理问题,却缺乏有效的心理疏导渠道。XX县XX镇XX村67岁的赵大爷独居近10年,他说:“孩子们一年到头回不来几次,有时候想说说话都没人,晚上睡不着觉就坐门槛上数星星……”
(四)智慧养老“技术热”与“应用冷”矛盾显现
虽然我市已搭建智慧养老平台,但实际应用效果与预期仍有差距。一方面,老年人“数字鸿沟”问题突出——问卷调查显示,仅38%的老年人能独立使用手机APP下单,62%的老人更习惯“打电话”或“找熟人”;另一方面,服务商“重建设轻运营”——部分平台功能模块重复开发,但线下服务响应不及时,如某平台显示“30分钟送达助餐”,实际平均送达时间超50分钟,导致老年人信任度下降。此外,数据共享机制尚未健全,民政、卫健、社保等部门信息壁垒仍存,制约了服务资源的精准匹配。
四、推动养老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针对调研发现的问题,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以下对策建议,重点围绕“增供给、提质量、强支撑、促均衡”四大方向发力:
(一)强化政策引领,扩大养老服务有效供给
一是完善“基本养老+普惠养老”体系。严格落实《XX市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将困难老年人探访关爱、失能老人护理补贴等纳入政府兜底保障范围;同时,通过“公建民营”“民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256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