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PPT: 以“两个确保”为重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讲稿7600字+幻灯片24张)

把握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新动向: 以“两个确保”为重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徐祥临

    一、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的特点:精干、聚焦
    如何学深悟透包括中央一号文件在内的党和国家政策文件?我认为要从文件导言入手。这对我们深刻领会党和国家政策文件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要认真对待导言中反复出现的重要表述。很多文件导言中都会有一段类似的表述,比如《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以下简称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所指出的,“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反复出现的就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高度重视。因此,深入学习贯彻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先要学深悟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体到“三农”工作,就是要深刻领会*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比如,2022年出版的《论“三农”工作》,收入了*总书记2012年12月至2022年4月期间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文稿61篇。另一方面,要对照前期同类文件导言中的相同与不同,两者并重。1982年,党中央发出第一个关于“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之后到1986年又连续发布了四个中央一号文件,对我国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进入21世纪,中央一号文件主题重回“三农”工作。2004年到2025年,党中央连续发布了22个中央一号文件。因此,对照以往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中央一号文件导言部分,要做到相同表述和不同表述并重。相同表述是根基。比如,“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这段表述就是相同的,是理解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的根基。而不同表述就是学习这一文件的重点。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的特点,一是精干,也就是篇幅短了,从以往最多的11000多字缩减到现在的7000多字,内容更加精干。二是聚焦,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的是粮食安全问题,内容占比1/3。
    总的来讲,学习贯彻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最重要的是学,要学深悟透,抓住重点。而抓住重点,就要抓住“两个确保”,也就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这一重点。
    二、坚定“两个确保”信心,直面问题
    在“两个确保”中,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的基础。直白地讲,要解决贫困问题,首先是解决“吃饭”问题,然后才是解决就学、就业、就医、居住等一系列问题,这样才能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而要解决“吃饭”问题,就要做到粮食数量充足、质量良好。
    那么,什么是粮食安全?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粮食。我国的“粮食”口径比世界上通行的“谷物”更加宽泛。所谓谷物,就是禾本科植物的籽实,包括小麦、水稻、玉米三大主粮,以及高粱、小米等杂粮。而我国的粮食,除了谷物,还包括豆类和薯类,比如大豆、绿豆、马铃薯、山药等。据统计,我国粮食作物中,谷物占82%,其他占18%。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粮食安全的内涵不断发展。1970年之后,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600斤左右,人们主要靠谷物,也就是小麦、水稻、玉米、高粱等,来填饱肚子。1980年之后,也就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均粮食占有量上升到800斤左右,肉蛋奶被端上国人餐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不断提升,2020年以后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上升到1000斤左右,粮食安全标准不断提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我国现在的口粮主要是稻谷和小麦,长期以来的自给率都超过95%,谷物不包括大豆,自给率保持在90%以上,做到了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可以说,我们的口粮供给是充裕的,是可以保证百分之百自给的。但是,粮食产量还面临一些缺口,主要是大豆,需要通过进口平衡国内粮食的供求。我国进口大豆,一方面是满足食用植物油消费需求,另一方面是满足畜禽养殖饲用豆粕需求。2024年,我国粮食进口总量1.58亿吨,大豆进口量超1亿吨,占比66%。
    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这一行动不是说要多生产1000亿斤粮食,而是要我们具备这个生产能力。之后,*总书记提出了藏粮于地战略。这意味着,我们的耕地要具备这个生产能力。因此,我们实施这一行动,需要兼顾布局优化与结构调整,以量的均衡增长与质的有效提升实现粮食产能稳定提升,进一步确保粮食安全。
    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农林牧渔并举,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是党中央提出的明确要求,是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的客观要求和重要举措。树立和践行大食物观,是要将山水林田湖草沙作为一个紧密相连的生命共同体,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将食物来源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
    另外,藏粮于地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改造中低产田以及低效水面山林,切实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按照到2030年建成12亿亩高标准农田的要求,我们不妨匡算一下。假设南方地区种两季,一亩地年产1500斤,那么6亿亩高标准农田产能就是9000亿斤;假设北方地区种一季,一亩地年产1000斤,那么6亿亩高标准农田产能就是6000亿斤。这些在现实中都不难达到。比如,一些南方地区一季就能亩产1500斤,而有的北方地区亩产能达到1700斤以上。因此,我们建成12亿亩高标准农田,粮食产能就可达到15000亿斤以上,这是没有问题的。
    然而现在,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所面临的问题。
    
    一是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较低,退化严重。比如,有的地方对于带点坡度的农田,应该把熟土翻出来堆到一边,再把高处的生土垫到低处,平整好,然后把熟土覆盖到平整好的地面上。但是,有的地方为减少支出,就把坡上边的熟土推到下边平整好了事。这样,上边的生土层完全裸露出来,而下边的熟土层加厚,土壤里面的微生物和养分逐渐流失,过几年就变成了生土层,导致土地退化,不利于作物生长。
    二是对农田以外的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我们生产食用油,一方面需要进口大量大豆,另一方面还要大力开发利用木本油料作物,比如油茶。它是我国特有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用油茶籽榨取的茶油为高品质食用油。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我国居民一年消费食用油约10公斤,而当前茶油产量基本可以满足1/3的居民消费需求。可以说,大力发展木本油料产业,能有效缓解粮油供需矛盾,为切实维护国家粮油安全提供有力支撑。因此,要进一步科学利用林地资源,大力开发木本油料林,搞好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木本油料产业发展。
    还有对草场的开发利用。在内蒙古大草原上,我们随处可见的敖包,原是牧民用石头、沙土或木块堆成的道路和边界的标志,后来逐步演变成祭山神、路神和祈祷家畜兴旺、草原丰收、家人平安的象征。实际上,这反映了过去人们对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他们把草原上的石块捡起来堆在一起,这样草就长起来了。现在,我们有的地方加强草原基础设施建设,修建引水渠,引水灌溉,
    
    草就长得非常好,像绿地毯一样。在这方面,我们的发展潜力非常大。
    
    总的来说,我们要践行大食物观,顺应人民群众食物消费结构变化,进一步开发利用山水林湖草沙资源,通过科技创新,提高食物产量,提升质量和多样性水平,同时开辟新的获取食物的途径,丰富老百姓的菜篮子,让老百姓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再到吃得健康。在这方面,我们还需要下大力气。
    三是粮食和食物浪费现象还较为突出。据《2023年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报告》,我国食物总体损耗浪费率为22.7%,浪费问题不容忽视。这不仅包括人们餐桌上的浪费,也包括粮食生产、收获后处理环节等的浪费。比如说,2025年春季,我到北方的一个村镇调研时发现,当地村民把秋收后的玉米随意堆在路边、房前,甚至地里。我跟当地的同志说,你们这么保存玉米,可便宜了老鼠,在改革开放前可是不存在的。这样的玉米已经变质了,不能给人吃,也不能做饲料,就这样浪费了。由此,我们要增加粮食产量,改善饮食结构,杜绝粮食浪费,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三、“两个确保”相互贯通的成功案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改革开放从农村起步,在全国推广安徽小岗村大包干经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粮食产量明显提高,一举解决温饱问题。发展几十年来,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取得了辉煌成就。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要看到土地撂荒和粗放经营的问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以后,有的地方的农户每人获得了6、7亩耕地,这不仅不多,而且碎片化现象较为普遍。也就是说,农户获得的耕地并不集中在一起,而且被分成若干块分布在村庄及四周,造成农户的劳动时间严重浪费,机械化作业十分困难,从而导致土地撂荒和粗放经营,结果是当地经济上不去,贫困人口也相对较多。同时,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薄弱,无力阻止农民修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高标准农田,改善生产条件主要依赖国家投入。对这一问题,我们国家高度关注,各地方也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路径,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广东省叶屋村做好土地这篇大文章
    
    广东省清远市叶屋村,地处粤北丘陵地带,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截至2009年,有35户人家,175口人;有各类可耕作的土地资源(包括林地)1350多亩;人均纯收入3000元左右,曾是省级贫困区。当时,叶屋村平均每户承包土地10.6亩,为把肥力、位置不同的土地搭配均匀,分田到户时也是采取细碎分割的方式,导致每户农民要分散经营大约11块土地。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村民把劳动力投入细碎的土地越来越不划算,很多人外出经商务工,土地粗放经营乃至撂荒现象便越来越严重。
    在这个贫穷的小村庄里,也有比较富裕的农户,当时的村长(村民小组组长)叶时通家就是其中之一。叶时通致富的诀窍很简单:在最初承包的三亩鱼塘边上开荒,形成了11亩集中连片的鱼塘,靠养鱼、养猪每年收入稳定在10万元以上。叶时通由自己家想到全村,认为叶屋村之所以这么穷,主要在于承包地分散拖累了全村。如果每户都像自家一样土地连片,成规模地集中搞好一两种产品,哪怕是效益最低的种桑养蚕,每亩地也能够收入3000元以上,各家各户就都能够富裕起来。
    叶时通把这个想法先在村民理事会五个成员中提出来,得到一致赞同,马上全村开会,也得到一致赞同。但在具体商量如何把七零八落的土地集中起来重新分配时,遇到了两个难题。一个是水田旱地不同地块水利道路条件不一,肥瘦差别很大,谁也不愿意把自己家的承包地集中到贫瘠和耕作不便的土地上。这就是我们建设高标准农田需要解决的问题。另一个是人多地少户与地多人少户存在矛盾。因为承包地多年没有调整,各户按人平均的土地面积差别很大,一些户添人进口要求按人增加承包地,而另一些户人口减少却不想减少承包地。为此,经过近一年的反复民主讨论,最终达成了一致意见,其中最重要的共识:一是决定重新收取承包费,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和农道建设;二是组织发动群众自发开展土地置换整合,实现一户一地连片经营。由此,叶屋村从2010年起就做到了农户承包地集中连片,有效解决了土地撂荒和粗放经营问题,实现了适度规模经营,一举甩掉了省级贫困村帽子,农民人均收入从2009年的3000多元提高到2014年的2.5万元,跨入富裕村行列。如今的叶屋村,每家每户都住上了楼房,有了小车。这就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反复强调的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二)内蒙古官牛犋南社探索“统种共富”新模式
    
    官牛犋南社,是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侯家营子村的一个自然村,位于黄河沿岸,土地平整、肥沃。但之前也同叶屋村一样,出现了土地分割细碎,一些土地被撂荒,粗放经营的问题。直到2005年,达拉特旗引进企业流转土地,发展农业大规模经营,为解决农民就业问题,要求企业必须雇用本地人当农机手从事农事作业。这样,7名官牛犋南社的年轻人就被企业雇用,并掌握了机械化作业全部流程和作业技能。在这一过程中,他们认识到,本村土地流转给企业,利润让企业赚走了。所以,当2012年土地流转到期后,他们申请承包这3000多亩土地,并提高了给集体的租金。结果,他们每人每年纯收入都在20万元以上。
    土地承包给这几个人之后,村内的贫富差距拉大,使得部分村民的心理失衡。于是,官牛犋南社的干部群众经过反复讨论,决定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也就是各户按照承包的土地面积折股,把土地交给合作社统一经营。同时,合作社成立农机作业队,由农机手承担全部农事作业。农业生产资料投入由合作社(组集体)承担,农产品销售收入归集体所有,扣除成本后的利润归组集体,提留集体积累后,按各户所占股份进行分配。后来,旗政府将官牛犋南社这一做法提炼总结为“统种共富”模式。
    据官牛犋南社社长高勇介绍,该社目前在土地收益分配方面,按照1:2:7的比例进行,即合作社提留10%,用于发展集体经济;提留20%以下管理费,用于专业人员工资或补助;剩余70%以上用于社员二次分红。2022年,官牛犋南社拿出500余万元给社员分红,全社281人,每人分得1.8万元,仅这一项就超过了全国农村人均收入水平。目前,当地政府也推出了一系列政策,鼓励更多的村子进行土地合作化经营。
    (三)江苏省圩丰镇蹚出富民兴村新路径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抓手。如何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经过近年来的探索,圩丰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25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