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文化传承与惠民发展会议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文化传承与惠民发展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总结近年来我市在文化遗产保护、文旅融合发展及文化惠民工程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与挑战,部署下一阶段的重点工作,推动全市文化事业再上新台阶、再谱新篇章。参加今天的会议有市委宣传部相关领导、市文旅局全体班子成员、市文物局主要负责人、各区县分管文化工作的副区长(副区县长)以及部分乡镇(街道)文化站站长等。刚才,市文旅局、市文物局以及*区、*县分别作了汇报发言,讲的都很好,既总结了成绩,也指出了问题,更提出了思路,我都同意,大家一定要结合各自实际,认真抓好落实。下面,结合工作实际,我再讲几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坚定文化事业发展的信心与决心
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文化建设的决策部署,立足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文化传承、保护、发展与惠民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文化动力。
从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来看,我们不仅守住了历史的根脉,更让沉睡的文物“活”了起来。市文物局的数据显示,过去五年,我市累计投入文化遗产保护资金超过15亿元,对云冈石窟、恒山、悬空寺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系统性修缮,修复各类文物古迹30余处,其中云冈石窟的保护性修缮工程荣获了国家文物局颁发的“优秀文物保护工程奖”。更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创新性地推进文化遗产与城市空间的融合,今年将善化寺、纯阳宫等景点的部分围墙拆除,让唯美园林与古城胜景无缝链接,这一举措不仅没有对文物造成破坏,反而让游客举步即可融入历史人文与生态美景相映的古城画卷中,据统计,仅今年上半年,这些景点的游客接待量就同比增长了42%,游客满意度达到98%以上,来自天津的游客小于就曾感慨:“这样的体会让我特别感动,如此美好的XX让人动容。”同时,在XX古城整体保护与修复过程中,我们前瞻性、创造性地在文物景点前开辟出华严广场、纯阳宫广场、关帝庙广场等多个文化广场,总面积超过5万平方米,这些广场不仅为历史文物营造出恢弘的气场,更成为开展文化活动的天然舞台,平均每周举办各类文化活动不少于10场,年接待参与群众和游客超过200万人次。
在文旅融合发展方面,我们不断创新思路,推出了一系列深受市场欢迎的举措,有力拉动了文旅经济的增长。针对学生群体,我市多次推出优惠政策,大专及以上在校生凭学生证和身份证,大专以下在校生持6-18岁身份证明游览云冈石窟、恒山、悬空寺景区可享受免头道门票优惠,这一政策实施以来,累计吸引学生游客超过80万人次,仅去年暑假期间,云冈石窟就接待学生游客12万人次,同比增长35%,来自北京理工大学的学生小苏说:“在XX旅游,我不想用‘特种兵’的方式,我会让脚步慢下来,细细感受XX的美景,不仅因这里的文化厚重,更因这里的人情厚朴。”此外,我们还成功打造了《千年微笑》《金榜题名》等一批以XX历史文化为素材的地域特色文旅IP,这些IP通过沉浸式演出、文创产品开发等方式,实现了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赢,其中《千年微笑》自上演以来,累计演出500余场,接待观众超过15万人次,带动周边餐饮、住宿等消费超过2亿元。今年,我们在太平楼前和代王府西侧等地新开辟了多处绿地,总面积达1.2万平方米,碧绿的草坪在青砖黛瓦的古城神韵映衬下,极大提升了古城的颜值和游人体验,数据显示,绿地开放后,周边区域的游客停留时间平均延长了1.5小时,二次消费比例提升了20%,太原游客王东红就表示:“这样的古城魅力,治愈力十足,让人身心浸润,完全忘却烦恼。”
文化惠民工程的深入推进,更是让广大市民切实感受到了文化带来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市文旅局统计,近年来我市建成31个图书馆分馆,其中社区分馆18个,“城市书房”13个,这些分馆和书房藏书总量超过50万册,年接待读者超过100万人次,平均每座“城市书房”的日接待量达到80人次以上。在“千场大戏进农村、万场演出惠民生”活动中,每年完成“免费送戏下乡”1200余场,开展乡村群众文艺队伍活动1.5万余场,覆盖全市所有乡镇和90%以上的行政村,*镇的一位村民说:“以前想看场大戏得跑老远,现在在家门口就能看到,而且都是我们喜欢的剧目,党的政策真是太好了。”市文化馆引入的数字长廊、海洋世界、书法体验机、国画体验机、VR太空舱、自助唱?朗读亭等设施,年吸引市民体验超过30万人次,非遗展馆内的壁画复刻、多层剪纸、康氏绢人、鸽哨、煤雕、泥塑等艺术品,让人们在沉浸式欣赏中流连忘返,年参观人数突破50万人次。同时,我们按照“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主题,全年不间断”的思路,打造了广场舞大赛、秧歌舞大赛、戏曲票友大赛、锣鼓大赛等群众参与度高的文化活动品牌,其中广场舞大赛每年吸引参赛队伍超过200支,参与群众超过5000人;社区运动会、足球比赛、篮球比赛、毽球比赛等群众性体育比赛活动,年参与人数超过10万人次,这些活动让广大市民在多姿多彩、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中获得了精神滋养、增强了精神力量。
二、正视问题,清醒认识文化事业发展的短板与不足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市文化事业发展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短板和不足,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与先进地区的发展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一是文化遗产保护的精细化程度有待提升。虽然我们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和精力,但在一些细节上还存在疏漏。例如,部分乡镇(街道)的小型文物古迹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专业人员缺乏,保护状况不容乐观,街道的一处清代民居,因年久失修,墙体出现裂缝,屋顶漏雨,却迟迟没有得到有效的修缮。此外,在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平衡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个别景区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过度开发旅游项目,对文物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如县的一处古村落,因大量游客涌入,生活垃圾增多,部分古建筑的原始风貌受到了影响。
二是文旅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不够。目前,我市的文旅融合还主要停留在“门票经济”和简单的观光旅游层面,产业链条不够完善,附加值不高。虽然我们打造了一些文旅IP,但这些IP的影响力和辐射力还不够强,相关的文创产品开发种类不多、质量不高,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例如,以云冈石窟为主题的文创产品,大多是一些钥匙扣、明信片等常规产品,而具有科技含量、文化内涵的高端文创产品较少,难以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同时,文旅与科技、体育、康养等产业的融合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特色鲜明的融合业态,如智慧旅游的发展相对滞后,部分景区的信息化建设不足,游客在购票、入园、游览等环节还存在诸多不便。
三是文化惠民工程的覆盖面和实效性有待增强。虽然我们建设了一批图书馆分馆、“城市书房”和文化广场,但在一些偏远农村和城乡结合部,公共文化设施依然短缺,*乡的多个行政村至今没有文化活动场所,村民想要参加文化活动只能到十几公里外的乡镇文化站。此外,文化惠民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还不够丰富多样,对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关注不够,如针对老年人的文化活动大多以戏曲、广场舞为主,而针对青少年的科技、动漫等文化活动相对较少;针对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文化服务更是匮乏,没有形成常态化的服务机制。同时,部分文化活动存在“重形式、轻实效”的现象,为了完成任务而举办活动,没有真正考虑群众的实际需求,导致活动参与度不高,效果不佳。
四是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滞后。文化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人才,但目前我市文化人才队伍存在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高层次人才缺乏等问题。市文旅局、市文物局等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缺口较大,尤其是在文物修复、文化创意、旅游管理等领域,高端人才严重不足。同时,基层文化人才队伍不稳定,乡镇(街道)文化站站长和工作人员大多身兼数职,难以全身心投入文化工作,而且待遇偏低,导致人才流失严重,*县近年来就有5名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因待遇问题辞职。此外,文化人才培养机制不够完善,没有形成常态化的培训体系,现有人才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难以适应新时代文化事业发展的要求。
三、明确方向,扎实推进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工作
针对当前我市文化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结合新形势新任务,下一阶段我们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推动全市文化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全面提升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水平
文化遗产是城市的根与魂,我们要始终把文化遗产保护放在首位,不断提升保护利用的精细化、科学化水平。一是加大文物保护资金投入。未来三年,市财政将安排不少于20亿元的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重点用于云冈石窟、恒山、悬空寺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和周边环境整治,同时设立1亿元的基层文物保护专项基金,用于乡镇(街道)小型文物古迹的保护和修复,确保每一处文物都得到妥善保护。二是加强文物保护专业队伍建设。面向全国招聘10名文物修复、考古研究等领域的高端人才,充实到市文物局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每年组织200名基层文物保护工作人员参加专业培训,提升业务能力。三是推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在做好保护的前提下,进一步挖掘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开发更多具有特色的文旅产品。例如,依托云冈石窟的佛教文化,打造沉浸式佛教文化体验项目;利用古城内的古建筑,开发精品民宿、文化茶馆等业态,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火”起来。四是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盗窃、破坏文物等违法犯罪行为,建立文物保护长效机制,对文物保护不力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严肃问责。
(二)深化文旅融合发展,打造特色文旅品牌
文旅融合是推动文化事业和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我们要不断创新融合模式,打造具有我市特色的文旅品牌。一是延伸文旅产业链条。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制作、演艺娱乐、休闲度假等产业,推动文旅与科技、体育、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例如,利用我市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一批具有科技含量的文创产品,如VR云冈石窟体验设备、智能文物模型等;依托恒山、悬空寺等景区,打造集登山、祈福、康养于一体的旅游线路。二是提升文旅IP影响力。对现有的《千年微笑》《昭君出塞》等文旅IP进行升级改造,丰富内容和形式,提高艺术水准和观赏性,同时挖掘更多具有我市历史文化特色的素材,打造新的文旅IP,计划每年推出2-3个新的文旅IP,形成系列化、品牌化的IP矩阵。三是加强智慧旅游建设。投入5亿元建设全市智慧旅游平台,实现景区门票在线预订、智能导览、信息查询等功能,提升游客的游览体验。同时,在重点景区安装人脸识别系统、智能监控系统等设备,提高景区管理的智能化水平。四是加大旅游宣传推广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24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