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市提升县级生态环境监测能力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提升县级生态环境监测能力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分析当前我市县级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现状与短板,全面部署下一阶段监测能力提升的重点任务,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和技术保障。参加今天的会议有市委、市政府相关领导,市生态环境局班子成员及各科室负责人,各县(市、区)政府分管领导,各县(市、区)生态环境分局局长及监测站站长,市财政、人社、科技等部门的相关负责同志。刚才,*县、*区生态环境分局和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分别作了汇报发言,既总结了工作成效,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的思路举措务实可行,我都同意,大家一定要结合实际抓好落实。下面,结合工作实际,我再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提升县级生态环境监测能力的重大意义
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千里眼”“顺风耳”,是科学治污、精准治污的重要基础。县级生态环境监测站作为监测网络的“神经末梢”,直接关系到环境质量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时效性,关系到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成效。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监测工作,通过持续投入、技术培训、机制创新等举措,县级监测能力得到一定提升。截至2024年底,全市7个县级监测站中,已有3个基本达到“丙级站”硬件标准,监测人员持证上岗率从2020年的65%提升至82%,年均出具监测报告数量较2019年增长40%,为全市环境管理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持。
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市县级生态环境监测能力与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盼相比,仍存在不小差距。从5月至7月的专题调研情况来看,一是硬件配置参差不齐。*县、*区监测站实验室面积不足300平方米,仅为标准要求的60%,部分关键设备如气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等配备率不足50%,导致重金属、挥发性有机物等特征污染物监测能力缺失。二是人员队伍不稳定。7个县级站共有在岗人员89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仅53人,占比59.6%;近三年累计流失技术骨干21人,多流向沿海地区或第三方检测机构,年均流失率达8.3%。三是数据质量管控薄弱。去年市级质控检查发现,部分县级站监测报告存在原始记录不全、标准方法应用错误等问题,不合格率达15%,影响了数据的公信力。
当前,我市正处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关键时期,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洞庭湖生态环境治理等重大任务叠加,对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的需求日益迫切。如果县级监测能力跟不上,就会出现“数据断档”“监管盲区”,直接影响污染溯源、应急处置和考核评价的科学性。各县(市、区)、各相关部门要从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高度,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全局出发,充分认识提升县级监测能力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硬任务来抓,切实抓出成效。
二、聚焦关键环节,全面提升县级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水平
提升县级生态环境监测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紧扣“补短板、强弱项、提效能”的总体思路,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强化硬件建设,筑牢监测能力基础。硬件设施是监测工作的“武器装备”,必须优先保障。一是明确建设标准。严格按照国家“丙级站”建设标准,全面梳理县级监测站硬件需求清单,重点补齐实验室功能分区、基础设备、应急监测装备等短板。到2025年底,所有县级站实验室面积必须达到500平方米以上,核心设备配备率达到100%,具备水、气、土等28项基本因子的监测能力。*县、区要作为重点攻坚对象,今年内完成实验室扩建和设备采购,市生态环境局要会同市财政局加强督导。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市级引导、县级为主、多元补充”的资金保障机制,市级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2000万元的专项补助资金,对达标验收的县级站给予50万-100万元奖励;各县(市、区)要将监测能力建设纳入财政预算,2025年县级投入总额不得低于8000万元,其中市、*区作为经济强县,投入应不低于1500万元。同时,鼓励通过PPP模式、社会资本参与等方式拓宽资金渠道,市金融办要牵头做好政策对接。三是优化设备管理。建立监测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完善采购、验收、校准、维护等流程,每台设备要明确责任人,确保仪器设备处于良好运行状态。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要编制《县级监测设备操作手册》,每季度组织一次设备运行状况抽查,结果纳入年度考核。
(二)建强人才队伍,提升专业技术水平。监测数据的质量,关键在人。要把人才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打造一支“拉得出、顶得上、打得赢”的监测铁军。一是加强人员配备。按照“丙级站”人员配置标准,每个县级站专业技术人员不得少于15人,其中中级以上职称占比不低于40%。各县(市、区)要通过公开招聘、事业单位划转等方式,在2025年6月底前补足人员缺口,市人社局要开辟绿色通道,简化招聘流程。对于偏远地区的*县、*镇监测站,可适当放宽学历要求,注重实践能力考核。二是强化技术培训。实施“监测能力提升三年培训计划”,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每年开展不少于4期的集中培训,内容涵盖标准方法、质量控制、应急监测等;建立“传帮带”机制,选派市级骨干到县级站驻点指导,每期3个月,2025年实现所有县级站全覆盖。同时,鼓励县级站选派人员到省级实验室跟班学习,每人每年学习时间不少于1个月,学习期间待遇保持不变,差旅费用由县级财政保障。三是稳定人才队伍。完善监测人员激励机制,将绩效奖金向一线技术人员倾斜,增幅不低于20%;在职称评审中,对长期从事监测工作的人员适当放宽论文要求,注重实绩考核。各县(市、区)要彻底解决监测岗位混编混岗问题,2025年底前完成人员身份理顺,确保专业技术人员专职专用。对在监测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优先评先评优、晋升职务。
(三)健全工作机制,保障数据真实可靠。监测数据是环境管理的“生命线”,必须确保真实、准确、完整。一是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所有县级站要在2025年3月底前通过实验室资质认定,建立覆盖采样、分析、报告等全流程的质量控制制度,每批次样品平行样、加标回收率等质控指标必须达标。市生态环境局要每月开展一次数据抽查,对发现的弄虚作假行为实行“一票否决”,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去年县监测站因数据造假被通报,相关责任人已受到党纪政务处分,各地要引以为戒。二是规范监测任务管理。严格执行“能自行监测的不得委托”原则,凡县级站具备监测能力的项目,必须自主完成;确需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226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