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委组织部副部长2025年选人用人专项整治个人自查剖析材料
根据县委关于开展选人用人专项整治工作的统一部署,本人紧扣“严规矩、正风气、强担当”主题,结合自身岗位职责(分管干部队伍建设、干部监督、档案管理等具体业务),通过学习文件、谈心谈话、对照检查、征求意见等方式,全面梳理选人用人工作全流程中的短板弱项,深刻剖析问题根源,明确整改方向。现将个人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对标要求找差距:从“思想认识”到“实践操作”的全景扫描
作为县委组织部班子成员,我始终把选人用人工作视为“书记工程”“政治任务”,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近三年牵头完成科级干部调整XX批次、涉及XX人次,配合完成省委巡视、市委巡察反馈选人用人问题整改XX项,推动建立干部政治素质档案XX份、动态更新干部业绩台账XX册。但对照中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省委《实施细则》及专项整治“十严禁”“五不准”要求,仍存在“学用结合不紧、调研深度不足、机制执行不严”等问题,具体表现为“三个不够到位”。
(一)理论武装的“穿透力”不够到位,导致政策把握存在“温差”
理论学习多满足于“规定动作”,对新时代选人用人工作的新要求、新内涵缺乏系统性钻研。比如,今年初参加全省组织部长专题培训时,虽完整记录了“干部政治素质考察‘五看’方法”“年轻干部‘蹲苗’培养机制”等课程要点,但回到岗位后仅满足于在部务会上作简要传达,未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具体操作细则。在参与制定《2025年县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办法》时,对“如何将‘两个维护’细化为可量化指标”“如何区分‘担当不足’与‘能力短板’”等关键问题,仅参考上级文件框架,未深入研究我县乡村振兴、产业转型等重点任务中的干部表现案例,导致部分考核指标与基层实际存在“两张皮”现象。个别乡镇组织委员反映:“考核指标里提到的‘服务群众能力’,具体要看哪些具体事?是化解矛盾纠纷数量,还是推动民生项目落地?我们心里没底,只能按‘老经验’打分。”
(二)调研核实的“沉下去”不够到位,导致识人用人存在“偏差”
虽然建立了“日常考察+专项调研+年度考核”的立体识别体系,但深入一线、贴近干部的频次和深度仍有欠缺。今年3月,在酝酿某乡镇人大主席人选时,我仅查阅了该同志近三年的年度考核材料、参加了1次民主推荐会,便综合提出了推荐意见。后经巡察组反馈,该同志在2024年下半年分管项目建设期间,存在“对工程质量监管不严、协调解决施工纠纷推诿拖延”等问题,虽未造成重大损失,但暴露出我在考察中“重材料轻实绩、重汇报轻走访”的倾向。此外,对“八小时外”生活圈、社交圈的考察仍停留在“谈话了解”层面,今年5月对拟提拔的某县直单位副职进行家访时,仅询问了家庭成员从业情况、邻里关系,未深入了解其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朋友圈交往等细节,未能全面掌握干部“德”的表现。
(三)制度执行的“刚性”不够到位,导致流程规范存在“漏洞”
虽然制定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纪实办法》《任前审核“三清单”》等制度,但在执行中存在“重程序、轻实效”现象。比如,在今年6月的干部调整中,某单位因“班子结构优化”需要补充一名年轻干部,为满足“35岁以下”年龄要求,考察组在个别谈话时侧重了解其学历、获奖情况,对其基层工作经历的真实性核查不够严格——该同志虽在简历中填写“2020-2023年在XX镇党政办工作”,但经延伸核查,其实际在该镇下属事业单位借调,未完整履行公务员试用期手续。虽未造成“带病提拔”,但反映出制度执行中存在“灵活变通”心理。另外,干部档案审核存在“重任前、轻日常”问题,今年7月审核某拟晋升三级主任科员档案时,发现其2018年年度考核表“个人总结”部分存在抄袭上一年度内容的问题,虽及时要求整改,但暴露出日常档案管理中“定期核查”机制落实不到位。
二、深挖根源溯本流:从“主观意识”到“客观环境”的多维透视
上述问题的产生,既有能力短板、经验不足的客观因素,更反映出思想认识、党性修养的差距,需从“三个维度”深挖根源。
(一)政治站位的高度不够,宗旨意识存在“淡化”倾向
有时片面认为选人用人是“组织行为”,更多关注“完成任务”“符合程序”,对“为谁选人、选什么人、怎样选人”的政治属性思考不深。比如,在推进“干部能上能下”工作中,对“下”的标准把握偏宽松,今年仅对1名因健康原因无法履职的干部启动调整程序,而对个别“不犯错误也不干事”“推推动动不推动”的干部,存在“怕伤和气、怕担责任”的顾虑,未能及时采取组织措施。这反映出自己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不足,没有从“关系党的执政根基”的高度看待选人用人工作。
(二)创新突破的力度不够,担当精神存在“弱化”倾向
面对干部队伍“后继乏力”“结构不优”等问题,习惯用“老办法”解决新问题。比如,在破解“基层干部断层”难题时,虽提出“从‘五方面人员’中选拔乡镇领导班子成员”的思路,但因担心“资历较浅难以服众”“经验不足影响工作”,在推荐考察中不自觉地提高“隐性门槛”,导致部分优秀村(社区)书记、驻村第一书记未能进入视野。今年我县选拔的5名乡镇副职中,仅1名来自村(社区)书记,与“五方面人员占比不低于30%”的要求有差距。这反映出自己存在“求稳怕乱”思想,缺乏“啃硬骨头”的勇气。
(三)能力提升的速度不够,专业素养存在“短板”倾向
面对新时代干部工作的复杂性、专业性,知识更新速度滞后于工作需求。比如,在运用大数据分析干部履职轨迹时,仅能操作基础的Excel表格,对干部信息管理系统的“干部成长指数”“岗位匹配度模型”等功能掌握不熟练;在处理干部信访问题时,对《公务员法》《党内监督条例》等法规政策的理解停留在“字面”,缺乏结合具体案例的深入解读,导致个别信访件的答复不够严谨。今年8月收到1封关于“某干部违规晋升”的举报信,因对“破格提拔的条件和程序”把握不准,未能第一时间给出明确结论,影响了工作效率。
三、靶向施策抓整改:从“立行立改”到“长效常治”的系统推进
针对查摆出的问题,我将以“钉钉子精神”逐项整改,重点做到“三个强化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22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