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项目推进中心副主任2025年度上半年工作总结
2025年上半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中心领导班子的团结带领下,我始终以“服务全县发展大局”为核心目标,紧扣“项目为王、产业为基、实效为要”工作主线,立足项目推进中心副主任职责,聚焦重点项目攻坚、要素保障协调、营商环境优化等重点任务,在一线摸实情、破难题、促落实,推动各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现将上半年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以学铸魂强根基,在思想淬炼中锚定项目推进“坐标系”
今年上半年,我深刻认识到,面对县域经济发展新形势、新任务,唯有持续强化理论武装,才能在复杂局面中把准方向、找准路径。为此,我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将政治理论学习与项目实践紧密结合。
一方面,紧扣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安排,系统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等重要论述,结合《政府投资条例》《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等政策法规,累计参与专题学习12次、撰写学习笔记2万余字、心得体会5篇。特别是在学习“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时,我结合本县“新能源、新材料、绿色食品”三大主导产业,深入思考“如何通过项目招引培育新质生产力”,形成《以项目攻坚推动新质生产力落地生根》调研报告,为县委、县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另一方面,注重将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项目推进的实际行动。例如,在推进XX新能源电池材料生产项目(总投资50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5亿元)时,我牵头组织发改、资规、生态环境等部门召开专题研讨会,运用“系统观念”分析项目落地的难点——用地指标紧张、能耗双控约束、配套管网建设滞后。通过反复研读中央关于“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政策文件,我们创新提出“跨乡镇指标调剂+园区集中供能+政府代建配套”组合方案,仅用1个月就完成用地预审,较常规流程缩短2/3时间。这一实践让我深刻体会到:理论学习不是“空中楼阁”,而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公开讲话”,只有学深悟透政策精神,才能在项目推进中“破局解题”。
二、实干担当促发展,在攻坚一线中跑出项目建设“加速度”
项目推进中心是全县项目建设的“中枢部门”,既要当好“指挥员”,更要做好“战斗员”。上半年,我全程参与“重大项目突破年”活动,重点围绕“签约项目抓落地、落地项目抓开工、开工项目抓竣工”全链条发力,推动项目建设提质增效。
(一)抓重点强攻坚,激活发展“主引擎”。建立“县级领导包联+专班推进+定期调度”机制,对15个省、市重点项目实行“一项目一档案”,动态跟踪投资进度、形象进度、问题进度。截至6月底,42个县级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72.3亿元,占年度计划的68.5%,超时序进度13.5个百分点;其中15个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8.6亿元,占年度计划的72%,超时序进度17个百分点。XX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园项目(总投资30亿元,年度计划投资8亿元)。该项目是我县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标志性工程,但因原计划供地的XX地块存在历史遗留权属纠纷,一度面临“落地难”。我带领项目专班连续10天蹲点调研,走访自然资源所、村委会、原土地使用权人等12家单位,梳理出3类7项矛盾点,创新提出“权属置换+补偿协议+分期供地”解决方案。6月18日,项目正式奠基,比原计划提前2个月。开工仪式上,企业负责人感慨:“没想到你们的效率这么高,从问题暴露到解决只用了10天,这让我们对在XX投资更有信心了!”
(二)破瓶颈强保障,打通要素“肠梗阻”。针对项目推进中普遍存在的“用地难、融资难、用工难”问题,我们坚持“问题导向”,主动对接职能部门,推动要素向重点项目倾斜。用地保障:联合资规局开展“项目用地需求大起底”,建立“用地指标池”,优先保障省市重点项目。上半年共争取新增建设用地指标1200亩,其中60%用于工业项目;推动“标准地”改革向园区延伸,XX经济开发区完成3宗共280亩“标准地”出让,项目拿地即开工率达100%。融资支持:联合金融服务中心举办“重点项目银企对接会”,促成12家银行与23个项目签订意向授信协议,总金额达45亿元。其中,XX绿色食品加工项目通过“应收账款质押+政府风险补偿”模式,获得2000万元低息贷款,解了设备采购的燃眉之急。用工保障:针对企业反映的“技术工人短缺”问题,联合人社局开展“春风行动·技能进企”专项活动,组织职业院校与XX新能源、XX纺织等企业签订“订单式”培养协议,上半年为企业输送技术工人800余人,其中高级工占比达30%。
(三)优服务强效能,打造营商“软环境”。坚持“企业的事就是自己的事”,推行“一线工作法”,变“坐等审批”为“上门服务”。上半年累计走访企业68家次,收集并解决问题42个,企业满意度达98.6%。3月的一天,我在走访XX生物医药企业时,听到财务总监王女士抱怨:“我们的研发设备进口报关流程太长,已经耽误了2个月的实验进度。”当天下午,我便联系海关部门了解情况,发现是企业未提前备案导致材料重复提交。我们随即协调海关开通“重点项目绿色通道”,安排专人指导企业完善资料,仅用3个工作日就完成报关,比常规流程缩短10天。王女士后来专门发来感谢短信:“你们不仅解决了问题,更让我们感受到了XX的温度!”
三、精准服务解难题,在换位思考中厚植企业发展“鱼水情”
项目推进的本质是“与人打交道”,既要讲政策法规,更要讲人情温度。上半年,我始终坚持“换位思考”,从企业视角审视问题,努力做到“企业有呼、我必有应”。
(一)“沉下去”听诉求,把问题找准。改变“坐在办公室接电话”的被动工作模式,每月至少用3天时间深入园区、企业,通过“茶叙会”“车间访谈”等形式,与企业负责人、一线工人面对面交流。例如,在XX镇调研时,一位从事机械加工的小微企业主拉着我诉苦:“我们想扩建厂房,但土地性质是集体建设用地,转国有手续太麻烦,都卡了半年了。”这句话让我意识到,以往的项目服务更多聚焦于大项目、大企业,对小微企业的关注不够。随后,我们联合资规、农业农村等部门出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操作指南》,简化小微企业厂房扩建用地审批流程,目前已帮助5家小微企业完成用地手续办理。
(二)“跳出来”想办法,把服务做优。针对企业反映的共性问题,注重从“解决一件事”向“解决一类事”延伸。例如,多家企业反映“项目验收环节多、时间长”,我们梳理后发现涉及住建、消防、环保等7个部门,需提交23项材料。通过召开部门联席会议,我们将23项材料精简为15项,推行“联合验收+容缺受理”模式,验收时限从45个工作日压缩至20个工作日。某新建学校项目负责人感慨:“以前验收要跑断腿,现在‘进一扇门、交一套材料’,效率高了,心里也踏实了!”
(三)“融进去”解难题,把感情加深。始终牢记“服务企业就是服务发展”的理念,把企业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来办。例如,XX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因疫情导致订单减少,资金链紧张,我得知后,一方面协调银行延长贷款期限,另一方面帮助企业对接本地供应链企业,降低采购成本。企业总经理李总动情地说:“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219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