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机关党支部对照“五个进一步到位”问题查摆台账
一、对照“深化思想认识要进一步到位”查摆问题
1.问题: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存在“两张皮”现象。我支部坚持定期组织理论学习,但有时学习满足于“读过了、学过了”,如何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指导具体工作的思路和举措,思考得不深、研讨得不透,导致理论学习与业务工作结合不紧密。
案例:在2024年第二季度关于“新质生产力”的专题学习中,支部组织全体党员学习了相关文件和领导讲话精神,但讨论环节,多数同志的发言停留在谈认识、谈体会层面,未能紧密联系我镇“一主两辅”的产业发展实际,深入剖析我镇传统农业、旅游业等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的堵点、难点和突破口。学习结束后,在推进村农旅融合示范点建设工作中,依然沿用旧思路,未能将学习成果有效转化为推动项目提质增效的新方案,导致学习效果打了折扣。
2.问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穿透力不足,方式方法较为单一。我支部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习惯于开大会、念文件等传统方式,对于新时期党员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的思想动态、个性化需求把握不够精准,导致思想教育“大水漫灌”,内容有时与党员的实际思想和工作困惑脱节,吸引力和感染力不强。
案例:2025年初,为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支部组织了一次集中警示教育活动。活动形式为观看警示教育片和领导作总结讲话。但活动结束后,并未组织分组讨论或个人思想剖析,也未能针对近年来机关干部中出现的“躺平”“佛系”等心态,进行靶向性地思想疏导和价值引领。部分年轻党员反映,虽然受到了震动,但对于如何将他人的教训内化为自身的思想防线,如何解决自身在工作激情、担当精神方面的困惑,依然感到迷茫。
3.问题:对意识形态领域复杂性的认识不足,风险防范意识有待加强。在日常工作中,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认识有时停留在口头上,对网络舆情、社会思潮等新领域的风险点识别不够敏锐,缺乏常态化的分析研判机制,在防范和化解意识形态风险方面,工作的前瞻性和主动性不够。
案例:2024年下半年,我镇在推进一项涉及土地征用的民生工程时,网络上出现了一些歪曲政策、煽动对立情绪的言论。支部在初期未能及时发现并研判其潜在影响,认为是“少数人的牢骚”,仅安排业务部门进行简单回应。直到负面舆情发酵,对项目推进造成了实质性阻碍后,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被动地开展舆论引导和矛盾化解工作。这暴露出支部对新媒体环境下意识形态斗争的复杂性认识不足,未能做到防范于未然。
二、对照“加强党性修养要进一步到位”查摆问题
1.问题:“三会一课”制度执行存在形式化、随意化倾向。尽管“三会一课”的次数和记录都符合要求,但在质量上还有欠缺。有时存在以行政工作会议代替支部委员会、以传达文件代替党课学习的现象。会议内容与党性锻炼的关联度不高,降低了组织生活的“党味”。
案例:2024年5月,按计划应召开一次支部党员大会,讨论发展预备党员事宜。但由于当时防汛工作任务紧急,便将议题合并到全镇防汛工作调度会上进行。会上,主要议程是部署防汛任务,关于党员发展的事项仅在会议末尾由组织委员简要通报,未经充分讨论和规范表决,参会的非党员干部也混杂其中。会议记录虽然补全了,但整个过程的严肃性和规范性严重不足,削弱了党组织生活的政治功能。
2.问题:批评和自我批评“辣味”不足,存在“好人主义”思想。在组织生活会上,自我批评多是谈现象、谈工作,深挖思想根源不够;相互批评多是提希望、提建议,点名道姓指出具体问题和不足时有所顾虑,碍于情面,不愿“红脸出汗”,导致组织生活会的“熔炉”作用发挥不充分。
案例:在2024年度组织生活会上,几位同志在自我剖析时,都提到“工作创新意识有待加强”“理论学习不够系统”等共性问题,但没有具体指出是哪项工作、哪个环节创新不足,也未剖析是因为能力问题还是担当问题。在相互批评环节,对一位工作效率不高、时有拖延的同志,其他党员提出的意见是“希望今后能更好地统筹工作,提高效率”,而没有直接点出其负责的项目材料曾因拖延上报而影响全镇整体进度这一具体事例。
3.问题: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的载体不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不够紧密。支部在设定党员发挥作用的岗位和活动时,有时与中心工作和群众需求结合不够紧密,活动设计偏于常规化。党员干部主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听取意见、解决难题的自觉性有待提高,“双报到·双服务”等机制未能完全落到实处。
案例:支部组织的“党员志愿服务日”活动,内容多为在集镇开展政策宣传、环境清扫等。2025年4月的一次活动,虽然参与人数众多,但群众反映,他们更希望党员干部能帮助解决老旧小区停车难、下水道堵塞等实际问题。活动流于形式,未能精准对接群众的“急难愁盼”,党员干部“身入”基层但未完全“心入”基层,服务效果打了折扣。
三、对照“规范权力运行要进一步到位”查摆问题
1.问题:重大事项决策的民主程序有时执行不够到位。在一些时间紧、任务重的工作中,存在“三重一大”事项会前酝酿不充分、会上讨论不深入的现象。有时为了追求效率,个别领导干部在会前已经有了倾向性意见,导致支委会或党员大会的讨论决策过程有时更像是“走程序”,未能充分发挥集体智慧。
案例:2025年镇财政预算中,关于片区人居环境整治工程的资金安排,主要由分管领导和业务部门提出方案后,直接提交支委会审议。会上,留给委员们研究讨论方案细节的时间很短,大部分委员对项目预算的测算依据、资金使用的具体规划了解不深,提出的意见也较为宏观,最终方案几乎是原封不动地通过,民主决策的作用未能充分体现。
2.问题:党务公开和政务公开的及时性、全面性不足。虽然建立了公开栏和线上公开平台,但在执行中,有时存在公开不及时、内容不全面的问题。对于群众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如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工程项目招投标结果等,有时仅做结果性公开,缺少对过程和细节的说明,容易引发群众的猜测和误解。
案例:我镇2024年实施的村道路硬化工程,项目结束后,仅在村务公开栏张贴了工程总造价的结果。对于工程的招投标过程、中标单位资质、资金拨付明细、工程验收报告等关键信息并未同步详细公开。有村民对此提出疑问,想了解具体情况,但未能从公开渠道获得满意答复,以致在群众中产生了“工程背后有猫腻”的传言,影响了干部形象。
3.问题:对关键岗位干部的权力运行监督存在薄弱环节。支部的监督力量更多地集中在事后处理和执纪问责上,对掌握人、财、物等实权的关键岗位干部,在日常工作中的权力运行过程监督不够有力,缺乏有效的嵌入式、全流程监督机制,容易产生监督盲区。
案例:按照规定,我镇小额工程项目采购应由采购小组集体决策。但在实际操作中,负责具体经办的同志往往具有较大的话语权和信息优势,采购小组的其他成员有时因不熟悉具体业务,对其提出的供应商建议和价格评估,难以进行实质性质疑和有效监督。2024年的一次办公设备采购中,經办人推荐的供应商报价偏高,但因缺乏有效的比价和监督机制,最终仍得以通过,事后才发现存在廉政风险。
四、对照“从严监督执纪要进一步到位”查摆问题
1.问题:日常监督“咬耳扯袖”不够经常,存在“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现象。在干部监督管理上,对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有时未能做到及时提醒、严肃批评。习惯于年度考核、民主生活会等集中性地“算总账”,对干部日常工作生活中出现的一些小毛病、小问题,多以口头提醒为主,没有真正做到抓早抓小、防微杜渐。
案例:机关一名干部连续数月在工作时间处理私人事务、上班状态不佳,周围同事和分管领导均有察觉。但支部层面并未就此专门找其进行正式的谈心谈话,也未在支部会议上予以提醒批评。领导认为这是“个人小事”,只是私下善意提醒了几句。这种“护犊子”心态导致该干部未能及时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作风持续涣散,最终在一次重要任务中出现纰漏,造成了不良影响。
2.问题:警示教育的针对性不强,未能做到以案促改、以案促治。警示教育活动虽然定期开展,但有时满足于“看一部片子、读一篇通报”,未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218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