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交通运输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专题研讨交流会上的发言
同志们: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深刻阐述了新时代城市发展的战略导向,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城市运行的“主动脉”,交通运输系统必须率先学深悟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这要求我们以更高站位体悟城市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将交通工作融入城市现代化全局思考谋划,切实增强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下面,我谈几点浅见,以供大家参考。
一、凝铸思想坐标,精准领会城市工作新内核
(一)深悟历史性成就的战略根基,锚定“人民至上”坐标轴。中央总结新时代城市发展成就,根本在于坚持党对城市工作的全面领导,核心在于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交通运输作为民生保障的基石工程,必须牢牢站稳人民立场。交通网络不仅是物理通道,更是承载公平、托举民生的社会通道。要深刻把握“城市有机生命体”的系统论思维,把交通规划作为“城市骨架”来塑造,杜绝碎片化建设。当前我市交通在覆盖广度、服务精度尚有差距,亟须以内涵式发展替代粗放扩张,推动资源向人口密集区、产业薄弱区倾斜。更要警惕重硬件轻服务、重建设轻治理的倾向,将群众出行满意度作为核心标尺,让“最后一公里”真正畅通民心。
(二)把准阶段性转换的历史方位,校准“内涵提质”新航向。会议指出城市发展已转向“存量提质增效”新阶段,这要求交通工作同步转型。我市现有路网密度已达XX公里/百平方公里,但枢纽衔接效率不足、多式联运占比偏低等问题突出。须以系统思维破除“摊大饼”路径依赖,从追求里程增长转向结构优化。一要推动干线网络“强筋健骨”,提升XX高速铁路、XX货运通道能级;二要加速支线网络“毛细血管疏通”,实施农村公路提档升级三年攻坚;三要构建枢纽集群“立体联动”,打造XX空铁综合枢纽、XX港口集疏运体系。通过集约化、绿色化、智慧化改造,实现由“量”的积累转向“质”的跃升。
(三)对标现代化城市的目标图谱,夯实“交通先行”支撑力。会议提出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六维城市,交通是集成载体。要聚焦“创新城市”要求,以智慧交通驱动新质生产力,建设车路协同试点区、无人配送示范区;围绕“宜居城市”目标,发展“轨道+公交+慢行”三网融合模式,降低通勤成本;立足“韧性城市”底线,完善极端天气应急保通体系,实施桥梁隧道安全监测全覆盖。尤其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规划科学是最大效益”的论断,将交通规划主动嵌入国土空间“一张图”,确保与产业布局、生态红线无缝衔接,为城市永续发展筑牢根基。
二、聚焦主责主业,构建现代交通发展新格局
对标会议七项重点任务,交通运输部门必须勇当主力军。我们要紧扣“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主线,以交通强链补链延链支撑城市能级跃升。当前亟需破除系统协同不足、供需匹配错位、绿色转型迟滞等堵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工作要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这要求我们强化跨部门协作、全周期管理,以工程化举措打造人民满意交通。
(一)联通国土空间,提升承载能级。强化枢纽引擎。加快XX国际航空货运枢纽三期建设,打造“空港+自贸区+保税港”开放门户;推进XX高铁枢纽东站TOD开发,实现“站城一体、职住平衡”。优化港口功能分区,新增XX万吨级泊位3个,增强大宗商品储运能力。优化网络层级。构建“三环十二射”高快速路骨架,打通XX路等8条跨区断头路;实施农村公路“白改黑”2000公里,完善乡村旅游公路环线;科学布局综合运输服务站,确保城乡公交通达率100%。深化区域协同。共建XX都市圈交通一体化示范区,推行高速公路差异化收费;开通跨市公交线路15条,实现“一卡通刷、一码通行”;联合治理省界超载超限,共建共享治超信息平台。
(二)联动发展要素,提升驱动效能。释放改革动能。深化农村客运公交化改革,推广“预约响应式”服务;破除平台数据壁垒,建设市级出行MaaS平台;探索高速公路REITs融资,吸引社会资本200亿元。强化科技赋能。建设智慧交通大脑2.0版,融合交警、城管、气象数据;推广新能源货运车辆5000台,配套建设充电桩3000个;研发桥梁健康监测AI诊断系统,预警准确率提升至95%。培育枢纽经济。打造XX临空经济示范区,引入航空维修、冷链物流头部企业;开发高铁物流基地,开行电商快递班列;培育“交通+文旅”融合项目,开通红色旅游专线10条。
(三)联保民生底线,提升服务品质。织密普惠网络。新增优化公交线路50条,延长服务时间至23时;开设就医、就学定制公交专线;推进适老化改造,公交低地板车辆占比超80%,地铁轮椅渡板全覆盖。攻坚治理痛点。实施交通拥堵“削峰计划”,优化120个重点路口信控;严查非法营运“黑车”,建设网约车合规化监管平台;推进“停车难”综合治理,新增共享车位5万个。兜牢安全底板。开展危桥隧“清零行动”,改造老旧桥梁15座;严格“两客一危”智能监控,违规行为实时预警;完善暴雨内涝应急疏散预案,配备大流量排水车50台。
(四)联建绿色基底,提升生态价值。拓展低碳路径。推广氢能重卡示范线,建设加氢站8座;严控港口岸电覆盖率100%,船舶靠泊零排放;推进交通廊道生态修复,新建公路边坡复绿率达100%。深化污染防治。淘汰国Ⅲ柴油货车1万辆,工地机械尾气达标率100%;严查公路扬尘,机械化清扫率超95%;建立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全流程监管机制。塑造美丽廊道。打造“百里江岸绿道链”,贯通滨江骑行慢行系统;实施高速公路景观提升工程,建设特色服务区6个;严格交通项目生态准入,避让生态保护区12处。
三、锻造硬核支撑,扛稳城市发展交通新使命
推进城市现代化交通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在机制创新、能力淬炼、作风锻造上下实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加强党对城市工作的全面领导”,这要求我们以党建引领聚合力,以科学治理提效力,以过硬作风增动力。
(一)创新协同机制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210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