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在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推进会,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的最新决策部署,总结过往,分析形势,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动员全市上下以更高站位、更实举措,奋力推动我市精神文明建设实现新的跃升。
    刚才,相关单位作了很好的交流发言,分享了经验,剖析了问题,提出了思路,听了很受启发。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正视挑战,深刻把握精神文明建设从“创城”到“兴城”的历史性转变
    过去几年,是我市精神文明建设砥砺前行、成果丰硕的几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协同奋斗、锐意进取,成功实现全国文明城市“七连冠”的卓越成就。这一荣誉,凝聚着全市人民的心血和汗水,印证着我们城市发展的卓越品质,更有多项创新工作得到了中央文明办等国家部委的充分肯定。可以说,我们探索出了一条符合XX实际、具有时代特征的精神文明建设之路,为我市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丰润的道德滋养。
    站在“七连冠”的新起点上,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荣誉代表过去,未来更需开拓。我们面临的已不再是“如何保住牌子”的问题,而是“如何超越牌子”的时代课题。当前,我市精神文明建设正处在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即从致力于夺取“文明城市”荣誉的阶段性创建,全面转向致力于塑造“城市文明”内核的长期性建设。这绝非简单的文字游戏,而是发展理念、工作路径、评价体系的深刻变革,是一场全方位、深层次的自我革命。
    从“创建文明城市”到“建设城市文明”,其核心要义在于:
    一是从“指标驱动”转向“价值引领”。过去,我们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围绕着测评体系的各项指标展开,这在打基础、补短板阶段是必要且有效的。但“城市文明”的建设,更追求的是文明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它要求我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入城市发展的血脉,让崇德向善、诚信友爱、开放包容、守正创新成为这座城市的鲜明品格和全体市民的自觉追求。我们不能满足于街面是否干净、秩序是否井然这些“硬指标”的达标,更要致力于市民精神风貌、城市文化品位、社会道德水准这些“软实力”的持续提升。
    二是从“攻坚冲刺”转向“常态长效”。“创城”模式带有明显的阶段性、运动式特征,容易出现“评时抓、评后放”的周期性波动。而“城市文明”的建设,则是一项永不停歇、久久为功的系统工程。它要求我们必须打破原有的“迎检”思维定式,加快构建一套常态化、制度化、数智化的创建与评估闭环。正如市文明办正在研究制定的《XX市城市文明建设专项机制的意见》所探索的方向,未来的评估要做到“无感无扰”,而文明的成果要让群众“可感可及”。这意味着要将文明建设的要求全面融入政府决策、社会治理和市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实现从被动达标到主动作为的根本转变。
    三是从“城区为主”转向“全域覆盖”。过去的创建工作,重心和资源更多地集中在中心城区。然而,一座城市的文明高度,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城市文明”的建设,必然要求推动文明的阳光普照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实现岛内外一体化、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度融合发展。特别是要将工作重心向农村、尤其是城中村等薄弱环节下沉,让文明之风吹遍乡村田野,让现代治理惠及每一位居民。
    同志们,深刻认识并主动顺应这一历史性转变,是我们做好今后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必须以归零的心态、奋进的姿态,勇敢地跳出“舒适区”,告别“路径依赖”,以全新的视野和格局,谋划和推动我市精神文明建设迈向更高境界。
    二、聚焦关键、系统推进,精准把握建设高水平“城市文明”的核心任务
    从“文明城市”跃升至“城市文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纲举目张,抓住关键。我们要牢牢把握XX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战略定位,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的融合创新,在以下三个关键领域实现重点突破。
    (一)以治理现代化为突破口,全力攻克城乡文明融合的“最后一公里”。
    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文明发展不均衡,是我市迈向更高水平“城市文明”必须破解的难题。其中,城中村的现代化治理是重中之重,它既是社会治理的难点,也是文明创建的洼地。我们必须将其作为城乡精神文明融合发展的标志性工程来抓。
    一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城中村现代化治理。我们制定的《XX市城中村现代化治理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明确了“一年试点、两年攻坚、三年全覆盖”的清晰路线图。现在已是2025年,是攻坚收官、检验成效的关键之年。各区、各部门要对照“10+(5)+1”项治理内容,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确保各项任务如期高质量完成。要鼓励基层创新,总结推广XX区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XX区探索“大物业”管理模式(即由国企与村集体合资成立专业化物业公司统一管理)、XX区创新集体产权制度等有效做法,形成百花齐放、各具特色的治理格局。要构建起“区—镇(街)—村(居)—村民小组”四级联动的精细化管理体系,推广网格员、安全员“多员合一”的扁平化模式,通过成立房东协会、强化基层党组织对出租屋的引导等方式,实现从“管不住”到“管得好”的转变。
    二要将文明创建深度融入治理全过程。城中村治理不能就治理谈治理,必须与精神文明创建同频共振。要将消防安全、环境卫生、垃圾分类、诚信经营等文明创建的要求,转化为具体的治理标准和村民的行为准则。可以借鉴XX村获评“全国文明村”的经验,广泛开展“消防安全星级出租屋”评定、“爱心妈妈”志愿服务队等群众性创建活动,探索建立村民道德积分管理机制,将无形的文明要求转化为有形的激励约束,引导村民和租户在参与治理中提升文明素养,实现环境面貌与人文素养的同步提升。
    (三)以历史文脉传承为根脉,精心雕琢城市文明的独特神韵与魅力。
    一座没有记忆的城市,不可能有真正的文明。XX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和自然景观,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标识,是“城市文明”的灵魂所在。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必须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守护好这份宝贵的遗产。
    一要用法治力量为文脉传承保驾护航。即将正式实施的《XX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办法》,为我们提供了坚实的法律武器。各级各部门必须严格执行,将保护要求硬性嵌入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尤其是在城中村改造、旧城更新中,必须坚持保护优先,坚决杜绝大拆大建。要全面落实“保护责任人制度”,邀请专家学者组成委员会,为我们的保护工作提供专业支撑,确保每一处历史建筑、每一片传统村落都能得到科学、有效的保护。
    二要用“活化利用”理念激发文脉新生。保护不是尘封,而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我们要大力推行“微改造、活化利用”的模式,通过小规模、渐进式、充满敬畏的“绣花”功夫,将那些沉睡的古厝、旧厂房、老街区,改造为村史馆、文化展厅、公共服务空间或文创产业基地。要善于挖掘和讲述我们自己的文化IP,把XX英雄、XX海蟹等本土文化符号擦亮叫响;要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进来,将XX城隍庙等历史遗迹打造成为吸引两岸青年的研学基地和文旅热点,让历史文化在与现代生活的交融中焕发新的光彩,真正成为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增强市民文化自信的源头活水。
    (四)以评价体系改革为牵引,构建驱动文明内生发展的长效机制。
    从“创城”到“兴城”,评价指挥棒的转变至关重要。我们要加快建立一套更加科学、系统、符合“城市文明”建设规律的评价体系,以高质量的评估推动高水平的建设。
    一要突出常态长效。必须彻底摒弃为检查而创建的短期行为。要借鉴部分区已经开展的季度“常态长效测评”模式,将其制度化、全市化。通过不打招呼的暗访、第三方机构的独立评估、媒体“曝光台”的舆论监督以及数字化平台的实时监测等多种手段,对全市各区域、各领域的文明状况进行动态、连续的量化评估。评估结果要与干部的考核、单位的评优、资源的分配紧密挂钩,形成强大的倒逼压力。
二要突出群众感受。“城市文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206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