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七一:以一生赴“80字”誓词之约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2009年12月25日,隆冬的阳光透过窗棂,将鲜红的党旗染得透亮。我紧握右拳,站在党旗下庄严宣誓,成为一名预备党员。这短短80字的入党誓词,彼时是青涩却铿锵的承诺,此刻已化作镌刻在灵魂深处的终身信仰。十六载光阴荏苒,胸前的党员徽章伴我从“象牙塔”走向基层田垄,从乡镇办公楼走进机关大院,每当指尖轻触那抹滚烫的红,入党时的炽热初心总会在岁月里泛起涟漪,激荡起永不褪色的使命担当。
青春立志:誓言为灯照征程
十六年前的冬日,作为班级首批发展的党员,我站在党旗下宣誓的声音虽带着学生的青涩,却饱含破茧成蝶的坚定。当“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字句从胸腔迸发时,一股热流涌遍全身——这80字从此在灵魂深处烙下为人民服务的永恒印记。
怀揣这份初心,毕业时我婉拒了大城市企业的橄榄枝,选择扎根基层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初到乡镇,斑驳的办公楼、琐碎的村务、群众眼中试探的目光,曾让我在暮色中感到茫然。记得第一次灾后重建入户走访,村民们围拢而来的各种诉求让我手忙脚乱。我开始跟着老同事踩过泥泞田埂、叩开农户柴门,在晨露与暮色中打磨群众工作法:用方言唠家常化解隔阂,帮留守老人代缴医保,为种植户联系农技专家……看到村民们从怀疑到信任的转变,看到他们脸上因诉求解决而舒展的笑容,我才真正读懂“初心”二字的分量。
乡镇淬炼:实干为笔书初心
乡镇五年半的时光,是践行誓言的主战场,更是淬火成钢的熔炉。脱贫攻坚关键期,我所在的小山村贫困发生率高达30%。为精准识别贫困户,我白天顶着高温逐户丈量宅基地、核算收入,晚上在村委会昏黄的灯光下核数据、绘脱贫路线图,面对部分村民对政策的疑虑,我带着政策手册一次次上门,用“板凳会”“田埂课”的形式讲透什么是兜底保障、产业扶持。
产业扶贫是块“硬骨头”。为扩大中药材种植面积,我和村干部上门动员做群众工作,带着农技员蹲守三个月记录墒情;首批药材丰收时,我拉着商贩到地头现场称重算收益,用“看得见的实惠”打消村民顾虑。防汛抗灾的暴雨夜,我蹚着及膝的积水组织转移群众;洪水退去后,顾不上换洗衣物就组织村民核查受损情况。地震发生时,我第一时间冲进危房转移群众,在临时安置点搭起“帐篷党小组”,用帆布床当办公桌统计受灾情况……那些与群众同甘共苦的日夜让我明白:践行80字的入党誓词,是在泥石流中开辟生命通道的果敢,是用“脚底泥”换取“民心齐”的执着。
组工坚守:匠心为墨担使命
从乡镇到组织部门,变的是岗位坐标,不变的是初心底色。作为组工干部,我深知手中的考察笔承载着为党选贤任能的重任:干部考察时,坚持“蹲点式”调研,在项目工地、信访窗口与群众面对面听真话;党员教育中,挖掘本地红军长征遗址资源,把党课搬进田间地头,让老党员讲述红军长征在岷县的故事;面对干部档案审核、党员信息统计等“针线活”,始终发扬“安专迷”的精神,保持“鸡蛋里挑骨头”的严谨,确保工作不出丝毫差错。
在创新党员教育形式时,我们搭建“云端党课”平台,为流动党员量身定制“培训套餐”;针对农村党员,把培训课设在田间地头,让农技专家边教技术边讲政策。那些逐页核对档案的深夜、反复打磨党建方案的周末,都化作践行誓言的注脚——就像老组工前辈说的:“组织工作无小事,每个数据都连着党的执政根基,每份材料都要经得起历史检验。”以精益求精的匠心对待每一项工作,正是对“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最好诠释。
信仰如炬:一生一诺映山河
十五年党龄,是胸前党员徽章的厚重沉淀,更是肩上责任的不断加码。如今站在2025年的七一前夕,回望入党时穿着校服的青春模样,那80字的入党誓词依然是穿透岁月的灯塔。当在机关大院接待来访群众时,当在党员大会上重温入党誓词时,总能感受到一种力量在血脉中奔涌——那是誓言的力量,是“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赤诚。
前路或许仍有风雨,但我始终以誓言为坐标:把初心写在走村入户的脚印里,把使命落在改革攻坚的方案中,让信仰的光芒在每一次为群众跑腿、每一场政策宣讲、每一回急难险重冲锋中闪耀。这,就是一名共产党员对党的最长情告白——以一生赴一诺,用岁月写忠诚。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114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