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要坚定不移走创新发展转型升级之路——思维创新与管理提升研修班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月××日-××日,我有幸参加了××××公司组织的第××期经营管理人员思维创新与管理提升研修班。通过短短10天时间的学习,深深感受到了创新发展、转型升级的紧要性、迫切性和必要性。通过15位专家对浙商精神、精益管理、团队建设、领导力等16个专题进行讲述,既有理论上的讲解,又有案例的分析,又参观了梦想小镇、传化物流等四个创新创业园区和高科技公司对所学知识进行了印证,开拓了思路,开阔了视野。尤其是对浙商创新创业精神、精益化管理、企业文化建设、团队建设与领导力打造、国企改革与互联网+与企业转型升级等方面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也深深感受到了××××传统企业创新转型升级方面的差距。下面,根据学习培训情况,谈谈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一、培训学习的收获和启发
收获之一:抢抓机遇,敢于挑战,方能创造辉煌
浙江通过从一个地理小省、资源小省,成长为目前市场大省、民营经济大省、经济强省,有全国最大的义乌小商品市场,最大的小商品互联网平台,民营经济、小微企业极度发达,领先全国。浙江传奇的秘密在于改革开放后依靠民间力量,产生并充分培育了丰厚的市场经济土壤,同时浙江各级政府顺势而为,积极打造“小政府、大市场”平台,浙商抢抓政策机遇,一大批民营企业、个体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壮大。浙商的胜利,本质上是市场经济的胜利。
启发之一:一个人的成功、一个企业的发展,必须要有善抓机遇的意识。
通过这次学习,最大的感受便是互联网对传统产业的颠覆。×××作为传统资源型企业,随着中国经济深度调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化解产能过剩政策的实施,×××在一次性能源消费中的比例下降,“黄金十年”一去不复返,供大于求的现象将成为今后的新常态。但是,国家也提出了释放优质产能、“一带一路”等利好政策。作为传统×××企业该如何应对?个人认为要积极利用优质产能释放、“一带一路”等政策,充分发挥×××公司建矿快、质量优、管理强的优势,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走出国门,通过购买、兼并、合作等方式开发优质×××资源,推动集团公司科学持续发展。
收获之二:全员参与,大众创新,做强企业发展新引擎
浙商精神通过与浙江经济深度融合,从创业到创新,从义乌小商品城到互联网版的阿里巴巴,从“温州1.0”走向“大杭州2.0”,通过转型升级,积极推进商品模式创新,放手催生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世界,成为中国最具生机与希望的模范省、中国最受瞩目的财富之地。而煤炭行业作为传统能源行业,在国家去产能、供给侧改革、新能源开发等严峻宏观经济环境下,创新发展、转型发展更加迫在眉睫。
启发之二:×××集团公司必须始终坚持创新驱动战略不动摇,充分调动公司上下全体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大力挖掘全员智慧,紧紧依靠创新防灾害、治灾害、促转型,通过创新解决制约生产现场的实际难题,通过创新推动矿井提速提效、增加效益,将×××建设为集团公司乃至陕西省创新创效与灾害防治的标杆企业。
收获之三:精益变革,质量为先,打造企业核心竞争优势
通过学习精益管理系统五个核心和六个指标、实施精益管理的七大意识,尤其是了解了丰田全员精益化管理及其机制、德国隐形冠军的九大特质,使我个人对集团公司推进精益管理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中国步入经济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政策刺激消化期的新常态,实施精益管理是企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同时,必须树立产品创新、服务创新、质量创新力度,充分发挥自身产品的竞争优势,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启发之三:×××要发展,企业要增效,必须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打好基础、落实责任、稳步推进,对标提升,把精益管理的理念贯穿于安全、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围绕制约矿井安全生产的难点、重点,薄弱点导入精益管理的工具,达到灾害可防可控、提高效率、减少浪费、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目的。同时,牢固树立产品质量意识,充分发挥煤质优的产品优势,积极做好市场调研,发挥洗煤厂的作用,以高精端产品占领市场。积极与客户进行对接,把单一的卖产品转移到卖服务上来,根据客户需求,帮助设计方案,以优质的服务赢得市场,达到互惠互利有目的。
收获之四:素质提升,文化强企,增强企业发展软实力
文化是体现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资源。强大的企业文化,能够高效凝聚职工队伍,能够产生强大的战斗力和生产力。浙商文化通过与国家政策、与浙江经济有机融合,展现出了蓬勃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启发之四: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以安全文化为核心,以诚信文化为保障,以人本文化、精益文化、创新文化为重点,以行为文化为抓手,以群众文化为载体,整合汇总正通的企业文化。在深入推进各项子文化的同时,将重点宣贯“精益文化”,通过采取开办“精益课堂”等形式,学习精益文化理念与内涵,把“用最小投入,创最大价值”、“一次做对、消除浪费”等精益管理文化深入人心并转化为自觉行为。
二、关于下一步工作的几点思考
××目前,突出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职工队伍成分复杂,流动性大且素质相对较低。二是创新创效氛围相对不强。主要表现在单位之间创新发展不平衡,个别单位和个人存在为创新而创新的现象,全员创新创效的氛围和积极性还未充分调动。三是精益管理推进缓慢。作为一个年轻的新建矿井,各项管理基础相对较弱,推动精益管理的基础差、底子薄,整个精益管理推进工作停留在表面,求广不求深,没有伸下去。
对此,结合本次学习培训,下一步重点采取以下措施:
(一)完善机制,强化创新,切实增强创新创效水平。牢固树立“科技兴企、技术强企”理念不动摇,坚持用创新的手段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各项难题。充分发挥创新研究所、劳模工作室、创新团队、创新小组等创新平台作用,围绕制约现场安全生产的关键难题开展创新创效,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048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