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党建案例精选汇编(4篇)

2025年高校党建案例精选汇编
(4篇)
目录

1.xx大学“红心匠行”义务维修队党支部:打造志愿服务新范式 2
2.xx农业大学:用红色校史资源打造党建育人品牌 6
3.xx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城市服务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9
4.护航粮食安全 助力区域发展 16

xx大学“红心匠行”义务维修队党支部:打造志愿服务新范式
?
    近年来,xx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红心匠行”义务维修队党支部高举“党建红”旗帜,以“红色工匠”精神熔铸服务之魂,构建“4+2+X”志愿服务体系,在躬身实践中奋力书写新时代劳动育人答卷。
    党建引领“四个创新”
    创新党建布局。构建以党支部为核心,联动科普教育、扶残助弱、阵地建设、品牌运营、科创攻关五大板块,辐射N个校社合作平台的“1+5+N”矩阵体系,深化“党建带团建”双轨机制,义务维修团支部获评“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等多项荣誉。创新管理机制。依托线上平台实现服务申请智能化登记,建立服务档案动态追踪系统,形成精细化管理模式。制定《党员先锋岗履职清单》和“服务积分星级管理制度”,将志愿服务成效纳入党员民主评议指标。创新学习模式。将理论学习与民生服务深度融合,积极推动“三会一课”模式创新。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堂”,通过“民生议事厅”了解社区治理需求,创建公益技术研发工作坊,攻关民生痛点;开展“服务创享会”,将典型案例嵌入主题党日活动,深化志愿服务经验分享与交流成果。创新育人体系。构建“三阶淬火”红色育人工程,新生在“雷锋工位”完成劳动启蒙“素坯成型”;入党积极分子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专项淬炼”;党员骨干在“科创锻造车间”进行技术攻坚。近五年,累计4000余名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和杰出校友。
    锻造校内校外“两个服务阵地”
    精铸校内“双核”引擎。依托校内定点“雷锋站”和义务维修队主题馆“双核心”服务阵地,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培养并储备志愿服务工作人才。截止至2025年,累计开展大型志愿活动70余次。织密校外矩阵网络。建立经线-定点服务枢纽。建立xx市树兜幸福里社区、大凰山社区等10余个定点“义务维修志愿服务站”,年均服务超2000人次。打造纬线-流动服务脉络。组建“红色工匠”流动服务队,深入宁德市象溪村等多个乡村开展志愿服务,为村民义务修理家电累计4万余件,开展科普活动覆盖人数达20万余人。
    全域联动,多元协同赋能
    建立“全链”扶弱服务体系。聚焦特殊群体需求,建立“党建引领+科技赋能+专业服务”的立体化帮扶体系。联合xx市残疾人联合会,康乐园、灵响社区等社区党组织组成“党员扶弱先锋队”,开展“‘杖’义志行”科技助残专项行动。针对残障人士出行、沟通困难等痛点开展技术攻关,研发“E-chat聋哑人社交手套”“智能导盲杖”等助残科技创新产品,切实提高扶弱成效。创新“科教融合”护苗行动。党支部与xx大学附属实验学校、茶园山中心小学等中小学开展合作共建,组建“星火”理论宣讲团,开展“科学家精神进课堂”等理论宣讲特色活动。开设“青木”科普启蒙课等多项课程,指导中小学生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数字中国机器人大赛等多项荣誉。与茶园山小学合作研发AI语音“五育并举”评价系统,支撑茶园山小学获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彰显“志愿服务+”示范效应。构建“高校-政府-社区”三方协同机制,与厦门市濠头社区等多个社区党组织开展常态化合作。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组织支部成员深入龙岩长汀、莆田荔城等地区开展志愿服务。
    下一步,“红心匠行”义务维修队党支部将持续深化“4+2+X”服务体系,以“国之大者”的担当深耕“民之小事”,让“红色工匠”的技术触角延伸至民生末梢,以全链条服务守护万家灯火的温暖底色,奋力书写服务国家战略与人民需求的时代答卷。
    

xx农业大学:用红色校史资源打造党建育人品牌

    在xx农业大学校园,江竹筠烈士雕塑静静矗立。不时有学生来到塑像前,献上花束,寄托对烈士校友的缅怀与敬意。
    红岩英烈江竹筠以生命诠释对党的坚贞忠诚,马克思主义先驱王右木为xx党团组织奠定基石,温江党组织创建者康明惠为革命战斗和奔波,还有张大成将年轻生命熔铸进成都十二桥烈士的丰碑……xx农业大学在近120年的办学历程中,涌现出大量革命英烈校友。
    川农大农学院植物保护学系是江竹筠和张大成两位烈士曾学习和开展过斗争的地方。早在2021年,该校农学院便面向全院师生发起了“江竹筠红色党支部”创建活动,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今年,学院又将这一党建创新实践升级到2.0版本,创建“江竹筠党支部”和“张大成班”。
    “在党支部层面,以江竹筠曾学习过且党建基础较好的植物保护学系为创建示范对象,结合植物保护学科特色,推动红色基因铸魂育人。”xx农业大学农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在班级层面,引导学子传承红色基因,强化学风建设,发挥先进班级示范引领作用。
    “这是王右木烈士用生命守护的《人声》报!”xx农业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党员张芮槐面对金融202303团支部的成员,一边讲述,一边展开泛黄的复制史料。今年5月以来,他所在的这支由32名师生组成的“右木理论宣讲团”已走进该学院55个班级,为1700余名学生讲述了王右木的革命人生和革命精神,让“经世济民”的赤子情怀深深叩击学子心扉。
    百年前,作为教员的王右木曾站在xx公立农业专门学校(xx农业大学前身)的经济学讲台上影响了大批进步青年。百年后,他的故事继续引领着更多川农大青年筑牢信仰之基。据了解,川农大经济学院在今年启动了“右木党团支部”示范创建工程,在全院遴选培育6至7个具有标杆作用的示范性党团支部,重点打造“理论学习先锋队”“成长成才示范岗”“乡村振兴服务团”育人载体。
    1920年,青年康明惠入读xx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林科。在这里,他深受王右木的影响,成长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并投身革命。如今,xx农业大学林学院正在创建一批康明惠先锋班/支部,与地方合作共建“明惠林”红色实践教育基地,在林学专业课程中嵌入“康明惠专题”,将参观康明惠纪念铜像、“明惠林”及校史馆作为全体林学新生的必修课,进行沉浸式红色校史教育,实现专业教育与红色文化深度融合。
    “红色校史不是尘封档案,而是新时期党建引领的源头活水。”xx农业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学校将持续用活红色校史资源,打造党建育人品牌,为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构筑起坚实根基。
    

xx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城市服务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作为市属高职院校,xx职业技术学院紧紧围绕城市发展需求和产业转型升级前沿趋势,历经多年探索与实践,构建了“校城共生·产教共长·校企共育”的“城市服务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为xx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为城市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改革提供了实践经验。
    问题导向:破解学校人才培养难题
    学校坚持“校城深融、产教深嵌、校企深合”的培养理念,致力于解决“校城融合不深,人才培养与城市发展需求契合度不高;校城产协同机制不活,产教联动机制亟待健全;育人深度不足,能力与岗位不匹配”等问题,努力培养具有“深厚xx情怀、精湛专业技能、良好科学素养、宽广国际视野、突出创新意识”的“五位一体”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和城市建设者。
    针对高技能人才培养难题,学校提出“融入城市、研究城市、服务城市”的办学育人新理念,实现校城深融;通过校地局共建、校企园协同、产科教融合,搭建起“一体两园多载体”产教融合育人新机制,实现产教深嵌;实施“校企六共”工程,形成能力贯通的协同育人新路径,实现校企深合。通过以上举措,最终形成育人新生态,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校城共生:明确了培养“城市服务型”高技能人才的办学定位
    主动融入城市:学校全面融入和服务xx市“国家中心城市”“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和“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等发展格局,明确“城市综合型职业院校”定位,将学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与xx市重点产业深度对接,坚持“学校围绕城市办、专业围绕产业建、实践融入生产线”的办学逻辑,以产助教、以教促产,为人才培养确立精准导向。
    深入研究城市:建设数字经济与文化创意融合发展研究中心、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等平台,建立“产业链—人才能力谱系”动态映射机制,形成“xx市重点产业人才供需分析报告”。作为四川省人工智能学院高职理事单位,构建人工智能、电子信息、数字经济、医护康养等专业群8个,实现专业与xx市重点产业全部对接。
    全面服务城市:围绕xx市产业生态圈和重点产业链,厘清产教映射关系,形成专业产业分析报告和建设规划,构建“深厚xx情怀、精湛专业技能、良好科学素养、宽广国际视野、突出创新意识”“五位一体”能力结构,培养“下得去、用得好、留得住”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城市服务人才,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与城市产业需求侧的高度适配,全面服务城市发展。
    学校以“校城共生”理念引领人才培养工作,有效解决了“城市服务型”高技能人才培养难题。
    产教共长:搭建了“一体两园多载体”产教融合育人机制
    校地局共建:汇聚政府部门、学校、行业、企业和社会合力,强化院局互动,推行学校二级学院与市级部门合作机制,形成了政府部门、学校、行业、企业和社会协同育人的工作格局。xx市政府部门支持学校建成本科层次职业大学,新增用地800亩,投入财政资金32亿元建设新校区,促进职教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双向融合,深化校产城一体协同治理机制。
    校企园协同:学校与城市空间、产业空间互动发展,实现“校区、企业、园区”联动,建立“政府部门、学校、企业共管”管理运行理事会,联动高新区、华为等共建高新区成职软件教育园,与新津区政府部门、xx数据集团等共建新津成职融创产教园,牵头建成全国首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省级市域产教联合共同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创设育人平台,实现校地共生、共赢、共荣。
    产科教融合:凝聚区域创新发展合力,共建产业学院5个和省级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育人载体,获省级财政支持5000万元,企业投入超2500万元,开展“订单班”“学徒制”“现场工程师”等人才培养项目,形成了“双园一体”“厂校一体”园区化、集团化等多主体、多形式育人格局。
    学校通过“产教共长”育人机制,有效促进了城市、产业、教育深度融合。
    校企共育:形成了“能力贯通”人才培养路径
    素养共培:学校挖掘xx市思政教育资源、企业工匠文化资源等,建成思政育人资源库,推动城市精神转化为“成职文化”,实施“城市认知—产业体验—职业认同”三阶浸润教育,引导学生了解xx、热爱xx、服务xx,实现学校、学生发展与城市发展双向奔赴、相互成就。
    标准共建: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和人才培养供需对接会议,及时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规格,对标华为认证等120余项行业标准,将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等融入教学全过程,保障教学标准与市场需求紧密对接。
    课程共融:将企业项目、真实案例、企业标准等融入教学内容,将企业真实生产任务、技术难题转化为教学案例,构建“公共基础+专业平台+岗位方向+创新拓展”进阶式模块化课程体系,校企开发100余门项目化课程、80余部校企双元教材,实现教学内容与生产过程同步。
    师资共聘:推进教师进产线、工程师进课堂,聘请企业技能大师作为产业导师参与实践课程教学,专业教师赴企业生产线实践,形成“校企混编、双向交流、项目共担”的结构化师资队伍。
    基地共建:引入100余家企业真实生产流程,校企共建“学校+园区+企业”无界化育人环境,搭建虚拟仿真实训基地、项目工作室、技术服务站等育人场景,实现教学场景与企业场景实景融通、育人过程与生产环节动态适配。
    能力共训:以四川职业教育技能创新中心和xx创业学院等为依托,构建“识岗重素养→轮岗练技能→顶岗精技术→拓岗强创新”实践体系,分段培养“基础—核心—岗位—创新”核心能力,形成“阶梯递进”能力培养体系。学校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奖数量连续多年居四川省前列,学生荣获“全国技术能手”等称号。
    学校通过路径创新,实现从单一技能传授转向“素养—技能—创新”的“能力贯通”培养,创建了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
    10余年来,学校培养输送了技能人才6万余名,毕业去向落实率保持在96%以上,本地就业率持续保持高位。建设软件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2个国家级别“双高”专业群,专业全部精准匹配区域产业链,获批国家级别建设成果213项、省级建设成果753项,牵头完成300余项企业技术服务,解决产业技术难题121项,累计培训鉴定78万余人次,服务到账超亿元。学校获得黄炎培职业教育奖“优秀学校奖”和“产教融合、服务贡献、人才培养、国际合作”“卓越校”等荣誉;校长在全国高等职业学校校长联席会议、全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工作会议等会议上作主题报告,获得业界的一致认可。
    学校以“城市综合型本科职业大学”为目标,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校城共生”重塑职教价值坐标,以“产教共长”破解资源协同瓶颈,以“校企共育”重构能力培养路径,持续优化办学定位、打造新型载体、优化合作模式,推动构建城市产业和职业教育深度融合、协同创新的发展格局,为xx高质量发展贡献成职力量。
    

护航粮食安全 助力区域发展
——xx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的产教融合实践

    在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格局变革的背景下,xx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凭借学校“因粮而立、缘粮而兴”的深厚基础,通过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的方式,将商务智能、大数据与管理决策、数字供应链等新兴研究模式融入粮食产后全流程,建立了管理赋能、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相互促进的协同机制,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了力量。
    锚定需求探新路:以交叉融合构建管理学科新生态
作为国内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41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