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市2025年教育创新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全市2025年教育创新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我们共同召开*市2025年教育创新发展大会。这既是一次总结过往、表彰先进的庆功会,更是一次锚定目标、擘画未来的动员会。首先,我谨代表*市委、市政府,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和帮助*教育事业发展的*省委省政府、*省教育厅、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以及社会各界的朋友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向奋战在全市教育战线的广大教师、教育工作者和离退休老同志,致以节日的诚挚问候和崇高的敬意!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城市强。一个地区的发展,短期靠项目,中期靠政策,长期靠人才,而人才的根基在于教育。*市作为拥有千万级人口的大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必须肩负起的历史责任,是推动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跃升的战略抉择,更是回应百万家庭殷切期盼的民心工程。刚刚播放的工作汇报片,集中展现了过去几年全市教育事业取得的丰硕成果,令人振奋,倍感自豪。一批先进单位和优秀个人受到表彰,他们是全市教育战线的杰出代表,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初心与担当。在此,对获得表彰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
    回顾过去五年,是*教育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在*同志、*会长等专家前辈的倾心指导与帮助下,全市教育系统高举“爱、尊重与奉献”的旗帜,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奋斗激情,推动教育事业发生了格局性、深层次的变革。可以说,*教育的面貌焕然一新,内生动力被彻底激活,正昂首阔步地从“教育大市”向“教育强市”迈进。这种变革,是发展信心的历史性重塑。曾几何时,优质生源外流、本地教育信心不足是困扰发展的痛点。通过壮士断腕的改革,特别是“1530”工程的强力牵引,成功激活了全市教育改革发展的“一池春水”,让广大干部群众看到了教育振兴的希望,坚定了办好家门口好学校的信心。这种变革,是发展格局的系统性优化。过往“乡弱城挤”“公弱民强”的失衡局面得到有效破解。学前教育,从供给结构失衡迈向了“普及普惠、安全优质”的新阶段;义务教育,通过集团化办学、学区制改革等举措,有效破解了“择校热”难题,实现了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的坚实跨越;高中教育,一举扭转了多年的“徘徊低迷”,呈现出“全面崛起”的强劲态势,高考成绩连年攀升,赢得了社会广泛赞誉;职业教育,在阵痛中完成了“浴火重生”,正朝着类型特色鲜明、服务能力卓越的方向加速转型;高等教育,稳中求进,在服务地方发展中的战略支撑作用日益凸显。这种变革,是发展理念的革命性焕新。全市上下对教育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再仅仅是文件上的一句话,而是转化为真金白银的投入、真心实意的举措。从教育工作者到各级干部,都深刻认识到,抓教育就是抓发展,谋教育就是谋未来。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一系列改革,都贯穿着先进的教育理念,推动*教育走上了内涵式发展的快车道。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这些成果的取得,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科学指引,是省委省政府、省教育厅关心厚爱的结果,是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等专业机构倾力支持的结果,更是全市上下,特别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团结拼搏、无私奉献的结果。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对标党中央、省委的要求,对照人民群众对“好上学、上好学”的迫切愿望,对标建设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的目标,*教育仍面临不少挑战。教育优质均衡的根基还不够牢固,城乡、区域、校际之间的差距依然客观存在;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能力仍有待提升,结构性、区域性缺编问题需要持续破解;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深度广度还有待拓展,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尚需进一步增强;教育评价体系改革仍需深化,破除“五唯”顽瘴痼疾任重道远。这些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前进中的烦恼,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实的举措,在下一阶段的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同志们,朋友们,
    当前,*的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全市上下正围绕建设现代化新*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新的征程,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必须把教育作为城市发展的“硬脊梁”,以超常规的力度,推动教育事业实现新的跨越。锚定“六年大改观”的宏伟目标,就是要实现基础教育质量、“三支队伍”建设水平、产教融合深度、高等教育综合实力等方面的根本性、全局性改观。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第一,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定不移筑牢思想根基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办好教育,首要解决的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必须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一要强化理想信念教育。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持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融入日常,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要充分利用*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相传。二要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要坚决扭转应试教育倾向,树立科学的成才观。在抓好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大力加强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体育方面,要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教会学生一至两项终身受益的运动技能。美育方面,要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升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劳动教育方面,要让学生们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他们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良好品质。三要关注学生身心健康。要将学生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健全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配齐配强心理健康教师,常态化开展心理健康监测、预警与干预工作。要加强家校社协同,构建三位一体的关爱网络,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阳光、自信、快乐地成长。
    第二,聚力均衡优质核心目标,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攻坚
    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家门口享受到高品质的教育,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最大的民生。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持续深化改革,着力破解制约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瓶颈障碍。一要持续深化“1530”工程。“1530”工程是过去几年*教育改革的成功实践和宝贵财富,是实现教育优质均衡的有力抓手,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下去。要推动名校名师帮扶实现全覆盖,从“输血”向“造血”转变,从形式上的结对子,向管理、文化、课程、教研等方面的深度融合转变。要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完善考核评价办法,确保帮扶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真正把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到每一所薄弱学校,带动全市基础教育整体水平的跃升。二要坚定推动县域高中崛起。县域高中是县域教育的龙头,是巩固提升区域教育质量的“压舱石”。一个县的教育强不强,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县中强不强。要下大力气实施县中标准化建设和质量提升工程。硬件上,要补齐短板,加快改善办学条件,建设现代化的智慧校园、绿色校园。软件上,要着力深化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培养一批本土教育名家和骨干教师。要深化与国内顶尖高中的合作,引进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管理模式,激发县域高中的内生发展动力,力争用三到五年时间,打造一批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高品质县域高中。三要统筹抓好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要构建一个全学段、全方位、高质量的教育发展体系。学前教育要继续巩固“普及普惠”成果,大力发展公办园,扶持普惠性民办园,着力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义务教育要在“优质均衡”上持续发力,深化教育集团化改革,促进教师合理流动,切实缩小城乡、校际差距。要高度重视特殊教育,加大投入,完善体系,确保每一个有特殊需要的孩子都能得到应有的关爱和教育。
    第三,聚合产业发展核心需求,坚定不移推动产教融合
教育的发展不能游离于经济社会发展之外,必须主动融入、精准服务。*正处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这为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一要以市域试点为契机建强职业教育。*市作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市域试点,这份荣誉来之不易,是机遇更是责任。要用好用足这一金字招牌,大胆闯、大胆试,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上实现新突破。要围绕全市主导产业和未来产业布局,动态调整优化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做到产业发展需要什么人才,职业教育就培养什么人才。要积极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推动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支持建设一批高水平的职业院校和专业群,让职业教育真正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快车道”,成为服务区域经济的“主力军”。二要以创新转化为导向做优高等教育。驻*高校是*最宝贵的智力资源和创新源泉。要全力支持驻*高校“双一流”建设,积极搭建校地合作平台。要加快建设环高校创新知识经济圈,推动高校的科研成果、创新人才与地方的产业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407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