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论述》研讨发言材料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是我们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遵循,是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实践的思想灯塔。总书记反复强调,“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并指出“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这些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基层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的战略地位,系统回答了“为什么要重视基层治理、怎样提升治理效能”的重大课题。学习领会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就要自觉把基层治理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刻把握其政治意义、实践意义和战略意义,把理论成果转化为治理举措、把思想共识转化为治理效能。
一、提高政治站位,在深学笃行中把握战略方位
(一)要从全局高度看清基层治理的关键地位。
总书记指出,“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强了,社会治理的基础就实了”。社区虽小,却连着千家万户,做好社区治理工作,既是夯实党的执政根基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支点。纵观历史经验和现实实践,凡是基层治理坚实有力的地方,社会稳定、群众安心;凡是基层治理薄弱失序的地方,社会矛盾容易聚集,风险隐患频发。我们必须牢固树立“抓基层就是抓根本”的理念,把更多资源和力量沉到基层,把更多政策和制度落实到末端,真正筑牢国家治理的根基。
(二)要从理论深度把握基层治理的本质规律。
总书记强调,“治小者不可以怠,怠则废;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基层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顶层设计,又离不开微观落地;既要立足制度供给,又要依靠群众创造。只有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统一,才能真正把治理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当前,社会结构加速分化,群众需求更加多元,治理场景日益复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化对基层治理规律性的认识,善于运用法治思维、系统思维和数字思维,把党的领导优势与现代治理方式结合起来,把人民群众的智慧与科技赋能的成果结合起来,从而推动基层治理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中提效。
(三)要从实践深处落实基层治理的政治责任。
总书记指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这是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警醒。基层治理不仅仅是民生问题,更是重大政治问题。对领导干部而言,能不能下沉到社区、深入到群众,能不能真正把握社情民意、解决实际问题,既是作风检验,更是政治考验。我们必须把学懂弄通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作为必修课,把抓基层、强基础作为分内事、基本功,自觉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要健全党员干部常态化下访走访机制,把百姓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的呼声诉求作为第一议题,推动各项政策在基层落地见效。
(四)要从战略视角强化基层治理的统筹合力。
总书记强调,要“善于把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优势”。这就要求我们强化基层党组织的统筹功能,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要完善“街道—社区—网格—楼栋”的组织体系,推动党的工作延伸到最末端;要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制度机制,充分调动社会组织、志愿服务、专业社工等力量参与基层治理,形成政府治理与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生动局面。唯有如此,才能让党的旗帜在社区高高飘扬,让党的声音直抵千家万户,让党的关怀温暖万千心田。
二、聚焦社会工作,在服务群众中厚植治理优势
(一)要把服务群众作为根本立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基层治理的价值取向就在于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把人民群众的所思所盼作为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无论是教育、医疗、养老,还是住房、就业、社保,每一项都关乎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都是群众心中最重的秤。要树立鲜明的服务导向,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盼、我有所为。
(二)要推动社会工作体系不断完善。
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坚持和完善新时代‘枫桥经验’,强化网格化管理和服务”。社会工作既是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支撑力量。要构建政府引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工作体系,把专业社工、志愿力量、社会组织引入到社区治理中来,在困难帮扶、心理疏导、矛盾调解、权益维护等领域提供更专业、更精细的服务。要推动社会工作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群众信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使其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重要纽带。
(三)要聚焦重点群体提升服务效能。
总书记多次强调,社区治理要“多想想如何让群众生活更方便一些、如何让群众感觉更平安、更幸福一些”。这就要求我们聚焦“一老一小”、困难家庭、流动人口、新就业群体等重点群体,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比如,针对老年人要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医养康养相结合,让老年人安享晚年;针对儿童青少年要强化校社联动,开展公益性课外活动,营造健康成长环境;针对困难群众要织密兜底保障网,强化救助帮扶机制,让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四)要推动公共服务向基层延伸。
总书记强调,“要加快推进民生领域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公共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弱势群体倾斜”。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提升社区的综合服务功能,把更多的公共资源沉到基层、投向群众。要推动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社会保障、就业服务等资源下沉,真正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要积极探索“互联网+政务服务”“掌上办、家门口办”等便民模式,努力让服务更便捷、管理更高效,让群众在社区就能享受到更优质的公共服务。
(五)要激发群众参与形成治理合力。
社会治理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更需要群众共建共治共享。总书记指出,“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就在社区”,要及时感知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一件一件加以解决。要健全群众自治制度,拓展协商民主渠道,引导居民主动参与社区治理,把群众的智慧转化为治理的动力。通过邻里互助、志愿服务、社会组织参与等多元形式,推动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共同体。
三、坚持党建引领,在共建共治共享中提升治理效能
(一)要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治理始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党的领导,推动党组织向最基层延伸,健全基层党组织工作体系,为城乡社区治理提供坚强保证”。党的领导是基层治理的最大优势,也是治理效能的根本保障。要持续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推动党的工作向社区网格、楼栋单元、社会组织全覆盖,把党的旗帜插到最前沿,把党的声音传到最末梢。要通过完善社区大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等组织架构,形成上下贯通、条块结合的组织体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治理全链条。
(二)要把组织体系建设作为基础工程。
总书记强调,“党的基层组织是党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要建强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完善支部书记“比拼晾晒”机制,推动书记抓治理、担责任、见实效。要持续优化组织设置,结合社区、园区、楼宇、行业等不同场景,灵活组建功能型党支部,推动党的组织与社会单元有效嵌合。要健全党员分类管理制度,引导在职党员、无职党员、退休党员到社区亮身份、作表率,推动党员力量在矛盾调解、环境整治、服务群众等领域全面发挥作用。
(三)要把网格化治理作为有效抓手。
总书记指出,“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市政设施运行管理、交通管理、环境管理、应急管理,坚持重心下移,完善社区治理模式”。要持续深化“党建+网格化”治理,把党组织建在网格上,把党员嵌入网格中,实现情况掌握更精准、矛盾化解更及时、服务群众更高效。要用好信息化手段,健全“群众点单、网格报单、社区派单、部门接单、督办销单”机制,形成闭环服务链条。要推动网格员、信息员、志愿者常态化入户走访,及时掌握社情民意,实现“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社区、矛盾不上交”。
(四)要把共建共治共享作为治理导向。
总书记强调,“要发挥社会力量在管理社会事务中的作用,因为有些事情是政府管不了也管不好的,可以让群众依法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这就要求我们健全居民自治制度,拓展协商议事平台,推动社区居民、社会组织、物业公司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治理。要广泛凝聚“红色物业”“社区达人”“志愿队伍”等社会力量,培育公益类、服务类、文体类社会组织,推动治理资源多元共享。通过社区积分制、文明超市、邻里互助等机制,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生动局面。
(五)要把矛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40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