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街道关于深化“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情况报告

XX街道关于深化“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情况报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精神,巩固拓展相关学习教育成果,XX街道党工委立足辖区实际,将“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作为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工作来抓,通过系统性部署与创新性实践,探索出一条以思想引领、组织建设、民生服务为一体的常态化、长效化工作路径,有效强化了广大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的思想认同和行动自觉,为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注入了强大动力。
    一、以政策宣讲为引领,筑牢思想认同根基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群众教育的首要任务在于将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转化为群众的普遍共识与自觉行动。为此,XX街道将政策宣讲作为教育活动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构建了多维度、广覆盖、深层次的宣讲体系,确保党的温暖与声音直达基层末梢。
    首先,在宣讲主体上,构建多元化专业队伍。针对不同群体的知识结构与接受习惯,街道整合各方资源,组建了11支各具特色的宣讲队伍。这些队伍成员不仅包括街道社区干部,还吸纳了在特定领域具备专长的党员、退休干部、教师及行业专家,使其能够结合自身专业优势,用群众听得懂、信得过的方式开展宣讲。
    其次,在宣讲模式上,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街道定期组织集中宣讲活动,重点围绕“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等核心内容,进行系统性、权威性的解读。同时,更注重将宣讲融入日常,通过“入户宣讲”的模式,将课堂搬到居民家中、田间地头。截至目前,已累计开展集中宣讲11场,入户宣讲逾30次。这种灵活性确保了宣讲工作能够覆盖到行动不便的老人、工作繁忙的中青年等各类群体,实现了宣传教育的全覆盖。
    再次,在宣讲内容上,突出贴近性与实效性。宣讲工作避免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紧密结合党的各项惠民政策,特别是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医疗、养老、教育、就业等方面的具体措施。宣讲员通过讲述辖区内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居民收入增加等真实案例,帮助群众算好“惠民账”与“发展账”。通过发放超过300份的“惠民幸福账单”,将国家政策带来的宏观效益具象化为每个家庭的微观福祉,使群众在亲身感受和今昔对比中,深刻理解“惠从何来、恩向谁感”,从而将“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目前,该项工作已直接覆盖居民群众超过400人,思想引领的深度与广度得到显著提升。
    二、以组织建设为核心,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基层党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根本保证。XX街道深刻认识到,群众教育的成效最终需要通过高效能的基层治理来检验和巩固。为此,街道着力于夯实组织基础,构建了科学严密的基层治理架构。
    一方面,健全纵向贯通的五级组织体系。街道党工委对原有的组织架构进行系统性优化,健全并完善了“街道党工委—社区党总支—片区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五级联动组织架构。这一体系如同一张严密的组织网络,将党的工作触角延伸至社会治理的每一个“神经末梢”,确保了上级决策部署能够一贯到底、快速响应,也保证了基层社情民意能够畅通无阻、及时上传。
    另一方面,优化横向到边的网格化管理单元。在科学测算地域面积与人口分布的基础上,街道将辖区精细划分为56个基础网格,并为之配备了78名社区工作者与7名片区民警,实现了管理资源的优化配置。为进一步激活基层治理的内生动力,针对居民小区和平房区的不同特点,积极选拔并任用了一批经验丰富、群众基础好的离退休党员、物业公司骨干、业主委员会成员等担任“楼栋长”和“小巷管家”。这些本土力量作为社区工作的得力助手,在政策传达、信息收集、矛盾调解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此基础上,持续深化共建共治共享机制。街道积极推行“双报到、双服务、双报告”工作机制,引导辖区单位党组织和在职党员下沉社区。通过建立“平时活动在社区,急时服务到网格”的响应模式,鼓励报到党员根据自身特长和群众需求,主动认领“微心愿”、积极参与“微治理”。自该机制运行以来,已为居民提供了包括医疗义诊、法律援助、就业帮扶、敬老助残在内的各类“微服务”累计超过480个。这不仅有效弥补了社区公共服务的短板,更重要的是构建了一个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基层治理新格局,将组织优势成功转化为了治理效能和服务优势,为群众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三、以办好实事为根本,彰显为民服务宗旨
    群众教育的最终落脚点在于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让群众在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持续提升中,真切感受到党的关怀。XX街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办实事”作为检验群众教育成效的根本标准,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
其一,探索社区经济新模式,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破解社区治理长期依赖财政“输血”的难题,街道积极探索从“输血”向“造血”的模式转变。通过运用“公益+低偿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402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