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级新生开学典礼暨军训开营式上的讲话:诚毅求真铸魂笃学强技逐梦
(2025年8月29日)
各位老师、2025级新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隆重地举行2025级新生开学典礼,共同迎接来自全国24个省的3175名新同学。此刻,我谨代表学校领导班子与全体教职员工,向你们的到来,致以最热烈的欢迎!向悉心培育你们的师长与父母,致以最诚挚的感谢!
同学们,当录取通知书跨越山海抵达你们手中时,或许你们曾在灯下猜想:这所学校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当你们踏进校园,望见错落有致的教学楼在晨光中舒展轮廓,设备精良的实验室闪烁着智慧的光泽,活力四射的运动场馆跃动着青春的节拍时,或许心中早已勾勒出未来四年的奋斗蓝图。今天,我想郑重地告诉大家:你们选择的是一所最以学生为中心、有985基因、工程师摇篮、500强就业的学校。
哈尔滨华德学院的根脉深扎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沃土。作为黑龙江省最早开展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民办高校,我们的发展轨迹镌刻着奋斗的印记:从1992年起步,2011年正式转设为哈尔滨华德学院。在哈工大19年的浸润成长,让“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治学传统融入我们的血脉,让“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成为我们的信仰——这便是我们引以为傲的“985基因”。
这份基因驱动着我们不断突破:学校先后被教育部授予“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获评“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被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授予“文明校园标兵”称号;2024年,高质量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获批“黑龙江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实现从“合格本科”到“硕士立项”的跨越式发展;2025年,凭借卓越的办学实力,学校在艾瑞深校友会排名中位列民办高校第13名,软科全国同类院校跻身全国百强,稳居省内同类理工院校榜首。
华德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何为工程师?是能破解复杂工程难题的“解题人”,是能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转化者”,是能推动社会进步的“实干家”——而这,正是我们矢志培养的人才。
学校紧扣“中国制造2025”战略,呼应龙江产业升级需求,构建起以工为主、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体系。目前,35个本科专业分布在5个二级学院,覆盖5大学科门类。我们拥有一支“懂理论、会实践、能育人”的师资队伍,“双师双能型”教师占比超40%,其中既有哈工大的资深教授,也有企业一线专家,更有院士团队的科研骨干。13个实践教学中心、203间实验室,为你们打造了“做中学、学中练”的实战平台。建校以来,5万余名高水平应用型人才从这里走出:有的成为“全国最美青工”“全国技术能手”,有的斩获“五一劳动奖章”,有的考入清华大学、哈工大、剑桥大学等国内外名校深造。正是一届届华德人用实力,铸就了“工程师摇篮”的金字招牌。
学校始终坚信“高质量就业是立校之本”,“让每一位学生获得职业成就与人生幸福”是我们不变的追求。目前,学校已与航天科工集团、吉利控股集团、西门子、美的集团、宁德时代等1000余家世界名企建立稳定合作,创新推出“六共同、一实践”的产教融合新模式。华德学子以“进入角色快、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特质,赢得社会广泛认可。在这里,你们能接触企业最新技术设备,参与真实项目研发,甚至提前锁定500强企业的“入场券”。学校就业率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去年更是实现“每3名华德毕业生就有1名入职世界500强”的亮眼成绩——这不是偶然,而是实打实的培养质量,是社会与企业对华德的最佳肯定。
2025年,对民办教育而言是挑战与机遇并存的一年。在全国民办高校招生遇冷的大背景下,我校招生逆势上扬,成为黑龙江省内同类院校中唯一一次性满额录取的高校,最高分超省控线73分。这份成绩单不仅刷新了学校纪录,更彰显了我们作为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品牌影响力与优质生源吸引力。这是社会与家长对华德的高度认可,你们完全有理由为自己的选择感到自豪——此刻,让我们把掌声献给满怀憧憬、拥有无限未来的你们!
同学们,今天的开学典礼,是你们大学生涯的“第一课”,更是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身份蜕变,是人生新篇章的庄严序章。《周易》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学生活,是一场与优秀同行、与时代共振的远征。作为校长,我愿以四点希望与大家共勉:
一、以“诚毅”铸魂,涵养家国情怀
“诚毅”二字,是华德校训的灵魂。“诚”是诚实守信、求真务实的底色,“毅”是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脊梁。这两个字看似简单,践行却需一生的修行。希望你们在四年时光里,始终坚守“诚”的品格:做学问时,拒绝抄袭、摒弃虚假,以真诚对待知识;与人交往时,褪去虚伪、远离欺诈,以坦诚对待他人;审视自己时,不自我欺骗、不敷衍了事,以赤诚对待初心。同时,要秉持“毅”的精神:学习路上的难题、生活中的挫折,都是成长的磨刀石——唯有在一次次攻坚克难中淬炼,才能锻造出钢铁般的意志。
华德自诞生起,就始终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最早为国家装备制造业输送技术骨干,到如今瞄准智能制造、新能源等前沿领域,我们的脉搏始终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优秀校友臧铁军,从普通技工成长为“全国技术能手”;校友张磊在航天科工集团担任高级工程师,为国家航天事业添砖加瓦——他们在平凡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业绩。当前,国家正处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期,制造业转型升级、人工智能发展、新能源革命,都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同学们,你们生逢其时,更重任在肩。希望你们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洪流,在服务社会、奉献国家中绽放人生价值。
二、以“强技”立身,锤炼过硬本领
华德是以“新工科”为特色的应用型高校,“强技”是我们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就是要让你们学到真本事、掌握硬技能。希望你们从大一开始就制定“技能提升计划”:或许是精通一门专业软件,或许是考取一项职业资格证书,或许是深度参与一个科研项目。多走进实验室,加入学生创新社团,久久为功,定能在专业领域遇见更卓越的自己。学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会成为你们成长路上的引路明灯。许多校友早已为你们做出表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王勇校友,如今是哈尔滨汽轮机厂有限责任公司高级技师,荣获黑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自动化专业的常子龙校友,在西门子担任高管,助力多家企业实现智能升级;机械设计制造专业的侯帅丞校友从专业创新社团起步,斩获多项竞赛奖励与专利,最终成功攻读博士学位。他们的成功,源于持续学习、不断精进的工匠精神。希望大家珍惜学校的实验室、实训中心、产业学院等平台,主动参与项目研发、技能竞赛、企业实习,将课堂理论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能力。包括“课前五分钟演讲”在内的12大品牌活动,也将贯穿你们的大学生活。别小看这五分钟,它锤炼的是逻辑思维、语言表达与心理素质,和专业技能一样,都是你们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总之,别把自己困在宿舍的方寸之间,要主动钻进实验室、扎进项目里,因为技能从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
三、以“求真”为径,培养创新思维
大学学习,不止是知识的积累,更是思维的重塑。希望你们始终保持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敢于质疑定论,善于独立思考,不满足于现成的“标准答案”。在课堂上,主动与老师碰撞思想,大胆提出自己的疑问与见解;在实验室里,勇于尝试新方法、新技术,别怕失败——每一次失败都是向成功迈进的一步;在社团活动中,学会倾听不同声音,在思想的交锋中拓宽视野。
学校为你们搭建了丰富的创新实践平台:零点实验室、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等,都是你们施展才华的舞台。去年,我校学生团队研发的“智能垃圾分类回收系统”,不仅在全国大赛中摘得银奖,更在哈尔滨多个社区落地应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今年,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我校学子再获省级金奖3项、银奖8项、铜奖25项的佳绩。这些平台与机会就在身边,希望大家珍惜每一次动手实践的可能,把好奇变成热爱,把想法变成方案,主动培养创新思维,努力成长为既有创新精神又有批判思维的新时代青年,在创新之路上绽放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390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