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办主任关于2025年“深入践行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以优良党风引领社风民风”研讨发言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根据会议安排,我就“深入践行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以优良党风引领社风民风”这一主题,结合自身分管的工作,谈几点个人的学习感悟和粗浅思考,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
一、深刻感悟群众路线是生命线,是夯实党风建设的根本基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这不仅是对我党百年奋斗历程的深刻总结,更是对新时代我们如何永葆先进性、纯洁性的根本指引。作为长期在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工作的干部,我对此的体会尤为深刻。党风,是党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民风,是社会风貌在群众身上的体现。二者互为表里,而连接它们的根本纽带,就是群众路线。
(一)破除形式主义藩篱,让群众路线扎根草原实际。*管理区地处边疆,广袤草原上牧民居住分散,游牧生活随季节迁徙,这种独特的生产生活形态,决定了践行群众路线必须打破“文件旅行”“会议落实”的惯性思维。过去,部分工作习惯于以指标分解代替实地调研,用会议部署替代上门服务,结果往往是政策与实际“两张皮”——比如曾推行的集中养殖规划,因未考虑牧民传统游牧习惯而收效甚微。这深刻警示我们:边疆治理的“顶层设计”若脱离草原肌理,再好的蓝图也会沦为空中楼阁。必须将工作重心从“会议室”转向“草原毡房”,把政策宣讲变成“炕头拉家常”,将需求调研化作“跟着牧群走”。例如,针对冬季转场难题,干部需实地跟踪牧民迁徙路线,才能精准规划临时饮水点和草料补给站;了解草场纠纷症结,必须召集各方坐进蒙古包,用牧民熟悉的“草原规矩”化解矛盾。只有让政策制定带着“泥土气”,工作推进沾满“草腥味”,才能让群众路线在边疆落地生根。
(二)厚植为民情怀,以真情实感架起连心桥梁。优良党风的根基,在于对牧民群众的赤子之心。边疆群众最淳朴也最直接,他们不认空洞口号,只看实际行动。曾有干部带着预设方案下乡,却因不会骑马、不懂蒙语,连牧民的基本诉求都听不明白,这样的工作怎能赢得信任?这启示我们:与牧民群众打交道,既要“身入”更要“心入”,必须放下架子学牧民话、扑下身子干牧民事,把“外来干部”变成“自家人”。要把办公室搬到转场途中的临时帐篷,在帮着剪羊毛、打草的间隙听取意见;把民情恳谈会开在夏营地的篝火旁,用牧民熟悉的比喻解读政策。当干部能叫出每一户牧民的名字,记得谁家的牛羊生了病、谁家的孩子要上学,群众才会敞开心扉讲真话。这种情感共鸣,是化解矛盾的“公开讲话”,更是凝聚人心的“粘合剂”。正如草原上的溪流,唯有渗透到每一片草场,才能滋养万物,党员干部的真情付出,终将成为连接党心民心的纽带。
(三)践行群众路线是必答题,以务实行动筑牢执政根基。在边疆治理中,群众路线从来不是可选项,而是关乎长治久安的必答题。牧民群众世代守护草原,对这片土地的理解比任何文件都深刻,他们的智慧是破解发展难题的“活字典”。比如草原生态保护,正是采纳了老牧民“轮牧休牧”的传统经验,才探索出更符合实际的禁牧政策;解决牧区养老问题,也是在倾听独居老人的诉求后,才推出“流动养老服务车”等创新举措。党员干部必须清醒认识到:脚上的泥土厚度,决定着对民情的认知深度;心中的群众分量,衡量着作风建设的真实效度。要建立“干部包片、季度走访”长效机制,将牧民满意度作为工作考核的硬指标,让“群众说好才算好”成为共识。就像草原上的草根,看似平凡却深扎大地,只有我们的作风建设真正融入牧民的生产生活,党的根基才能在边疆沃土中更加牢固,为草原的繁荣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二、深刻感悟优良党风是社风民风的“涵养源”,文化传承是重要载体
“风成于上,俗化于下。”党风对社风民风具有最直接、最根本的引领作用。在我们宣传文化领域,这种引领作用尤为突出。优良的党风,本身就是一种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宣传教材,是一种无声的文化力量。我分管文艺文化工作,深知文化对人心的浸润作用是“润物细无声”的。同样,优良的党风对社风民风的涵养,也是一个春风化雨、久久为功的过程。
(一)激活红色基因,让奋斗精神成为党风传承的鲜活教材。*管理区的红色基因,镌刻在老一辈兵团建设者屯垦戍边的足迹里,是党风建设最生动的本土教材。那些在戈壁开荒、草原筑路的奋斗故事,不是泛黄的档案,而是看得见、学得到的精神标杆。我们推动的“红色故事汇”,特意将场地设在当年的地窝子遗址、老机耕连仓库,让老兵们在实物实景中讲述“一把铁锹定边疆”的往事——有知青冒雪运送种子的生死考验,有兵团战士用身体挡住洪水保护草场的壮举。这些带着体温的故事,让年轻一代直观理解“艰苦奋斗”不是抽象概念,而是“住地窝子也要种出庄稼”的韧劲;“无私奉献”不是空洞口号,而是“把最后一块干粮分给战友”的担当。当党员干部带头整理红色史料、参与故事宣讲时,红色基因便从历史深处走入现实,成为党风建设最具感染力的“活教材”,让群众在感动中领悟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二)守护绿色文脉,以生态智慧滋养优良党风。草原世代传承的绿色生态文化,与共产党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一脉相承,是党风扎根本土的天然土壤。我们支持非遗传承人将“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草原智慧融入实践:看毡绣艺人在作品中绣出“鹰护草原”的图案,讲述游牧民族“不涸泽而渔”的古训;听马头琴手用旋律演绎“四季转场”的规律,传递“尊重自然节律”的生存哲学。这些文化表达,恰是党风中“求真务实”“久久为功”作风的生动诠释。就像那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所说,传授马鞍制作技艺时,他总会强调“木料要选自然风干三年的,铆钉要敲到严丝合缝”,这种“匠心”与党员干部抓工作“一竿子插到底”的较真劲,本质上是相通的。当党员干部跟着牧民学认草种、向老匠人请教生态知识,绿色文化便成为党风建设的“营养剂”,让优良作风在尊重自然、顺应民意中不断生长。
(三)融合“红绿”基因,以文化浸润促成行为自觉。“传红守绿”的融合,不是简单的概念叠加,而是让优良党风转化为群众行为自觉的“公开讲话”。红色基因中的奋斗精神,能激发群众参与草原建设的热情;绿色文化中的守望相助,能培育符合时代要求的文明乡风,二者相辅相成。我们组织党员干部与非遗传承人结对,共同开展“红色故事+绿色技艺”活动:在老兵团开垦的田埂上教孩子们剪纸,剪出“战士护林”的图案;在生态监测点旁举办民俗活动,用“草原那达慕”的形式宣传环保政策。当群众看到党员干部既能讲好“战风沙、护草原”的红色往事,又能践行“捡垃圾、种草木”的绿色行动,便会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如今,牧民主动成立“草原巡护队”、年轻人自发收集红色史料,这些变化印证了:当党风建设找到本土文化的载体,就会像草原上的风,无声无息却浸润万物,让无私奉献、勤劳质朴等美德成为群众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为管理区的发展凝聚起最深沉的文化力量。
三、深刻感悟文明实践是密切联系群众的“连心桥”,是检验党风成色的“经验交流”
如果说群众路线是“生命线”,文化是“涵养源”,那么新时代文明实践,就是我们践行群众路线、以党风引领民风的具体抓手和“连心桥”。我分管文明办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对此感触最深。文明实践的本质,就是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打破阵地边界,让文明实践成为联系群众的“活载体”。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绝非静止的“场所”或冰冷的“牌子”,而是扎根草原、流动延伸的群众工作阵地。*管理区深刻把握这一本质,将各级实践所、站转化为密切联系群众的“神经末梢”。今年上半年,全区构建起70余支特色志愿服务队,吸纳党员干部、草根能人、青年志愿者等多元力量,形成覆盖城乡牧点的服务网络。1至6月开展的500余场次活动,从理论宣讲到环境整治,从文化惠民到扶危助困,服务群众超2万人次,90%以上的满意度背后,是阵地功能的深度激活。这些数据印证着一个真理:文明实践的生命力在于“动起来”。当实践阵地走出办公楼宇,化作马背上的行囊、毡房里的课堂,才能真正嵌入牧民生活。就像“马背上的理论宣讲队”,在风雪中穿越草原,把政策文件变成牧民听得懂的家常话,让实践阵地成为流动的“服务站”,这正是打破形式边界、践行群众路线的生动诠释。
(二)激活多元力量,以志愿服务编织民生服务“一张网”。志愿服务队是文明实践的“主力军”,其效能高低直接决定实践工作的温度与深度。*管理区的70余支队伍各有专长:党员干部队擅长政策解读,草根能人队精通养殖技术,青年志愿者队活跃于文化惠民一线,他们像毛细血管般渗透到草原每个角落。在春季接羔保育关键期,技术志愿者带着兽药箱奔波在转场路线上;冬季暴雪封路时,党员服务队踩着积雪为独居老人送物资,这些具体场景让“500场次活动”有了鲜活注脚。“马背上的宣讲队”最具代表性,队员们既是政策宣传员,又是民情信息员,更是困难帮扶员。牧民反映的草料短缺问题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38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