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XX市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集中指导调研座谈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市里组织召开这次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集中指导调研座谈会,主要目的是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系列决策部署,全面总结前一阶段专项行动的进展与成效,精准剖析当前存在的短板与不足,研究部署下一阶段的重点任务。刚才,市司法局通报了全市专项行动的总体情况,数据详实、分析透彻;公安、市场监管等几个市级主要执法部门和各县(区)司法局也分别作了很好的交流发言,介绍了经验做法,也谈了困难问题和下一步打算。市纪委监委的同志从纪检监察监督的角度,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针对性、指导性都很强。
总的来看,自今年3月份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专项行动以来,全市上下闻令而动、迅速响应,各地区、各部门协同发力、扎实推进,专项行动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值得充分肯定。下面,结合大家的发言和前期的调研情况,我再讲四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正视现状,深刻认识专项行动的阶段性成果与现实意义
优化营商环境是激发市场活力、稳定社会预期的关键之举,而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规范涉企行政执法,正是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核心环节与内在要求。专项行动开展近半年来,全市聚焦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动真碰硬、靶向施治,取得了一系列积极变化。
首先,执法理念在转变,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各级执法部门普遍增强了服务意识,将管理与服务、执法与普法更紧密地结合起来。服务型执法、柔性执法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一个直观的体现是执法检查频次的显著下降。根据统计,2025年上半年,全市涉企行政检查总次数同比下降超过20%,多个领域推行的“综合查一次”模式,有效减少了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干扰,“无事不扰企”的原则正在得到更好落实。同时,行政处罚更加审慎规范。上半年全市行政处罚案件数量同比减少约65%,罚款金额也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各地积极探索和落实轻微违法行为依法不予处罚或从轻、减轻处罚清单制度,仅上半年就依法对600多起案件免除罚款,涉及金额近700万元,让企业真切感受到了执法的“温度”。
其次,突出问题在整治,企业获得感不断增强。专项行动聚焦乱检查、乱罚款、乱收费等顽瘴痼疾,开展集中整治。通过在政务服务平台、工商联等渠道设立问题线索征集专区,累计收到各类问题线索超过百条,目前办结率已达90%以上。针对一些企业反映的个别单位违规设立收费项目、转嫁成本等问题,相关部门迅速核查、坚决纠正,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数千万元。通过专项整治,过去一些领域存在的执法不公、标准不一、畸轻畸重等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市场主体的公平感和安全感有了实质性提升。
最后,制度机制在完善,长效常治基础更加牢固。各地各部门以专项行动为契机,把解决具体问题与推进制度建设结合起来,边查边改、边改边建。市级层面,正在加快制定和完善重点领域行政裁量权基准,力求消除执法尺度不统一的问题。各县(区)也结合实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行政检查、完善执法协作机制等一系列制度文件。同时,执法监督的协同性显著增强。司法行政部门的法治监督,与纪检监察监督、人大监督、舆论监督等贯通协同,形成了一张覆盖事前、事中、事后的严密监督网络,推动执法行为在阳光下运行。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对照国家和省里的更高要求,对照企业和群众的更高期待,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短板和弱项。
一是思想认识存在“温差”。少数单位和执法人员对专项行动的极端重要性认识还不够深刻,没有完全从优化全市营商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高度来审视和推进这项工作。有的还停留在“就执法谈执法”的层面,认为规范执法会“束手束脚”,影响执法权威;有的存在“一阵风”思想,缺乏久久为功的韧劲;有的对服务型执法理念理解不深不透,行动上仍然习惯于“重处罚、轻指导”,工作主动性、创造性不足。
二是制度执行存在“落差”。一些好的制度规定在基层一线还没有完全落地生根。比如,“综合查一次”在一些地方有时还停留在形式上的“物理相加”,未能实现流程再造和标准统一的“化学反应”,甚至出现“一组人马、多头检查”的现象。行政裁量权基准在部分领域虽然已经建立,但在具体案件中如何精准适用,仍然考验着执法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随意裁量、同案不同罚的现象尚未彻底杜绝。
三是能力本领存在“差距”。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部分行政执法人员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还有待提升。有的对新出台的法律法规学习不深、掌握不准,导致执法行为不规范、法律适用不准确;有的调查取证能力不强,制作的执法文书逻辑不清、要素不全,埋下行政争议的隐患;有的不善于沟通,工作方式简单生硬,容易激化矛盾。最近组织的执法资格考试中反映出的一些问题,也印证了加强队伍能力建设的紧迫性。
四是监督闭环存在“断点”。监督的合力虽然在形成,但全链条、全周期的闭环监督体系仍有待完善。个别问题在监督中被发现后,整改落实不够彻底,跟踪问效不够到位,导致类似问题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反复出现。监督结果的运用还不够充分,未能很好地与执法人员的评议考核、评优评先等挂钩,监督的“利齿”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出来。这些问题,是下一步工作中必须下大力气解决的“硬骨头”。
二、聚焦关键,精准发力,全面推动涉企行政执法工作再上新台阶
当前,专项行动已经进入纵深推进、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迎接省指导调研组的检查,既是一次“大考”,更是一次推动工作提质增效的契机。各地区、各部门要以此次会议为新起点,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拿出更实的举措、更硬的作风,推动专项行动走深走实。
第一,坚持理念更新,以“服务型执法”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
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核心是稳定预期、提振信心。行政执法作为政府与市场主体联系最直接、最频繁的领域,其行为方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感受和判断。必须牢固树立“执法就是服务”的理念,实现从“管理者”到“服务者”的角色转变。
一要推动执法关口前移。把功夫下在平时,把监管融入服务。要全面推行行政合规指导,针对重点行业、高频违法事项,主动为企业提供“法治体检”,发布风险提示函和合规指引,帮助企业查找制度漏洞和管理风险,做到防患于未然。这不仅能从源头上减少违法行为的发生,更是对企业最直接、最有效的保护。
二要全面落实柔性执法。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市出台的轻微违法行为免罚、轻罚清单,让制度真正长出“牙齿”。要善于运用说服教育、劝导示范、警示告诫、指导约谈等非强制性手段,引导和督促企业自觉守法。要坚持过罚相当、法理情相统一的原则,坚决避免“小过重罚”“一罚了之”,让执法既有力度,更有温度。
三要创新服务方式载体。要积极探索“非现场”执法模式,充分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对企业进行远程监管、预警监测,实现“无感”监督。要建立健全常态化的政企沟通机制,通过恳谈会、实地走访、线上问需等方式,变“企业找上门”为“政府送服务”,主动了解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法律难题,提供精准的法律咨询和解决方案。
第二,坚持固本培元,以“标准化建设”筑牢执法公正新基石。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执法的公信力,源于每一个环节的规范、每一个案件的公正。必须把标准化建设作为提升执法质量的治本之策,贯穿于执法全过程。
一要加快完善制度体系。制度是规范行为的根本依据。要对照上位法和上级政策文件,全面梳理、修订和完善本地区、本部门的行政执法制度规范。特别是要加快推进重点领域行政裁量权基准的制定和动态调整工作,进一步细化、量化裁量标准,最大限度压缩裁量空间,从制度上解决执法标准不一、尺度不均的问题,确保同类案件得到相同处理。
二要严格规范办案流程。程序公正是实体公正的重要保障。要严格执行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三项制度”,确保执法信息公开透明、执法过程留痕可溯、执法决定合法有效。要重点规范调查取证、文书送达、听证告知等关键环节,确保程序严谨、手续完备。市司法局要会同有关部门,定期组织开展案卷评查,对发现的问题要点名通报、限期整改,以评查促规范、以规范促提升。
三要着力提升队伍能力。执法工作,关键在人。要建立常态化的业务培训机制,把法律法规、业务知识、办案技能作为必修课,不断提升执法人员的法治素养和履职能力。要严格落实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把好执法“入口关”。同时,要加强执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358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