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XX市村(社区)“两委”换届准备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村(社区)“两委”换届准备工作推进会,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和省委关于换届工作的最新指示精神,分析当前我市换届准备工作面临的形势,对下一阶段的重点任务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压实。刚才,我们听取了市换届办和部分XX镇、XX街道的准备工作情况汇报,总的来看,前一阶段大家的工作是积极的、主动的,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村(社区)“两委”换届是全市城乡基层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事关党的执政根基,事关基层社会稳定,事关未来五年我市高质量发展的全局。做好这项工作,标准极高、要求极严、责任极大。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抓实抓细各项准备工作,确保打赢这场硬仗。
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换届工作的时代内涵与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基层组织建设。做好本轮换届工作,是巩固党在基层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契机,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现代化新XX的组织保障。我们必须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领会其核心要义。
第一,这是夯实执政根基的“固本工程”。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村(社区)党组织是党在基层的“神经末梢”,是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选出一个什么样的班子,直接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否在基层落地生根,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能否得到有效维护。这次换届,就是要通过严格的程序、过硬的标准,把最优秀的党员、最能干的群众选拔到“两委”班子中来,特别是选优配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打造一支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基层骨干队伍,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
第二,这是驱动基层治理的“引擎工程”。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基层治理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从矛盾纠纷的多样化,到利益诉求的复杂化;从城乡融合发展的加速,到数字化治理的兴起,都对基层干部的能力素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这次换届,绝不仅仅是简单的人事更替,更是一次治理理念、治理方式的深刻变革。我们要通过换届,换出新的思路、新的作风、新的干劲,推动基层治理从传统的“管理”模式向现代的“服务”模式转型,从被动的“应对”模式向主动的“善治”模式升级。我们要选拔那些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善于运用数字化手段提升治理效能、善于组织和发动群众共建共治共享的“领头雁”,为我市基层治理现代化注入强大动力。
第三,这是服务发展大局的“聚力工程”。未来五年,是我市实施“十四五”规划、迈向更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无论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还是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无论是优化公共服务供给,还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最终都要靠基层组织去落实、去推动。一个坚强有力、群众拥护的“两委”班子,就是一个地方发展的“主心骨”。他们能够把上级的决策部署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能够把分散的资源力量整合为发展的强大合力。因此,这次换届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我市未来五年的发展成色。我们必须把服务发展作为衡量换届成效的重要标尺,确保换出的新班子能够真正带领群众谋发展、闯新路、开新局。
二、聚焦关键环节,筑牢换届选举平稳有序的坚实基础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换届选举的准备工作,是决定整个换届成败的基础。基础打得牢不牢,直接关系到选举能否顺利进行、结果能否经得起检验。各镇街、各相关部门必须把功夫下在平时,把工作做在前面,紧紧围绕“人、财、事”等核心要素,扎实做好三项前置性工作。
首先,要抓好离任审计,向群众交出“明白账”。财务问题是基层矛盾的“高发地”,也是换届选举的“引爆点”。许多地方的实践反复证明,“不审计不换届,审计不清楚不换届”是一条必须坚守的铁律。审计工作必须做到全面覆盖、不留死角。审计的对象不仅包括村(社区)“两委”主要负责人,还要延伸至整个班子成员的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要聚焦“三资”管理,即资金、资产、资源的管理使用情况,彻查村级财务收支、集体资产处置、债权债务、工程项目建设以及各项惠农惠民资金的发放使用情况。同时,对社区而言,要重点审计社区办公经费、服务群众专项经费及上级划拨的各类专项资金。审计的程序必须规范透明。要由镇街牵头,组织纪委、财政、农经等部门成立专业的审计小组审计前要制定详细方案,审计过程中要充分发动村(居)务监督委员会和群众代表参与,审计结束后,审计报告必须以最清晰、最直白的方式,在村(社区)公示栏进行不少于两次、每次不少于五天的公示,主动接受全体党员和群众的监督评议。对于审计发现的问题,要建立台账,明确责任,限期整改。只有把账目彻底算清、把家底完全亮明,才能消除群众疑虑,为新老班子顺利交接、防止“新官不理旧账”扫清障碍,也为客观评价、公正使用干部提供重要依据。
其次,要抓好矛盾化解,为换届营造“和谐局”。换届选举期间,各类矛盾往往集中凸显,如果处置不当,极易激化升级,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我们必须把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作为换届的“第一道工序”。排查要深入彻底。镇街党(工)委书记要亲自带队,组织力量深入村组、深入家庭,通过走访调研、集中座谈、个别谈话等多种方式,对辖区内所有村(社区)进行“过筛子”式的摸排。排查的重点不仅包括历史遗留的信访积案、征地拆迁、财务纠纷,还要特别关注因宗族派系、宗教势力、黑恶势力干扰可能引发的选举矛盾,以及因村庄合并、政策调整可能导致的利益冲突和干部情绪波动等潜在风险点。化解要精准有效。要坚持“一村一策、一事一策”的原则,对排查出的重点村、难点村,要逐一建立工作台账,制定专门的稳控预案和化解方案。镇街党委主要负责同志要主动与即将离任的干部、有参选意向的重点人员、有影响力的“能人”进行一对一的谈心谈话,宣讲政策法规、了解思想动态、疏导负面情绪,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对于即将离任的村干部,要有情有义,妥善做好安置工作,通过转任荣誉职务、鼓励创业、纳入关怀补助等方式,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引导他们站好“最后一班岗”,扶好“下一程路”。
再次,要抓好风险研判,为选举下好“先手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防范化解风险的手段也必须与时俱进。要充分运用大数据、信息化等现代化工具,提升风险研判的精准性和前瞻性。一些地区依托智慧党建云平台,开设“村级换届系统”,设置财务审计、资格联审、选情评估等7项评估指标,通过数据分析自动生成“三色预警图”,对红色高风险、黄色中风险、绿色低风险的村(社区)进行分类管理、精准施策,实现了线上数据预警、线下精准整改的闭环管理。这种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我们要加快建设我市的“两委”换届选举监督管理系统,将全市所有村(社区)的关键信息,如人口结构、党员分布、经济状况、信访数据、历史选情等录入系统,建立动态的风险评估模型。通过数据比对和趋势分析,我们可以实时掌握每个村(社区)的选情动态,对可能出现的选民登记遗漏、候选人资格瑕疵、拉票贿选苗头等问题,实现“一屏掌控”、实时预警。这不仅能让我们的风险排查从“人工访”走向“数据算”,更能让我们的决策指挥从“凭经验”走向“看指数”,真正做到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
三、拓宽选人视野,建强堪当重任的骨干队伍
换届的核心是“换人”,关键是选好“领头雁”。能不能选出好干部、配出好班子,是衡量换届成功与否的根本标准。我们必须打破传统思维定势,树立“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理念,把选人的视野放得更宽一些,把育人的链条建得更长一些,把管人的标准立得更严一些。
第一,要搭建“选育管用”一体化的人才储备平台。解决基层“无人可选、无人可用”的困境,不能临渴掘井,必须源头蓄水、常态储备。我们要加快构建我市的村(社区)后备人才智慧管理平台。这个平台首先是一个动态的“信息库”。我们要打破地域、身份、行业的壁垒,通过个人自荐、党员群众推荐、组织发现等多种渠道,广泛吸纳本乡本土的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农村致富能手、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等各类优秀人才建立覆盖全市、动态更新的后备人才数据库。入库信息要标准化、规范化,不仅包括年龄、学历、政治面貌等基本信息更要涵盖其专业特长、工作实绩、群众口碑、发展潜能等关键信息,形成精准的“人才画像”。其次,这个平台是一个智能的“培育链”。要根据后备人才的不同特点,为他们“量身定制”培养计划,通过安排参与村级事务、跟班学习、承担急难险重任务等方式,让他们在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同时,平台要建立“准岗”跟踪考察机制,定期对后备人才的表现进行线上评估和线下考核,实现从“相马”到“赛马”的转变。最后,这个平台是一个高效的“匹配器”。在换届时,组织部门可以根据不同村(社区)的发展需求和岗位特点,通过平台数据分析,快速、精准地筛选出最合适的候选人建议人选,为镇街党(工)委提供决策参考。
第二,要严明标准程序,把好选人用人的“入口关”。选人是导向,用人是关键。我们必须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明确选人用人的“硬杠杠”。要突出政治标准,把政治素质过硬、对党忠诚、能够坚定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作为第一要求。要突出能力标准,注重选拔那些带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276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