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县环境污染防治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系统环境污染防治工作推进会,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上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全面分析当前我们面临的严峻形势,总结前一阶段工作,查找短板弱项,并对下一阶段的重点任务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压实。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事关发展大局,事关民生福祉,是一场不容有失的攻坚战。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强烈的责任担当,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任,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勇气,全力以赴推动我县环境质量实现根本性好转。
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正视问题,切实增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今年上半年,在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环境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积极进展。各级各部门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主动作为,攻坚克难,在水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建设、监管执法等方面付出巨大努力,部分工作亮点纷呈,成效值得肯定。
我们欣喜地看到,我县的污染治理能力正在稳步提升。根据县污水处理有限公司今年2月14日的自行检测数据显示,处理后出水口的化学需氧量(CODCr)浓度已降至12.8mg/L,氨氮(NH3-N)浓度更是低至0.06mg/L,总磷(TP)为0.16mg/L,这些关键指标均远优于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限值,充分证明了我们的治污设施工艺先进、运行稳定,具备了强大的污染削减能力。这不仅是技术上的胜利,更是我们全体环保工作者辛勤付出的结果。同时,我们对群众饮水安全的保障也更加有力。县自来水公司7月11日发布的出厂水水质检测报告显示,浑浊度、高锰酸盐指数、氨氮等数十项指标均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这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健康与幸福,是我们必须坚守的底线,也是我们工作的价值所在。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县环境污染防治的形势依然极其严峻,任务极其艰巨,压力前所未有。我们面临的已经不是“要不要做”的问题,而是“如何做好、如何做成”的现实考验。我们肩上扛着硬指标、硬任务,没有任何退路可言。根据上级下达的约束性指标要求,到2025年底,我县地表水国省考断面水体必须实现100%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的目标,饮用水水源达标率也必须达到100%。这是死命令,是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
然而,现实情况不容乐观。部分河流水体水质改善的基础尚不稳固,距离稳定达到Ⅲ类标准仍有差距;城乡面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等深层次、结构性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部分区域的污水收集管网体系仍存在短板,雨污不分、管网破损等问题导致“清水进、污水出”的现象偶有发生,严重削弱了我们巨额投资建设的污水处理厂的效能;一些历史遗留的环境问题,治理难度大、周期长,成为我们前进道路上的“拦路虎”。
更让我们警醒的是,个别单位、少数干部思想上依然存在麻痹松懈情绪。有的认为环保工作是“软任务”,抓一抓、放一放,缺乏一抓到底的韧劲;有的存在畏难情绪,面对复杂问题绕道走,不敢动真碰硬;有的部门之间协作不畅,信息壁垒、责任推诿的现象依然存在,未能形成“一盘棋”的强大合力。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有效解决,必将严重拖累我们污染防治工作的整体进程,甚至可能导致我们前期的努力功亏一篑。
因此,全县上下必须立即警醒起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这次会议的部署要求上来,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直面问题、迎难而上,坚决打赢这场输不起的攻坚战。
二、聚焦重点,精准施策,全面提升环境污染综合治理能力和水平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集中力量,精准发力,在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实现新突破。
(一)聚焦源头管控,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实现新突破。治污之要,在于源头。没有完善的基础设施,污染治理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必须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污染防治的“生命线工程”,下大力气补齐短板、提高效能。当前,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要全力推进XX新区污水治理工程和城乡供排水一体化项目。XX新区污水处理厂项目,近期规划日处理能力2万吨,远期达到5万吨,并配套建设近8.5公里的污水收集管网,这是解决新区发展后顾之忧、保障区域水环境安全的关键工程。相关责任单位要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加强施工调度,严把工程质量关和安全生产关,确保项目早日建成、早日投用、早日见效。城乡供排水一体化项目,总投资超过10亿元,不仅涵盖了城南新区的污水处理,还包括了11个乡镇的污水处理设施新建工程,这是实现城乡污染治理全覆盖、系统性提升我县水环境质量的战略性举措。住建、发改、财政、水利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强化资金、用地等要素保障,确保这一惠及长远的民生工程顺利实施。同时,要对现有城镇污水管网进行一次全面的排查、检测和修复,坚决整治管网破损、错接混接、雨污合流等问题,切实提高污水收集率,让污水处理厂真正“吃饱喝好”,发挥最大效益。
(二)聚焦系统修复,在生态廊道建设上打造新样板。污染防治工作已经从过去单纯的“末端治理”向“系统修复”和“生态建设”转变。我们不仅要让污水变清,更要让河流恢复生命、让生态系统恢复健康。在这方面,XX渠的生态治理为我们树立了标杆。XX渠的治理,不能仅仅停留在水质达标的层面,而是要将其打造成为集防洪、生态、景观、休闲于一体的生态廊道和城市绿肺。我们要深入运用系统思维,综合采取多种生态修复技术。要通过水系连通和科学调度,保障河道生态基流,让河流“活”起来。要大力推进自然岸线修复,拆除不必要的硬质护坡,恢复河岸的自然形态,为生物多样性提供栖息空间。要以低洼地湿地修复为抓手,通过种植芦苇、莲藕等水生植物,构建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利用自然的净化能力,进一步提升水质,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要结合XX河流域生态防护治理项目,在河流两岸规划建设生态防护林带,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涵养水源。这项工作标准要高、规划要远,力争将其打造成我县乃至全市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工程,让人民群众享受到实实在在的生态红利。
(三)聚焦严格监管,在执法监督上展现新作为。再好的规划、再完善的设施,如果没有严格的监管执法,也可能形同虚设。环境执法必须“长出牙齿”,对环境违法行为必须坚持“零容忍”。首先,要健全和完善跨部门联合执法机制。环保、公安、住建、水利、农业农村、市场监管等部门要彻底打破部门壁垒,建立常态化的信息共享、案件移送、联合调查机制。特别是要深化环境保护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对涉嫌环境犯罪的案件,公安、检察机关要提前介入、重拳出击,形成强大震慑。其次,要创新监管方式,提高执法效能。要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对污染排放企业实行精准监管、差异化监管,同时要充分运用在线监控、无人机巡查、大数据分析等现代科技手段,让环境违法行为无处遁形。第三,要全面深化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要进一步明晰县、乡、村三级网格的职责边界,确保每一片水域、每一个污染源都有人看、有人管、有人负责。乡镇(街道)作为环境监管的最前沿,要切实担负起日常巡查、问题上报、协助整改的责任,做到问题发现在一线、解决在一线,打通环境监管的“最后一公里”。
三、强化保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24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