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从三晋转型实践中汲取XX发展思考的学习心得体会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非常荣幸能有这样一个宝贵的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学习心得。今天我想分享的,是近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XX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的一些个人感悟,特别是将XX的转型实践与我们XX的发展之路联系起来的一些不成熟的思考。总书记的讲话,不仅为资源型地区的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更以其深邃的洞察力,触动了我们每一个身处发展变革浪潮中的人的心弦,让我深受启发,也倍感责任重大。
一、于传统产业的“蝶变”中,感悟创新驱动的时代脉搏
总书记强调,传统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根基,要通过科技创新焕发新的活力。这句话,让我立刻想到了我们XX的产业现状。过去,我们一谈到传统产业,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包袱重、转型难。但XX的实践告诉我们,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技术和理念。正如XX省的XX阀门股份有限公司依靠技术升级实现了提质增效,我们XX的许多传统企业也正在上演着精彩的“蝶变”故事。
我深切地感受到,这种“蝶变”并非简单的修修补补,而是一场脱胎换骨的重塑。在白酒行业,我们不再仅仅依赖传统经验,以“X”为代表的数字化平台、XX酒的5G智慧仓储、XX台的智能化酿造车间,正在用数据精准还原和优化着古老的酿造技艺,让传承千年的酱香在新时代飘得更远、更醇。在轮胎制造领域,XX轮胎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全球轮胎行业首家“灯塔工厂”,其5G全连接工厂的建设,让运维成本大幅降低,生产效率显著提升,这背后是机器视觉、大数据分析等前沿技术的全面赋能。包括XX民爆、XX航空科技等一批企业获评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这一个个鲜活的案例,都印证着一个朴素的道理:“实业兴邦”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靠创新实干,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来的。这让我反思,我们看待传统产业的眼光需要更新,不能再简单地贴上“传统”的标签,而应将其视为一片充满潜力的创新沃“土”,通过科技的“阳光雨露”,使其生长出新的枝芽,结出新的硕果。
二、于能源结构的“重塑”中,思考绿水青山的价值转换
XX作为传统的能源大省,其“推动煤炭产业由低端向高端攀升,配套发展风电、光伏、氢能”的路径,与我们XX“在做好能源保供的同时大力发展新能源”的探索可谓异曲同工。这背后,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更深层次的实践。我们XX同样是矿产资源富集之地,如何答好“把资源优势更好转化为发展优势”这道时代考题,能源结构的转型升级提供了一份至关重要的答案。
就在今年(2025年)6月底,一个振奋人心的数据传来:我们XX的新能源装机容量达到3158万千瓦,历史性地超越火电,成为电网统调的第一大电源。这标志着我省的电源结构,已经从传统的“水火互济”转变为“火水风光储”多能互补的新格局。这不是一个孤立的数字,它的背后是无数矗立在高原山巅的风机和铺设在喀斯特地貌上的光伏板,是我们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的决心和行动。同时,我们牢牢守住“XX电东送”的能源安全底线,为国家发展大局贡献着XX力量。这种转型,不仅仅是能源生产方式的改变,更是一种发展思维的深刻变革。它让我们明白,生态与发展并非“单选题”,丰富的风光资源,同样是我们得天独厚的宝贵财富。我们正通过构建“电动XX”产业链生态圈,加快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将绿色电力转化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动力。这让我更加坚信,只要我们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我们脚下的这片绿水青山,就一定能持续不断地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幸福不动产”和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增长极”。
三、于安全底线的“坚守”中,体悟行稳致远的根本保障
“转型发展必须牢牢守住安全稳定底线”,总书记的这句话,对于我们这个地质条件复杂、灾害易发多发的省份来说,有着千钧之重。无论是产业转型升级,还是生态文明建设,一切发展和进步,都必须建立在安全这个坚固的基石之上。离开了安全,“1”后面的所有“0”都将失去意义。
近年来,我省在生态安全和生产安全两方面的努力,让我感触颇深。在生态安全方面,我们不仅仅是追求森林覆盖率从十年前的50%提升到如今的63.3%,更是在追求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我们学习XX“一体推进治山治水治气治城”的系统思维,在全国率先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积极探索林业碳汇融资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用最严格的制度保护生态。通过实施林业信息化项目,到今年,我们已初步具备对森林、草原、湿地等重点领域的智慧监管和灾害预测能力。在生产安全方面,面对矿山、建筑、交通等高风险领域,我们始终保持如履薄冰的警惕。持续推进的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和“八条硬措施”,就像一道道严密的防线,守护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247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