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司法局关于抓改革促乡村振兴法治工作经验汇报

县司法局关于抓改革促乡村振兴法治工作经验汇报
    近年来,县司法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紧扣“法治乡村建设”这一关键环节,以“改革破题、法治赋能”为总抓手,聚焦制度创新、服务下沉、文化浸润三大领域,探索出一条“法治筑基、服务提质、文化铸魂”的乡村振兴法治路径。2023年以来,全县涉农矛盾纠纷化解成功率同比提升12%,群众法治满意度测评达98.6%,3个乡镇获评“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法治乡村建设成果正从“纸上”落到“地上”,从“盆景”变为“风景”。现将有关工作经验汇报如下:
    一、聚焦“法治根基”强制度,激活乡村治理“源动力”
    乡村治,百姓安。我们深刻认识到,制度建设是法治乡村的“压舱石”,只有让村民“自己的事自己议、自己的规矩自己定”,才能真正实现“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为此,我们从“立规矩、育骨干、建机制”三向发力,推动乡村治理从“管理”向“自治”升级。
    一是“量身定制”村规民约,让“土规矩”焕发新活力。过去,部分村规民约存在“照抄上级文件”“内容陈旧空泛”等问题,沦为挂在墙上的“装饰品”。针对这一痛点,我们创新推行“三上三下”修订法:即“群众提需求—村两委梳理—代表审议”的“上提下议”流程,确保规约内容“接天线、接地气”。例如,在XX镇XX村,我们组织党员、乡贤、村民代表召开12场“院坝会”,收集到“红白事大操大办”“秸秆焚烧”“宠物伤人”等23条意见,最终将“彩礼不超过6万元”“宴席每桌不超过300元”“秸秆粉碎还田”等条款写入新规。新规实施后,该村红白事开支平均下降40%,因秸秆焚烧引发的邻里纠纷清零。目前,全县217个行政村(社区)已全部完成村规民约修订,剔除陈规陋习条款386条,新增移风易俗、生态保护、文明养宠等内容192条,真正实现了“一约管全村、一规正民风”。
    二是“阶梯式”培育“法律明白人”,让“身边人”成为“法治带头人”。考虑到农村群众居住分散、普法需求多样,我们打破“专家讲、群众听”的单向灌输模式,重点培育“法律明白人”队伍。选拔标准上,优先从村“两委”成员、党员、网格员、乡贤中挑选“懂法律、会沟通、有威望”的“明白人”,目前全县已培育1896名,其中党员占比62%,覆盖所有村民小组。培训方式上,创新“理论+案例+实操”模式:每月举办“法治夜校”,邀请法官、律师结合农村常见纠纷(如土地承包、婚姻家庭、电信诈骗)讲解《民法典》《土地管理法》等实用法条;每季度组织“田间课堂”,在纠纷现场“以案释法”,例如在XX村山林权属纠纷现场,司法所所长现场绘制地形图、解读《森林法》,让当事人直观理解法律依据;每年开展“岗位练兵”,通过模拟调解、知识竞赛检验学习成效。这些“法律明白人”活跃在田间地头、农家院落,成为政策法规“宣传员”、矛盾纠纷“调解员”、社情民意“信息员”。2023年以来,他们累计参与调解矛盾纠纷4235件,成功率96.8%,其中80%的纠纷在村一级就地化解,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
    三是“多元联动”解纷机制,让“老难题”找到新解法。针对农村矛盾纠纷“易反弹、难根治”的特点,我们构建“调解+仲裁+诉讼+公证”全链条解纷体系。一方面,依托县乡村三级调解网络,在21个乡镇设立“乡贤调解团”,吸纳退休干部、教师、非遗传承人等“德高望重者”加入,用“乡音土话”讲道理、用“传统习俗”化积怨;另一方面,在法院设立“涉农纠纷速裁庭”,对调解不成的案件开辟“绿色通道”,平均审理周期从45天缩短至15天。例如,2023年XX乡某村因土地流转租金拖欠引发群体纠纷,乡贤调解团第一时间介入,组织双方核算账目、释法明理,仅用7天就促成12户农户与企业达成和解;若进入诉讼程序,至少需耗时2个月。此外,我们还创新“流动调解车”模式,每周三到偏远山区巡回服务,配备便携式打印机、录音设备,现场受理、现场调解、现场签订协议,让群众“少跑腿、不跑腿”。2023年以来,“流动调解车”累计行程8000余公里,化解土地、山林、邻里等纠纷217件,被群众亲切称为“移动的法治驿站”。
    二、聚焦“服务下沉”惠民生,架起法治为民“连心桥”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法治乡村,关键在服务。我们坚持“群众需求在哪里,法律服务就跟进到哪里”,通过“线下阵地+线上平台+精准滴灌”,让法治服务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跨越。
    一是织密“一村一法律顾问”服务网,让“专业力量”扎根基层。过去,部分村法律顾问存在“挂名多、服务少”“顾而不问”等问题。为破解这一难题,我们建立“三个一”考核机制:每月至少1天到村服务、每季度至少1次法治讲座、每年至少参与1次矛盾纠纷调解,考核结果与补贴发放、评优评先挂钩。例如,XX镇XX村法律顾问李律师,不仅帮助村民审查土地流转合同、代写法律文书,还针对该村茶叶种植合作社与收购商的货款纠纷,主动协调市场监管部门、银行,推动签订“分期付款+质量保证金”条款,为合作社挽回损失28万元。目前,全县32名法律顾问累计提供法律咨询12300人次,参与合同审查580份,避免集体经济损失2100余万元,真正成为村“两委”的“法治智囊”、群众的“贴心律师”。
    二是搭建“智慧司法”云平台,让“数字红利”惠及乡村。考虑到农村留守老人多、智能手机普及率低的特点,我们推出“线上+线下”双轨服务:一方面,开发“XX县法治云平台”,整合法律咨询、远程调解、法律援助申请等功能,设置“方言语音输入”“一键呼叫”等适老化模块,让老年人也能轻松使用;另一方面,在村党群服务中心设立“法治驿站”,配备专职管理员,帮助群众操作平台。2023年以来,平台累计受理在线咨询8762次,远程调解成功率达89%,惠及群众1.2万余人次。例如,XX乡留守老人王大爷因赡养问题与子女产生矛盾,驿站管理员通过视频连线县法律援助中心律师,在线解答法律问题、指导收集证据,最终促成子女签订赡养协议,王大爷感动地说:“以前觉得打官司是城里人的事,现在用手机就能找律师,咱农民也有‘法治靠山’!”
    三是推行“精准普法”模式,让“法治礼包”直抵民心。针对农村群众法治需求“碎片化”特点,我们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围绕春耕备耕、夏收夏种、秋收秋种等农时节点,开展“法治护农”专项行动,重点宣传《种子法》《农药管理条例》等法规;针对留守妇女儿童,开设“巾帼法治课堂”“儿童安全法治课”,讲解反家暴、防溺水等知识;针对返乡创业青年,举办“乡村振兴法治论坛”,解读土地流转、创业补贴等政策。2023年以来,累计开展各类普法活动320场,发放宣传资料15万份,覆盖群众23万人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组建“乡音普法队”,用方言俚语讲身边案例——比如用“打油诗”讲防诈骗(“陌生电话莫轻信,转账汇款多核实”)、用“三句半”讲土地承包(“承包合同要写清,期限面积要标明,违约赔偿要约定,免得纠纷伤感情”),让法律知识从“文件”走向“灶台”,真正入脑入心。
    三、聚焦“文化浸润”树新风,培育法治乡村“新生态”
    法治不仅是规则的约束,更是文明的滋养。我们坚持“法治与德治融合”,通过挖掘本土文化、打造特色品牌、树立先进典型,让法治信仰融入村民日常生活。
一是打造“沉浸式”法治文化阵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22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