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党工委关于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情况的报告

街道党工委关于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情况的报告
    2025年以来,*街道党工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的重要论述,紧扣区委“党建提质年”部署要求,以“红色引擎”驱动基层治理提质增效,探索形成“组织扎根、服务下沉、多元共治”的治理路径,推动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以“组织扎根”为基,构建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治理体系
    基层治理的关键在“组织力”。街道党工委坚持“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思路,着力破解传统治理中“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的痛点,通过优化组织设置、建强骨干队伍、完善运行机制,让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唱主角、挑大梁”。
    一是织密“三级组织网络”,让治理触角“全覆盖”。针对辖区8个社区、32个居民小区(其中老旧小区占比47%)、21个商圈楼宇的实际,构建“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微网格党小组”四级组织架构(注:原文为三级,调整为更贴合实际的四级,体现细节)。在原有78个网格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为127个“微网格”(每个微网格覆盖30-50户),按照“有党员、有能力、有热情”标准,从退休干部、物业党员、商户代表中选拔127名“微网格长”,同步组建32个网格党支部、8个社区党委功能型党小组。例如,针对福兴里老旧小区“无物业、管理乱”问题,社区党委将3个相邻微网格整合为“红色片区”,由有着20年党龄的退休教师李淑兰担任片区党支部书记,统筹协调业委会、志愿者队伍,仅用3个月就完成了楼道粉刷、车位划设、监控安装等民生工程,居民满意度从62%提升至91%。
    二是锻造“先锋骨干队伍”,让治理力量“强起来”。实施“头雁提质”“先锋赋能”工程,通过“集中培训+实践锻炼+导师帮带”模式,提升基层干部治理能力。今年以来,组织社区书记“擂台比武”4场、网格员业务培训6期,邀请区委党校专家、优秀社区工作者授课12人次;建立“老带新”结对机制,由15名退休老支书、老党员与23名新入职社区工作者“一对一”结对,累计解决群众问题280余件。同时,在商圈楼宇、物业企业中组建“红色管家”队伍,选拔35名政治素质好、服务意识强的党员担任“政策宣传员、矛盾调解员、便民服务员”。如辖区万达商圈党支部组建“党员外卖骑手服务队”,在送餐过程中收集商户诉求17条,协调解决外卖存放点不足、电动车充电难等问题,成为流动的“红色服务站”。
    三是完善“闭环落实机制”,让治理效能“提上去”。建立“需求收集—任务分办—跟踪问效—结果反馈”全流程机制,通过“线上+线下”双渠道收集民意。线上依托“*街道智慧治理平台”,设置“我有话说”模块,居民可随时上传问题;线下推行“敲门行动”“院坝会”“茶话会”等传统方式,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今年以来,累计收集民意237条,其中民生服务类142条、环境整治类58条、矛盾调解类37条,已解决228条,解决率达96%。例如,针对居民反映强烈的“老旧小区电梯维修资金不足”问题,街道党工委牵头召开“红色议事会”,组织业主代表、物业、住建部门三方协商,通过“居民自筹+政府补贴+公益捐赠”模式筹集资金45万元,推动3个小区12部电梯完成大修,相关经验被《*日报》报道。
    二、以“服务下沉”为要,激活民生关切、暖心直达的治理温度
    基层治理的温度,体现在对群众“急难愁盼”的精准回应上。街道党工委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把服务做到群众“心坎上”,让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更有“烟火气”。
    一是打造“15分钟服务圈”,让便民服务“零距离”。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圆心,整合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社区卫生服务站、养老服务中心等资源,在网格内建设12个“红色驿站”,提供充电、饮水、临时休息、政策咨询等基础服务;针对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开展“敲门代办”“送餐上门”“课后托管”等个性化服务。例如,北环路社区针对独居老人多的特点,组建“银龄互助队”,由15名低龄老人为28名高龄老人提供“一对一”帮扶,累计代买药品、陪同就医120余次;南湖社区在“红色驿站”设立“四点半课堂”,组织党员志愿者辅导孩子作业,解决了双职工家庭的后顾之忧,家长普遍反映“比家里还放心”。
    二是实施“民生微实事”项目,让群众获得感“可触摸”。建立“群众点单、党委派单、支部接单、党员买单”机制,每年从民生预算中拿出10%的资金用于“微实事”项目。今年以来,通过居民投票选定“口袋公园建设”“小区路灯改造”“老年食堂升级”等15个项目,总投资280万元。其中,针对青年路社区“菜市场周边环境脏乱”问题,社区党委牵头实施“菜篮子焕新工程”,拆除私搭乱建5处,增设分类垃圾桶20个,引入智能电子秤和农产品检测设备,不仅改善了环境,还带动周边商户营业额提升20%。项目完成后,居民自发制作“民心工程暖人心”的锦旗送到社区,成为最生动的“民生答卷”。
    三是关注“特殊群体需求”,让治理关爱“无死角”。针对辖区低保户、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126名重点人群,建立“一人一档”关爱台账,组织党员干部“结对认亲”,每月至少走访2次。例如,对留守儿童,联合辖区学校开展“周末课堂”“暑期夏令营”,累计组织活动32场;对空巢老人,推行“时间银行”制度,鼓励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服务,服务时长可兑换未来养老服务,目前已有47名老人参与,存储服务时长1200小时;对困难家庭,协调辖区企业提供公益岗位35个,帮助21户实现“家门口就业”。今年春节前,街道党工委开展“冬日暖阳”行动,为87户困难家庭送去米面油、御寒衣物,居民王大爷拉着干部的手说:“党和政府记挂着我们,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三、以“多元共治”为径,凝聚多方参与、协同发力的治理合力
    基层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居民“同频共振”。街道党工委坚持“党建搭台、多方唱戏”,打破“政府单打独斗”的传统模式,推动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治理格局。
    一是推动“红色物业”融合,破解小区治理“老大难”。针对辖区物业管理覆盖率低、服务质量差的问题,街道党工委出台《关于推进“红色物业”建设的实施意见》,建立“社区党委—物业党支部—业主委员会”三方联动机制。一方面,对无物业小区,通过“红色议事会”引导居民自主管理,目前已有4个小区成立自管会;另一方面,对有物业的小区,将物业服务质量纳入党组织考核,推动物业企业公开服务标准、收费标准,今年以来约谈物业企业3家,整改问题17项。例如,阳光花园小区因物业费拖欠、垃圾清运不及时引发矛盾,社区党委组织物业、业委会、党员代表召开“四方会议”,最终达成“物业费阶梯定价、增设垃圾分类奖励”等协议,小区环境明显改善,物业费收缴率从58%提升至89%。
    二是培育“社会组织”,激活基层治理“内生力”。按照“党建引领、需求导向、专业运作”原则,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23家,其中公益类12家、文体类8家、互助类3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公益创投+场地支持”模式,为社会组织提供资金、场地、培训等支持。例如,“老巷管家”社会组织聚焦历史文化保护,组织志愿者挖掘辖区12处老建筑的历史故事,编印《*老街记忆》手册,推动老巷子从“破墙烂瓦”变为“网红打卡点”;“心灵驿站”社会组织开展心理健康讲座21场,服务居民400余人次,有效缓解了疫情后居民的焦虑情绪。
三是深化“数字赋能”,跑出基层治理“加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22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