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全县优化县域承载能力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在2025年全县优化县域承载能力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利用半天时间召开全县优化县域承载能力工作推进会,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强县域”行动决策部署,聚焦“补短板、提品质、促融合”目标,系统谋划下一步重点任务,以县域承载能力大提升赋能高质量发展大突破。会前,我带领县发改局、住建局、自然资源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用3天时间实地走访了XX镇、XX乡、XX产业园区等8个重点区域,查看了城乡结合部管网改造、乡镇卫生院扩容、园区物流通道建设等15个具体项目现场,与20余名村(社区)干部、企业负责人、群众代表面对面交流。刚才,县住建局、交通局、农业农村局分别汇报了本领域工作进展,XX镇作了经验交流,XX乡作了表态发言,讲得很实在、很有针对性。下面,结合调研情况和当前形势,我讲三点意见。
    一、认清“时”与“势”,以更高站位把握优化县域承载能力的紧迫性
    县域是国家治理的基本单元,也是连接城乡、承上启下的关键枢纽。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推进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县域统筹”。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把优化县域承载能力作为“一号工程”来抓,全县上下勠力同心、攻坚克难,取得了一定成效——
    从硬件支撑看,基础条件显著改善。2023年以来,我们累计投入12.6亿元实施“交通强基”工程,新改建农村公路280公里,XX高速XX段顺利通车,实现了“镇镇通高速、村村通公交”的目标;投资8.3亿元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完成12个片区、180栋楼房的管网更新、外墙保温和绿化升级,惠及居民1.2万户;建成乡镇污水处理厂15座、垃圾中转站22个,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2%,较2022年提升18个百分点。
    从服务功能看,民生福祉持续提升。教育方面,新建、改扩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9所,新增学位2800个,“大班额”问题基本解决;医疗领域,县人民医院晋升为三级乙等综合医院,12个乡镇卫生院全部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基本标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95%;文化体育设施实现乡镇全覆盖,XX镇“乡村文化礼堂”、XX乡“非遗工坊”成为群众“精神地标”。
    从发展动能看,融合步伐明显加快。依托XX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推动“农业+加工+电商”一体化发展,培育省级龙头企业5家,农产品线上销售额突破3亿元;XX经济开发区通过“园中园”模式,引进新能源装备制造项目7个,带动就业6000余人;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革全面完成,开通“赶集专线”“学生专线”12条,城乡居民出行成本降低40%。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县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的结果。但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对照“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的目标要求,对照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不少短板和不足。一是规划引领的系统性不够。部分乡镇总规与土地利用、产业布局等专项规划衔接不紧密,“规划打架”现象时有发生。比如,XX镇去年引进的冷链物流项目,因与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基本农田保护范围重叠,导致项目落地受阻,至今未能开工建设。二是基础设施的均衡性不足。城乡之间、乡镇之间的公共服务差距依然明显:城区三甲医院床位使用率达120%,而部分乡镇卫生院床位空置率超过30%;城区污水处理厂日均处理能力10万吨,实际负荷仅65%,但XX乡污水处理厂因管网配套不到位,日处理量不足设计能力的1/3。三是要素保障的协同性不强。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制约依然突出。全县建设用地指标缺口达2000亩,重点项目“等地开工”现象普遍;部分乡镇财政自给率不足30%,依赖上级转移支付;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严重,乡村建设“缺技术、缺工匠”问题突出。四是治理能力的创新性不足。部分部门仍存在“重建设、轻管理”倾向,城市管网“跑冒滴漏”、农村公共设施“重建轻用”等问题屡见不鲜。比如,去年新建的XX社区健身广场,因缺乏后续维护,健身器材损坏率达40%,群众意见很大。
    同志们,优化县域承载能力不是简单的“修路盖楼”,而是关系县域长远发展的“先手棋”,是回应群众期盼的“民心工程”。当前,我县正处于“撤县设市”的关键冲刺期,也是融入XX都市圈的黄金窗口期,必须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责任感,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二、聚焦“急”与“难”,以更实举措打好优化县域承载能力组合拳
    优化县域承载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抓住关键环节,精准发力突破。重点要抓好“五个提升”:
    (一)提升规划引领力,绘好县域发展“一张蓝图”。规划是建设的龙头,必须坚持“多规合一、全域覆盖”。一要强化顶层设计。以国土空间规划为总纲,统筹编制县域综合交通、市政管网、公共服务、产业布局等专项规划,年内完成“三区三线”划定成果落地,确保各类项目“落得下、摆得好”。二要突出特色塑造。坚持“不搞千镇一面”,结合各乡镇资源禀赋,打造“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特色发展格局。比如,XX镇要依托红色文化资源,规划建设“红色旅游+生态农业”融合示范区;XX乡要放大茶产业优势,打造“茶旅融合”特色小镇。三要严格规划执行。建立“规划委员会+专家咨询+公众参与”的决策机制,严禁随意变更规划,对违反规划的行为“零容忍”,坚决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二)提升设施硬实力,筑牢县域发展“四梁八柱”。基础设施是承载能力的基础支撑,必须坚持“补短板、强弱项、提品质”。一要打通交通“大动脉”。加快推进XX高速XX连接线、XX铁路货运站至产业园区专用线建设,年内实现“县县通高速、重点园区通铁路”;实施农村公路“畅返不畅”整治工程,完成300公里村内道路硬化,解决群众“最后一公里”出行难题。二要完善市政“微循环”。启动城区雨污管网分流改造二期工程,新增污水管网50公里;推进“智慧城管”平台建设,实现路灯、消防栓、垃圾分类设施等“一网统管”;在城区新建5个公共停车场、1000个停车位,缓解“停车难”问题。三要强化公共服务“软支撑”。年内完成县中医院新院区主体工程,新增床位300张;新建、改扩建乡镇幼儿园6所、村卫生室20个;在城区建设2个“15分钟便民生活圈”,在乡镇打造3个“乡邻中心”,让群众“小事不出镇、大事不出县”。
    (三)提升产业支撑力,激活县域发展“内生动力”。产业是县域经济的核心,必须坚持“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一要做强工业“主引擎”。聚焦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三大主导产业,年内引进亿元以上项目8个,推动XX新能源电池项目一期投产、XX智能装备制造项目加快建设;支持园区企业“智改数转”,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家以上。二要做优农业“压舱石”。深化农村改革,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200家;推广“订单农业”“中央厨房”模式,延长农业产业链,力争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0%以上;打造“XX香米”“XX茶叶”等区域公用品牌,让“土特产”变成“金招牌”。三要做活服务业“新业态”。推动“线上线下”融合,支持直播电商、社区团购等新业态发展,年内培育限上商贸企业10家;发展“乡村旅游+康养”产业,打造XX水库生态旅游带、XX古镇历史文化街区等网红打卡点,全年接待游客突破300万人次。
(四)提升生态承载力,厚植县域发展“绿色底色”。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必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一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强化工地扬尘、餐饮油烟治理,确保PM2.5浓度控制在28微克/立方米以内;加强重点流域水环境治理,完成XX河、XX溪沿线12个排污口整治,确保水质稳定达标;推进土壤污染修复,严控农药化肥使用,建设高标准农田20万亩。二要推进城乡绿化美化。实施“增绿添彩”工程,新增城市绿地10万平方米、乡镇绿化面积5万平方米;打造“四好农村路”示范路50公里,建设“森林乡村”20个,让“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成为常态。三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推广新能源公交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21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