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悟新精神中强化担当在绘就新蓝图中展现作为——在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的研讨会上的发言
同志们:
此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是在我国城市发展进入转型升级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高度,系统阐明了新时代城市发展的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重大问题,为我们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城市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自然资源和规划主管部门负责同志,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下面,结合部门职责与学习体会,谈三点认识和打算。
一、深悟新思想精髓,锚定人民城市坐标
(一)深刻领会核心要义,把准城市发展航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发展要围绕让人民群众生活更舒适这一目标。”这为我们推动城市工作立起了根本价值导向。此次会议最鲜明的特征,就是突出强调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并将其贯穿于城市发展的目标定位、战略部署和具体任务的全过程。深刻理解这一核心要义,要求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编制、自然资源要素配置的优化、城乡人居环境改善的每一项具体实践之中。要坚决摒弃“重物轻人”“重形象轻内涵”的错误观念,始终聚焦“人”的需求,围绕增进民生福祉来谋划和推动自然资源管理与城市规划建设。这不仅是政治立场问题,更是发展观、政绩观的根本体现。只有深刻认识到城市一切发展最终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工作的方向才不会偏航,奋斗的价值才能真正彰显。
(二)准确把握历史方位,深化城市转型认知。会议科学判断我国城市化已进入“从增量扩张为主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与增量结构调整并重”的新阶段,这一论断精准把握了城市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这对我们自然资源和规划工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和新挑战。过去大规模外延扩张的模式已难以为继,必须深刻理解这一历史方位的变化。它意味着我们工作的重心要从传统的“铺摊子”转向“精提升”,从侧重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管理转向存量和增量空间的协同优化、效率提升与品质保障并举。这要求我们转变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把提升存量空间利用效率、激活城市低效土地价值、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深入理解城市内涵式发展的深刻内涵,将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作为倒逼城市发展方式转型的关键抓手,切实处理好保护与发展、存量与增量、规模与效益的多重关系,推动城市发展走上更加健康、可持续的轨道。
(三)全面理解整体谋划,强化系统思维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是一个有机生命体”,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加以整体谋划、统筹推进。这要求我们在履行自然资源和规划职责时,必须牢固树立“全周期、全要素、全空间”的系统思维。不能就规划论规划、就资源管资源,必须将城市的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作为有机整体统一考虑,将山、水、林、田、湖、草、沙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进行系统保护与修复。在空间规划编制中,要更加注重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协调性、适配性与韧性,统筹城市地上地下空间的复合利用与安全承载。在要素保障方面,要强调土地、矿产、水、森林、湿地等各类自然资源要素的综合配置与平衡关系,促进各类要素流动畅通、高效协同,确保城市这个生命体的“血脉”畅通、“筋骨”强健、“细胞”活跃。必须打破部门壁垒和条块分割,站在城市生命系统的整体健康和长远利益角度,来审视和决策每一项规划许可、用地审批、生态修复项目,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落地生根。
二、构建新实践路径,夯实资源要素支撑
前面,我们从思想认识层面进行了深化。那么,如何将会议精神与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要求,转化为推动我市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行动?这就需要我们立足部门职责,以务实有效的举措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在自然资源和规划领域落地见效。
(一)强化规划引领定力,擘画空间发展蓝图。规划是城市发展的“指南针”与“路线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我们必须恪守这一准则。一是健全规划传导体系,确保战略目标落图落地。要进一步完善“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县(区)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专项规划”的规划传导机制,明确刚性管控要求与弹性引导内容,确保国家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城市发展总体目标能够通过层层传导,精准落实到具体的空间单元和地块图斑上。强化对区域协调、城乡融合的规划指引,优化市域“一主XX副多节点”的空间结构。二是优化空间资源调配,服务发展动能转换。围绕创新驱动发展,优化保障高新技术产业用地、科技孵化空间及战略留白区的空间布局,为新质生产力培育提供土壤。主动对接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要求,强化县域空间的精准引导,促进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完善重大项目用地审批机制与重大项目库空间联动,确保国家、省、市重大项目及保障性住房、公共服务、市政公用设施等民生项目的精准落地与高效供给。三是提升规划实施效能,维护权威严肃法治。深化“多规合一”改革,加快规划数据库建设,推动规划成果数字化、管理智能化。严格规划许可审批,建立动态监测评估与反馈纠偏机制。依法严肃查处违法违规用地和建设行为,坚决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管到底。
(二)优化空间保障精度,提升资源配置效率。面对新增空间约束趋紧的现实,我们必须把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作为核心任务。正如总书记所要求的,“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一是深化土地集约利用,深挖低效用地潜能。全面实施新增建设用地“增存挂钩”“增优挂钩”机制。强力推进批而未供、闲置土地和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攻坚行动,探索更多元化的盘活路径和激励机制。完善节约集约用地评价体系,并将其纳入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研究制定不同产业类型、不同区域的用地强度、效益标准和差异化地价政策,推动“亩均论英雄”改革深化。二是创新要素供给模式,保障发展合理需求。持续深化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改革,推行“带项目”供地、“带方案”出让等模式。加强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积极推动混合用地(M0)、兼容用途等创新实践,破解复合功能空间需求。优化用地预审和选址,强化国土空间规划的刚性与弹性结合机制,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合理空间。三是统筹全域要素治理,守护生态本底根基。严守耕地保护红线,落实“长牙齿”的硬措施,坚决遏制“非农化”“非粮化”。科学划定城镇开发边界,严防盲目“摊大饼”。加大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与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协同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工程(XX部分),提升城市生态韧性和碳汇能力。严格水资源管理,保障城市水源安全,构建绿色高效的水资源利用体系。
(三)深化生态治理效能,营造宜居宜业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必须将其深刻融入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一是构筑生态安全格局,完善生态基础设施。在国土空间规划和详细规划中刚性传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系统构建市域“一带、XX屏、多廊、多点”的生态空间结构。加快推进森林城市、公园城市建设,重点推进城市生态公园、郊野公园、绿道网络构建,完善“城市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三级体系,大幅提高城市建成区绿地率与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二是协同减污降碳扩绿,推动发展绿色转型。在空间规划、建设用地管理、项目审批中嵌入绿色低碳标准和要求。大力推广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推动建筑领域节能降碳。统筹规划城市通风廊道、绿楔,缓解热岛效应。优化交通结构和布局,支持轨道交通、公交优先和慢行系统发展。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推动非常规水源利用与中水回用设施建设规划落地。三是赓续城市历史文脉,塑造特色风貌品质。强化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街区、历史建筑的整体保护与活化利用,明确保护空间范围和管理要求,并将其有机嵌入新的城市肌理。加强城市设计引导,对重点区域、重要轴线、关键节点开展精细化设计管控,塑造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的城市风貌。加强景观风貌管控,避免“千城一面”,提升城市空间的审美情趣与人居品质。
三、激发新治理势能,提升规划实施品质
认识在深化,路径已明晰,关键在于落实。要将宏伟蓝图转化为美好现实,必须提升治理能力,激发系统效能。
(一)夯实数字治理底盘,赋能智慧精细管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这对我们提升规划与资源治理现代化水平指明了方向。一是构建“智慧规划”平台,打通规划全链数据。加快建设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升级版,深化与用地审批、不动产登记、项目管理等业务系统的融合,实现规划编制、实施、监督、评估的全链条数字化闭环管理。全面推广应用三维实景数据(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为规划科学决策提供立体化、精准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21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