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市安全生产监管标准化工作体系现场视频推进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以现场视频会议的形式,在XX县召开全市安全生产监管标准化工作体系推进会,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论述,总结交流前期工作经验,观摩学习先进典型,分析研判当前形势,部署推进下一阶段重点工作。刚才,我们实地观摩了XX镇、XX村和XX气体(XX)有限公司,XX县的经验做法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借鉴。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正视问题,深刻认识推进安全生产监管标准化的极端重要性
安全生产,重于泰山。它既是不可逾越的红线,也是保障发展的底线,更是关乎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生命线。市委、市政府始终将安全生产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近年来,我们着眼于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全市范围内探索并大力推行安全生产监管标准化工作体系,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回顾前段工作,我们欣喜地看到,一个具有我市特色的安全生产治理模式正在加速形成。我们构建了覆盖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链条监管体系,有力推动了安全生产管理模式从事后应急处置向事前风险防控的根本性转变。特别是“三个一”图册的建立,即绘制风险分布图、制定标准化检查清单、建立问题和整改台账,让我们的风险管控做到了“家底清晰、心中有数”;“四三二”措施的实化,即“四必查、三必看、两必核”,让我们的现场监管做到了“精准发力、有的放矢”;“四落实”机制的强化,即闭环整改、定期通报、警示约谈、严格追责,让我们的责任链条做到了“环环相扣、层层压实”。得益于这套体系的有效运行,今年上半年,截至6月底,全市各类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和,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安全生产形势保持了总体稳定向好的态势。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市上下共同努力、狠抓落实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全市安全生产战线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清醒地看到,我市安全生产的根基尚不稳固,风险隐患依然大量存在,工作中还面临着不少挑战和问题。一是思想认识的“温差”依然存在。部分单位和企业对标准化体系建设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认为这是监管部门的事,与己无关,存在应付思想和“上热下冷”现象。二是体系运行的“落差”依然存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在推进过程中,存在重形式、轻实效的问题,“三个一”图册更新不及时,风险辨识不精准;“四三二”措施执行不到位,检查流于形式;“四落实”机制未形成真正的闭环,隐患整改“挂账销号”不彻底。三是本质安全的“逆差”依然存在。部分企业主体责任悬空,安全投入不足,技术装备老化,从业人员安全技能和应急处置能力不强,“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的局面尚未完全形成。特别是随着我市产业转型升级加速,新产业、新业态、新领域不断涌现,给我们的安全监管带来了新的、更大的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必须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推进安全生产监管标准化,既是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政治要求,也是推动我市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更是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民生工程。我们必须站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深刻认识这项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决心和力度,把这项固根本、利长远的基础性工作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二、聚焦重点、精准发力,全面提升安全生产监管标准化的质量和效能
今天我们把主会场设在XX县,就是要让大家看一看、学一学XX县是如何将标准化体系落到实处、见到实效的。XX县的经验,核心在于“真、实、细、严”四个字。他们不仅在政府层面创新了“3+1”监管机制,更重要的是将标准化的触角延伸到了基层末梢和企业肌体。XX镇的网格督导员制度,将监管责任具象化、网格化,真正打通了“最后一公里”;他们坚持的事故“四不放过”原则,通过现场警示会,把别人的事故当成自己的教训,起到了“处理一案、警示一片”的良好效果。XX村将安全生产融入乡村产业发展全过程,做到了发展与安全两手抓、两促进。XX气体(XX)有限公司作为行业标杆,从建厂之初就高标准投入,将安全管理内化为企业文化,实现了安全与效益的同步增长。
这些生动的实践告诉我们,标准化体系不是挂在墙上的制度,而是需要融入血液、付诸行动的准则。全市各级各部门要以XX县为榜样,结合自身实际,在深化、细化、实化上下功夫,推动我市安全生产监管标准化工作体系再上新台阶。
第一,要在“风险识别”上再深化,做到源头管控、精准画像。风险看不见、想不到,是最大的风险。我们要持续深化“三个一”图册工作。风险分布图要实现动态更新,不仅要标出重点企业、重大危险源,更要结合季节特点、生产周期、产业政策等因素,科学评估区域和行业的整体安全风险等级,真正实现“挂图作战”。标准化检查清单要实现“一企一策”,行业主管部门编制的通用清单是基础,企业要结合自身工艺、设备、环境等特点,制定出更具针对性和操作性的个性化清单,让一线员工“按图索骥”,就能发现问题。问题和整改台账要实现全流程闭环管理,绝不能“一查了之”,要明确整改责任人、整改时限,实行跟踪督办、对账销号,确保所有隐患“清仓见底”。
第二,要在“过程监管”上再实化,做到重心下移、穿透管理。监管的威力体现在现场,必须坚决杜绝“坐堂审批”“遥控指挥”。我们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四三二”措施。“四必查”,即责任落实、隐患清单、设备状况、培训教育,要查深查透,不能只看台账记录,更要看实际执行情况。“三必看”,即作业环境、现场操作、管理实效,要用“显微镜”看,紧盯高危作业、特殊时段,严查“三违”行为。“两必核”,即制度方案落实与问题隐患整改情况,要反复核查,防止问题反弹回潮。同时,要大力推动监管力量下沉,乡镇(街道)应急管理机构要真正发挥“前哨”作用,充实专业力量,提升发现和处置初级问题的能力。
第三,要在“科技赋能”上再强化,做到智慧监管、提质增效。当前,我们正处在信息化、智能化时代,安全监管不能再停留在人海战术的老办法上。我们要积极拥抱新技术,为标准化体系插上“智慧的翅膀”。要加快建设全市一体化的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将风险分布图、隐患排查、在线监测等数据全部上图入库,实现“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安全”。要大力推广运用智能巡检机器人、AI视频识别、物联网感知等先进技术,在矿山、危化品、建筑施工等高危行业领域,实现对重大危险源和关键环节的24小时不间断监测预警,变“人防”为“技防”“智防”。要推动企业端的数字化转型,引导企业建立自己的安全管理信息平台,将标准化清单检查、安全教育培训、隐患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21610.html